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清远顿了顿,目光炯炯地盯着顾长渊,缓缓开口道:“学生想问,大人改革科举,究竟有何益处?我朝沿用旧制数百年,人才辈出,如今改革,岂非是舍本逐末?”

李清远的发问,正中顾长渊下怀。他等的就是这个机会,一个能够让他解释改革意义的机会。他微微一笑,不疾不徐地答道:“李公子所言极是,旧制的确选拔出不少人才,但这并不代表它完美无缺。如今国势日衰,百废待兴,我朝需要的是更全面、更实用的人才,而非只会吟诗作对的书生。”

顾长渊环视四周,语气慷慨激昂:“诸位可曾想过,我朝为何屡屡败于北狄?为何国库空虚,民不聊生?皆因我朝选才制度僵化,不能选拔出真正能够为国效力之人!我所推行的科举改革,正是为了打破这一僵局,选拔出更懂经济、更懂军事、更懂民生的治世之才!”

“一派胡言!”柳才子冷笑一声,尖刻地说道,“顾大人巧舌如簧,颠倒黑白!依我看,这改革不过是大人排除异己,巩固权力的伎俩罢了!”

柳才子的话,再次引发了学子们的骚动。他们年轻气盛,容易被人煽动,一时之间,对顾长渊的质疑声再次响彻学馆。

徐凛风站在顾长渊身后,眉头紧锁。他低声提醒道:“大人,这些人被煽动,恐怕难以说服。”

顾长渊摆了摆手,示意徐凛风稍安勿躁。他深吸一口气,朗声说道:“改革触动了一些人的利益,自然会有人出来阻挠。但改革势在必行,我顾长渊绝不会半途而废!”

他转向柳才子,目光如炬:“柳公子,你口口声声说我排除异己,可有证据?你如此污蔑朝廷命官,可知是何罪?”

柳才子被顾长渊的气势所慑,一时语塞。他支支吾吾地说道:“我…我…我只是就事论事…”

“就事论事?”顾长渊冷笑一声,“你所谓的就事论事,不过是人云亦云,毫无根据!我推行的科举改革,旨在为国选才,任何人都可以提出质疑,但必须要有理有据,而不是像你这般信口雌黄!”

顾长渊的话,掷地有声,震慑住了在场的所有人。学馆内,渐渐安静下来,众人开始认真思考顾长渊所说的话。

李清远再次站了出来,他拱手说道:“顾大人,学生并非有意质疑,只是心中尚有疑惑。大人所言的‘更全面、更实用’的人才,究竟该如何评判?难道仅仅凭借几场考试就能断定一个人的才能吗?”

顾长渊正要回答,突然,一个苍老的声音从学馆门口传来:“老夫也正想问问顾大人这个问题。”门口,一个身穿长衫,须发皆白的老者缓缓走了进来。众人一看,正是京城有名的宋学究。

宋学究的到来,无疑给本就胶着的局面增添了新的变数。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在京城学界颇有威望。他的出现,立刻让许多原本摇摆不定的学子找到了主心骨,纷纷向他行礼问好。

宋学究捋了捋长须,目光锐利地扫视全场,最后落在顾长渊身上:“顾大人,老夫执教数十年,桃李满天下。依老夫之见,我朝旧制科举,足以筛选出优秀人才。大人所言‘更全面、更实用’,究竟从何谈起?”

“宋老先生德高望重,晚生敬佩。”顾长渊不卑不亢地回应,“但时代在变,旧制也需革新。如今国势衰微,固守陈规只会让我朝更加落后。”

“荒谬!”宋学究重重地哼了一声,“我朝科举,考的是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这些都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大人所说的‘经济’、‘军事’、‘民生’,不过是些奇技淫巧,岂能与圣贤之道相提并论?”

宋学究的话,引起了不少学子的共鸣。他们从小熟读四书五经,对圣贤之道耳濡目染,自然对顾长渊的改革方案抱有抵触情绪。

“宋老先生所言极是!”一个学子站出来说道,“我朝人才济济,皆是出自旧制科举。顾大人如此改革,岂非是说前人皆是庸才?”

另一个学子也附和道:“顾大人,您说要选拔更懂经济的人才,可经济之道,岂是科举所能考量?难道要让考生去市井之中学习如何买卖货物吗?”

