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聊斋狐妖传 > 第248章 捉鬼射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睢宁县,有一位李公,单字着明,他是睢宁县令襟卓先生的公子。李公为人豪爽豁达,天不怕地不怕,那股子胆气在当地是出了名的。他还是新城王季良先生的内弟,平日里常去王家走动,有时一住就是好些日子。

王家的宅院那叫一个气派,楼阁林立,可这楼阁多了,也难免有些稀奇古怪的事儿。有一年盛夏,天气酷热难耐,李公瞅着王家的阁楼通风凉爽,就执意要住进去。众人一听,都纷纷劝他:“这阁楼可不太平,时常有鬼怪出没,还是别住这儿了。”李公听了,哈哈一笑,满不在乎地说:“我可不怕什么鬼怪,你们就别瞎操心了。”说罢,便让人赶紧去铺设床榻。

主人家实在拗不过他,只好吩咐下人在香炉里点上安神香,又小心翼翼地询问李公床铺该怎么摆放,朝向如何。等一切都安排得妥妥当当,这才熄了灯,关上房门,嘱咐李公早些休息,而后离去。

李公刚躺下没多久,借着窗外洒进来的月光,他瞧见桌上的茶碗竟然自己动了起来,先是微微倾斜,接着就开始慢悠悠地旋转,那模样,既不坠落,也不停止,就这么自顾自地转着,透着一股说不出的诡异。李公可不是个胆小怕事的人,他猛地大喝一声:“什么东西在作怪!”嘿,说来也怪,那茶碗像是被他这一嗓子给镇住了,竟然应声而止。

李公还没缓过神来,就又见香炉里的香火“嗖”地一下腾空而起,在空中快速地穿梭,划出一道道明亮的火花轨迹,好似夜空中的流星。李公这下可坐不住了,他赤着膊,“噌”地一下从床上跳下来,大声怒喝道:“什么妖魔鬼怪,敢在这儿放肆!”说着,光着一只脚就朝着那火光扑了过去,想要抓住这个作怪的东西。可就在他快要碰到火光的时候,那香火却突然“咻”地一下插回了香炉里,就跟从来没动过似的,踪迹全无。

李公在黑暗中摸来摸去,四处搜寻,想要找出这个捣乱的家伙。正找着,突然“啪”的一声,有个东西砸在了他的脸上,摸起来像是一只鞋子。他气呼呼地想要抓住这个偷袭他的东西,可怎么找也找不到。这时候,仆人听到动静,举着灯匆匆赶来查看,可在房间里找了个遍,愣是一无所获。

等到天亮了,众人在房梁的缝隙里,发现了那只失踪的鞋子,也不知道它是怎么跑到那儿去的。

后来,李公又住到了益都孙氏的宅院。这孙氏宅院的南院,有一座高高的阁楼,那阁楼的门时常会自动开合,让人心里直发毛。有一天,李公和家人在院子里闲聊,正说得热闹呢,他不经意间抬眼,瞧见那阁楼上坐着个小人。这小人也就三尺来高,穿着一身绿袍,脚蹬白袜,模样十分怪异。

李公眼睛一瞪,二话不说,立刻张弓搭箭,瞄准了那个小人。那小人也不害怕,还发出一阵嘲笑声,随后“嗖”地一下就消失不见了。李公哪肯罢休,他抄起一把刀,大步登上阁楼,想要把这个作怪的家伙找出来。可他在阁楼上里里外外搜了个遍,连个影子都没瞧见。不过说来也神奇,从那以后,这宅院就再没出现过什么怪异的事情。李公在这儿平平安安地住了好几年。

番外篇

第一回 夜宿鬼阁

\"姐夫,这阁楼我住定了!\"李公把折扇往八仙桌上一拍,震得茶碗叮当作响。窗外蝉鸣震耳欲聋,他扯开青绸衫领口,露出汗津津的胸膛,\"这鬼天气,难不成让我去睡蒸笼?\"

王季良捻着山羊须苦笑:\"贤弟有所不知,这阁楼自打建成就没安生过。上月厨娘晾的腊肉......\"

\"可是半夜变作人腿?\"李公抢过话头大笑,\"这般老套把戏,也值得你们怕成这样?\"他起身推开雕花木窗,月光如银瀑倾泻而入,照得案头青瓷香炉泛起幽光。

三更梆子响时,李公正翘着脚读《南华经》。忽听得案上窸窣作响,定睛看去,那茶碗竟似陀螺般滴溜溜转将起来。他\"嘿\"地笑出声:\"好个没见识的,要显神通也该换个新花样!\"话音未落,香炉里三炷安神香突然窜起三尺火苗,在空中扭成金蛇模样。

李公赤着膀子跳下床,抄起绣墩就砸:\"爷爷在此,容不得尔等作怪!\"那火星\"哧溜\"钻进香灰,倒把个青铜炉子烫得通红。正待细看,忽觉面门生风,左脚的云头履不偏不倚拍在脸上。

\"好贼子!\"他摸着火辣辣的腮帮子笑骂,\"偷鞋的本事倒比变戏法强些!\"外间守夜的僮仆举着灯笼冲进来,却见满地月光如水,唯梁间传来\"吱呀\"轻响——那只云头履正卡在椽木缝里晃荡呢。

第二回 箭射绿衣

三年后秋分,益都孙家老宅。

\"爹,南院阁楼的门又开了!\"幺女捧着绣绷慌慌张张跑来。李公正在葡萄架下逗弄画眉,闻言笑道:\"准是哪个小厮贪凉......\"

话音未落,西厢传来儿媳的惊叫。但见阁楼雕窗前,端坐着个三尺来高的绿衣人,白袜朱履,手持团扇半遮面。李公眯眼细看,那物事忽然转头,露出张青面獠牙的怪脸。

\"取我宝雕弓来!\"李公挽袖搭箭,弓弦响处,那绿影\"咯咯\"笑着化作青烟。箭簇\"夺\"地钉在梁上,惊起一窝灰雀。

\"老喽!\"李公摸着花白胡子自嘲,\"当年在睢宁......\"

\"您快别说了!\"孙夫人抱着暖炉直跺脚,\"这阁子邪性得很,不如请个......\"

\"请什么?道士?和尚?\"李公拎着鬼头刀往阁楼去,\"有那闲钱,不如给老夫打壶梨花白!\"木梯吱呀作响,惊得蛛网乱颤。待他踹开阁门,却见满地积灰足有三寸厚,哪有什么脚印?

说也奇怪,自那日后,孙宅再无异事。倒是有顽童发现,李公当年射出的箭杆上,至今留着五道细长的抓痕。

【尾记】

戊戌年上元节,李公长子友三来寒舍吃酒,说起这段掌故。酒酣耳热时,这老学究忽然神秘兮兮凑近:\"贤弟可知,家父临终前夜,枕边香炉突然大放光明?\"

我忙问端详。他却拍案大笑:\"原来炉底卡着半截黄符纸,被炭火烘了二十年!\"满座哄笑间,窗外北风卷着雪粒子扑簌簌打在窗纸上,倒像是谁在偷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