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乾坤易》
为此,连山氏在行走天下,传播稻谷、黍谷之际,甚至都没有留下名姓。
也因此,久而久之,人族部落在不知其名为谁?如何称呼之际,专为其取了一个尊贵至极的称呼——神农氏。
当连山氏第一次听到这个称呼时,他也错愕不已。
不过,他也知道,这是朴素人族对他卓越贡献的厚爱之情。
故而,连山氏也甘之如饴地接受了这个新的荣誉之称——神农氏。
另外,在五千年的气运积累之下,神农氏脚下的初级白色气运祭坛,终于升级为了中级气运祭坛。
而且,气运祭坛的颜色,竟然也从原本的白色,转变成了红白相间之色。
同时,就在气运祭坛升级变为红白二色祭坛的同一时刻,连山氏的头顶,竟然再次长出了一根红色的气运黍。
红色的气运黍与白色的气运稻,对半分居在神农氏的头顶,神奇至极。
然而,也就是在神农氏头顶,有了如此神奇的变化之后。
那红白二色的中级气运祭坛,本应为神农氏加持一百倍修炼速度的效果,却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结果就是中级的气运祭坛,也未能给神农氏带来任何的修炼加成。
对此,地藏与神农氏师徒二人,依然是百思不得其解,也就当然地束手无策了。
不过,有了第一次的经历在前,他们二人却也是见怪不怪了。
他们相信,万事有因必有果,未来,总会有因果揭开,真相大白的那一天。
当下之所以无法洞悉其中奥秘,或许是因为自身修为尚浅,还未能参透其中的玄机。
既然如此,那便是时机未到,不该知晓。
转眼已是二十年之后,在稳固了天仙境修为之后,神农氏带上了稷谷、黍谷,稻谷,三食之物,继续出发了。
一万年之后。
神农氏在洪荒万草之中又发现并培育了‘麦谷’,他的中级红白二色气运祭坛,也升为了高级黄、红、白三色祭坛。
当然,即使是高级的三色祭坛,也依旧未能给神农氏,带来丝毫的修炼速度加持。
对此,神农氏、地藏二人,已经不抱希望了。
气运祭坛没有加持效果,可是却也有好的变化。
神农氏的头顶,再度开出了一根黄色的气运稷,与白色气运稻,红色气运黍,三谷鼎立。
一万年下来,神农氏再取得以上成就的同时,他的修为也并没有落下,神农氏的境界臻至了真仙之境。
并且,神农氏又修炼出了三种本命佛兽,分别是本命马佛,本命羊佛,本命猴佛。
纵然取得了如此成就,神农氏依旧没有停止造福人族的脚步,他带着四谷继续上路了。
转眼又已是一万年之后。
神农氏在洪荒大地之上又发现并培育了‘菽’,菽谷。
同时,他的高级黄红白三色气运祭坛,也升为了顶级的青、黄、红、白四色霸主祭坛。
神农氏的头顶,也再度开出了一根青色的气运麦,与白色气运稻,红色气运黍,黄色的气运稷,四极分立。
一万年下来,神农氏再取得以上成就的同时,他的修为也突破了玄仙之境,
并且,神农氏又修炼出了三种本命佛兽,分别是本命鸡佛,本命狗佛,本命猪佛。
至此,神农氏的本命佛数量达到了惊人的十六种之多。
此时,神农氏的足迹,已遍布洪荒大地,他之前培育出来的稻谷,黍谷,稷谷,麦谷,早已传遍天下。
如今,神农氏的脚步,在曾经的天下共主的华胥部落停了下来。
此刻,华胥大殿之内,华胥族长以最隆重的礼节,接待了这位心怀苍生,并享有崇高威望的神农氏。
“华胥族长,神农此来华胥部落,乃专程为了一观天皇所创先天八卦之真迹,冒昧之处,敢请华胥族长应允。”
华胥大殿之内,神农氏没有客套的谦虚,直接开门见山,直言来意。
“还望神农氏见谅,先祖天皇创八卦之道,确有真迹、草稿留下。”
略微一顿,华胥族长继续道:
“但是,当年伏羲先祖证道天皇之后,所有真迹、草稿已尽皆化作后天功德灵宝,并随天皇先祖离去。”
“不过,神农氏却也不要失望,先祖八卦之真迹、手稿,我华胥部落早已全部抄录一份。”
“并且,经过我华胥部落一代代先贤的归纳整理,呕心沥血地因时制进。”
“我华胥部落,已将先祖的《先天八卦之道》,归整为了一部《乾坤易》。”
“想来,此《乾坤易》一书,一定可以满足神农氏之愿,必不会使您失望而归。”
闻言,神农氏略微失落的神情,瞬间愉悦起来,他略显热切地道:
“华胥族长,神农敢请一观《乾坤易》,以见先贤大道。”
“神农氏要看我华胥部落《乾坤易》一书,我华胥部落自无不允之理。”
略微思索,华胥族长继续道:
“只是,《乾坤易》一书极为珍贵,乃我华胥至宝。”
“因此,您只能在华胥部落之内观看,不得带出部落之外,还请神农氏见谅!”
“理当如此!”
神农氏爽快地认同道:
“此珍贵至极的《乾坤易》,神农自当留在华胥部落之内观看。”
说至此,神农氏话锋一转:
“华胥族长,为表神农的感激之情,我这里有一株历经万年培育出来的“菽谷”,就有劳华胥一族代为传育天下,以果我人族之腹。”
神农氏此举,显然是投桃报李,亦是了却因果。
他这是以菽谷传育天下的功德、气运,回结华胥部落的观易悟道之情。
一千年后,神农氏离开了华胥部落。
并不是神农这么快就参悟完了《乾坤易》一书蕴含的八卦预测之道。
而是这《乾坤易》之道实在太过深奥,其中蕴含的天地至理、阴阳变化,即便是智慧卓绝如神农氏,也深感力不从心。
在华胥部落的这一千年里,他日夜沉浸于《乾坤易》的研读,试图探寻其中的奥秘,然而每深入一层,便越发觉得自己的渺小。
无奈之下,神农氏明白,自己当下的境界或许还不足以完全领悟这部奇书的精髓。
于是,他花了整整一千年的时间,一笔一划、以形对图,以图拓形,仔仔细细地抄录了一份《乾坤易》,希望在日后的修行中,能有机会再次钻研。
抄录完成后,神农氏便带着这份珍贵的抄本,告别了华胥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