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来自旧时光 > 第25章 禹州粉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红薯粉条,这个名字或许大家并不陌生,但它还有许多别称呢!有人称其为红薯粉丝,因其细长如丝;也有人叫它粉皮,形象地描绘出了它薄而透明的特质;更有趣的是,一些地方还将之称为“活折”,大概是因为它柔软且富有弹性吧。

禹州的红薯粉条可是当地传统的名特产品啦!据考证,它的历史已经长达 600 余年之久。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沉淀,这一传统美食不仅没有被时间所淘汰,反而愈发焕发出独特的魅力和光彩。从古至今,禹州粉条一直以其纯正的口感、细腻的质地以及浓郁的风味,深受人们的喜爱和赞誉。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宴请宾客,一碗热气腾腾的红薯粉条总是能成为餐桌上备受瞩目的美味佳肴。

禹州红薯粉可是特出名,如果你想买红薯粉条,买地道的禹州粉条,那一定是正确的选择。粉条作为一种灵魂配菜,无论是炖鸡炖肉,还是炖大锅菜,那绝对是神奇的所在。

禹州十三碗不仅是一套美味佳肴,更是禹州历史文化的生动承载,诉说着这座城市往昔的故事。

禹州十三碗由来已久,可追溯至明清时期。当时,禹州地处交通要道,商贸繁荣,往来客商不绝。为了满足各方宾客的口味需求,当地厨师精心研制出这桌丰盛且独具特色的菜品组合。久而久之,禹州十三碗逐渐成为当地红白喜事、重大节庆时必不可少的传统宴席。

十三碗菜品丰富多样,每一道都有其独特的韵味。首当其冲的是红肉、白肉,这两道菜选用当地优质猪肉,经传统工艺精心烹制。红肉色泽红亮,入口软糯,肥而不腻;白肉看似寡淡,实则口感醇厚,香滑爽口。扣碗酥肉同样令人叫绝,精选猪肉切成小块,裹上面糊炸至金黄,再放入碗中蒸制。上桌时,酥肉外软里酥,肉香四溢。

除了肉类,素菜在十三碗中也占据重要地位。素豆腐是一道经典素菜,豆腐鲜嫩爽滑,经过卤制、油炸等多道工序后,再与高汤慢炖,吸饱了汤汁的鲜美,别具一番风味。还有粉蒸排骨与粉蒸豆角,将荤素食材巧妙搭配,排骨鲜嫩多汁,豆角清香解腻,两者相得益彰。

禹州十三碗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菜品本身,还在于其上菜顺序和摆放规矩。上菜时,遵循严格的礼仪,先上凉菜开席,随后热菜依次上桌。碗碟在桌上的摆放也颇有讲究,形成特定格局,体现出禹州人民对传统礼仪的尊崇。

在制作工艺上,禹州十三碗坚守传统。厨师们秉持着对美食的敬畏之心,从食材挑选到烹饪手法,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很多菜品需提前准备,经过腌制、卤制、油炸、蒸制等多道复杂工序,只为呈现最正宗的味道。

相传大明皇帝嘉靖曾巡视禹州,为体察民俗民风,召乡下名厨为其操办地方特色菜肴,乡厨急中生智,将民间操办喜事的地方特色菜\"十三碗\"精心调制,献于圣上,嘉靖皇帝品后大为赞赏,赐名水席。

禹州历史渊源深厚,可追溯至远古时期。上古时代,大禹在此治水,因治水有功受封于此,“禹州”之名便由此而来,深厚的历史底蕴赋予了这座城市独有的文化魅力。走进禹州,仿佛踏入时光隧道,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钧台,见证了夏启举行开国大典的辉煌时刻,它不仅是一座古老建筑,更是华夏文明传承的历史坐标;古钧窑址,承载着禹州作为“钧瓷之都”的荣耀,这里的每一片瓷片,都诉说着千年前钧瓷烧制的传奇故事。漫步在禹州的大街小巷,古老的建筑、斑驳的城墙,无不向世人展示着这座城市历经岁月洗礼的沧桑与厚重。

禹州文化灿烂,钧瓷文化更是独树一帜。钧瓷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神奇窑变闻名于世,其色彩斑斓、美轮美奂,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在宋代,钧瓷就被列为五大名瓷之首,备受皇家青睐。从原料选取、制作工艺到烧制过程,钧瓷的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匠人们的智慧与心血。那些精美的钧瓷作品,有的如高山云雾,有的似峡谷飞瀑,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除了钧瓷文化,禹州的中医药文化同样源远流长。自春秋战国时期起,禹州就是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素有“药都”之称。这里的药材品种齐全、质地优良,“禹白芷”“禹南星”等更是闻名遐迩。

美食文化,滋养身心。品美食,听故事,游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