一时间,学馆内质疑声此起彼伏,场面一度混乱不堪。顾长渊面对众人的围攻,依旧保持着镇定,但他心中也明白,这场辩论比他想象的还要艰难。

柳才子见此情景,心中暗喜。他趁机煽风点火:“诸位,顾大人巧言令色,意图蒙蔽圣听!我等身为读书人,岂能被他蛊惑?”

学馆内的气氛越来越紧张,一些激动的学子甚至开始大声喧哗,场面几近失控。

“肃静!”顾长渊一声怒喝,学馆内的声音渐渐平息下来。他深吸一口气,正准备再次开口解释,却见宋学究缓缓说道:“顾大人,老夫有一问,不知大人能否解答?”

顾长渊微微颔首:“老先生请讲。”

宋学究捋了捋胡须,目光如炬地盯着顾长渊:“依大人之见,何为‘治世之才’?”

顾长渊正欲作答,却感到有人轻轻拉了拉他的衣袖。他转头一看,是徐凛风。徐凛风面色凝重,附在他耳边低声说了几句……

徐凛风凑近顾长渊,压低声音说道:“大人,宋学究醉心经史,不谙世事。莫要与他纠缠理论,不如以实例说服众人。”他递上一份卷宗,“这是近几年各地官员的政绩考核,其中不乏科举出身的官员,治下却民生凋敝,百业萧条。大人可由此入手。”

顾长渊心领神会,接过卷宗,环视众人,朗声道:“宋老先生所言治国安邦之根本,晚生不敢苟同。空谈经史,不问民生,如何能安邦定国?”他翻开卷宗,“诸位请看,这位张大人,科举出身,满腹经纶,却在其治下三年,赋税未增反减,百姓流离失所。再看这位李大人…”

顾长渊将卷宗中几个典型案例娓娓道来,这些案例皆是地方官员因循守旧、缺乏实干能力,导致地方发展滞后,百姓生活困苦的实例。他并非空谈理论,而是以具体的事实,摆在众人面前。

一些原本支持宋学究的学子开始动摇,他们低声议论起来。有人说道:“原来如此,看来旧制科举也并非完美无缺。”也有人质疑道:“这些只是个例,并不能代表全部。”

宋学究见势不妙,轻咳一声,打断众人的议论:“顾大人,你所说的这些,不过是些地方上的小事,岂能动摇我朝数百年来的科举制度?”

顾长渊正要反驳,柳才子又跳了出来,高声说道:“顾大人,你这是以偏概全!我朝科举选拔出的官员,大多都是治世能臣!你如此诋毁科举,居心何在?”

柳才子的话,再次激起了部分学子的不满。他们纷纷指责顾长渊,学馆内再次喧哗起来。

顾长渊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怒火,他知道,今日想要说服所有人,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他看了一眼徐凛风,徐凛风微微点头,示意他暂且退一步。

“今日辩论,到此为止。”顾长渊高声说道,“诸位若有疑问,可自行查阅各地官员政绩。改革之事,并非一蹴而就,还望诸位三思。”

说罢,顾长渊便带着徐凛风离开了学馆。

柳才子看着顾长渊离去的背影,嘴角露出一丝冷笑。他转身对宋学究说道:“宋老先生,这顾长渊诡计多端,我们不能让他得逞!”

宋学究点点头,眼中闪过一丝精光:“明日,老夫便在学馆再次组织集会,务必让所有学子都明白,改革科举的危害!”

夜幕降临,顾长渊的书房内,灯火通明。他与徐凛风相对而坐,两人都沉默不语。

“大人,今日之事,恐怕是有人在背后操纵。”徐凛风打破了沉默。

顾长渊点点头,他心中也隐隐有了猜测。今日学馆中的气氛,以及柳才子的表现,都太过反常。

“明日学馆的集会,我们必须有所准备。”顾长渊沉声说道。

徐凛风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夜空中闪烁的星辰,缓缓说道:“大人,我总觉得,这背后,似乎有一只无形的大手,在操控着这一切……”他顿了顿,目光落在了书桌上的一封信函上,信封上赫然印着一个醒目的“郑”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