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唐锦鲤小郎君 > 第291章 我来过存在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个世上,每一天都有新生命诞生,也有老人离开。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少年张川柏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

我来过,我存在过,我在世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

一场淅淅沥沥,让人落泪的春雨过后,天晴了。

李善和卢照邻重新启程回长安。

短短时日,他们都像长大了许多,褪去少年的稚气。

有人说,长辈就像一座高大的山,当山倒下,年轻人就会迅速成长。

从此,要像大人一样面对生活的风吹雨打。

卢照邻望着熟悉的巷陌,背着行囊的脚步异常沉重。

他的阿耶已经调任。

夫子也走了。

今后,他还会再回来扬州吗?

过去这些年,真是美好的时光,好梦从来容易醒!

“我以前常常想快点长大,到长安去做官,来往王侯将相之间,青史留名。可现在,我想若时光能倒流,永远做一个放牛的小牧童。”卢照邻唏嘘。

张川柏:“呜呜……”

哭得稀里哗啦,说不出话。

他最近常常哭。

明明答应夫子不要哭,可是真的控制不住!

有时候走在路上,看到什么……眼泪就唰唰地掉下来。

他甚至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眼前的一切都是虚幻的。

下一次出远门回来,他轻快地跑进曹家,依旧见到夫子坐在熟悉的地方,含笑看着他——

川柏,你回来了。

呜呜。

李善瓮声瓮气:“照邻,你不要招惹川柏哭!你想放牛?辞官回来,到张园去做长工,有放不完的牛!”

张园的牛是轮休的,但照邻可以不轮休。

“大师兄!”卢照邻抹着眼泪,“你不懂我!”

“懂了懂了!”李善重重拍着卢照邻,“夫子交代我们的事情,还要一样样的完成。你才走到哪里呢?就想采菊东篱下。”

“后继有人”,学问也要有继承人。

我们要将曹门的学说发扬光大啊!

张川柏一路送着两位师兄到码头,努力平复心情,哽咽着问:“二师兄,你以后还会回来吗?”

李善的家在江都,肯定会回来。

卢照邻就不一定了。

似乎,另一时空的卢照邻从扬州离开后,再也没有回来。直到临终时,才念念不忘扬州的旧时光。

“我……”卢照邻正要回答,忽然听到岸边有喧闹的声音。

“照邻!照邻!”

转头望去,是陆徐之、柱子等人,有小儿郎,也有小女郎。

“照邻,你还会回来江都吗?”陆徐之大声问。

卢照邻转头望过去,看到一身绿衣,像杨柳枝一样的陆徐之。

杨柳依依。

“会!我一定会回来!”卢照邻脱口而出。

少年们一拥上前,给李善和卢照邻送各种小礼物。

都不值什么,只是小孩子们的心意。

李善看着卢照邻收到的礼物明显比自己多,想想照邻喜欢跟乡间孩子一起干活,又觉得很合理。

“汪汪!”

是阿黄和赤兔赶来了。

也来送别!

伤感的氛围,在小孩子们的喧闹声、狗子的汪汪声中,随流水远去。

卢照邻想到自己那么受欢迎,连阿黄都依依不舍,更觉得必须回来。

江都,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

两位师兄离开,张川柏被阿耶赶到张园,投入紧张而忙碌的春耕之中。

人一旦忙起来,能忘记很多烦恼。

干活累了,倒头就睡,连梦都少做。

卢照邻和李善的船从江都离开,几乎是同时,另一艘船反向驶来,带来的是长安的信。

“是太子的信吗?”

张川柏从田里跑出来,擦着头上的汗,大声问。

算起来,圣驾已经回到长安。

“是二郎君的信。”过来传信的奴仆说。

“哦……二兄的信。”张川柏脚步顿了顿。

唉呀!

怎么忘了,二兄也在长安!

李治不是他亲兄,京墨才是亲的!

……

“这是不是你想要的棉花?”

张京墨送回一封信,和一份神秘礼物——像云朵一样的棉花以及种子。

信中说,贞观十九年,三郎还在定州时,一个重要人物回到长安。

玄奘。

贞观三年,玄奘从长安出发,一路行经各国,最后抵达天竺。

唐人走得再远,终究是要回家的。

玄奘走的时候,西域有许多小国,比如高昌。

回来的时候,这些小国大多成为大唐的一部分,归西域都护府管辖。

他一边走,大唐一边开疆拓土。

走着走着,所到之处都是大唐。

玄奘在西域名声大噪,反向传回大唐,许多人都在翘首以盼这位高僧回来。

“去年,玄奘大师回到长安,讲述西行路上遇到的种种事,带回各种西域物产。”张京墨在信中说,“我发现其中有你说的棉花,就托人换回一些。你看看,是不是你想要的?”

张川柏看看信,又看看棉花。

是啊!

就是我想要的!

棉花传入我国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南北朝,但大规模种植和推广主要是在宋末元初?。

在唐代,棉花只在边疆少部分地区种植。

棉花的推广传播,主要有南北两条线……

“阿耶!我决定了,今年我要空出一块地,种植棉花!希望现在种,还能来得及。”

张川柏由棉花想到棉被、棉袄和棉布。

棉纺织和丝织是有区别的,这一回,该拿出“黄道婆织机”!

黄道婆是元代松江府人,在崖州学习棉纺织技艺,并进行改进。

她返回故乡,教人改进纺织工具,促进长江流域棉纺织业和棉花种植业发展。

一道道亮光在张川柏脑海中闪烁,这是新知识的光芒。

比雷光还要耀眼,让他沉浸其中。

又有新的发明。

又有新的希望。

一家人在一起看信,张衍还不知道,瞬息之间,张川柏有种种念头。

他安排得明明白白:“正好,你多了十顷地,有五顷在扬州,五顷在长安京畿地区。京畿那边的地,我交代二郎管理。看看种子有多少,今年先在扬州种。

明年留出种子,长安的地也种棉花。两边同时种,才知道哪里的产量更高。”

“阿耶比我还有魄力!”张川柏赞叹。

“因为……你是农业神童张三郎啊!”张衍信心十足。

张川柏郑重纠正:“阿耶,我不是孩童了。现在走出去,好多人喊我‘大人’。”

贞观十八年的时候,武阳懿公李大亮在长安去世。当时,李大亮的十五个义子,都像对待生父一样为其守孝。

很多人称赞父慈子孝。

再想想,夫子的丧礼也是喜丧,办得很体面……

张川柏忽然有个念头,将来自己走的时候,也要有一群孝子举哀。

还要让人吹唢呐。

然后,自己就在天上,架着七色彩云,看着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