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铁路职工 > 第7章 妻离子散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在婚姻这片广袤而复杂的海洋中,袁丽的人生之舟如今漂泊到了一个充满迷茫与痛苦的十字路口。她的内心仿佛被无尽的愁绪所填满,哭诉着自己与常明的婚姻从最初的萌芽阶段就像是一场被命运捉弄的错误相遇。“我和我老公结婚就是一个错误,一开始我就清楚地知道我们之间存在着诸多不合适之处,然而,命运却像是一个无情的导演,编排了一场让人措手不及的闹剧。当那个意外的小生命悄然降临,我感觉自己仿佛瞬间被推进了一个黑暗的深渊,陷入了一个看似无解的困境,在彷徨与无助中,我只好无奈地选择了结婚。”但倘若我们仔细去剖析这看似简单直白的陈述,就会发现其背后隐匿着许多足以引人深思的细节漏洞。从最初“一开始就知道不合适”这样清醒的觉悟,到后来“因为孩子而结婚”这一无奈的抉择,其间的过渡犹如一段被浓重迷雾所笼罩的神秘路径,缺失了那些能够让故事逻辑连贯、情感转折自然的关键环节和具体事件的支撑。这使得整个过程给人一种充满戏剧性冲突却又在逻辑上显得苍白无力的“神剧情”之感,让人不禁对这其中的种种疑问感到困惑不已。

袁丽宛如陷入了一个自己编织的无形牢笼,沉浸在一种自我塑造的无辜“圣母”角色里无法自拔。她持续不断地向周围人倾诉着自己在婚姻中遭遇的种种不幸,然而,她却始终未能深入地进行自我反省,没有真正地觉察到自己在这段摇摇欲坠的婚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这种“圣母”形象往往散发着一种悲苦而幽怨的气息,其内心深处被纠结和不甘的情绪所紧紧缠绕。她高高地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用一种哀怨且略带指责的目光俯视着身边的人,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委屈、最可怜的人。但残酷的现实却如同一堵冰冷的墙壁,无情地矗立在她的面前。尽管她的心中满是哀怨之情,却始终无力改变这一切糟糕的现状,只能在痛苦的泥沼中越陷越深。

事实上,从人类的本性角度出发,当面对各种选择时,人们总是会本能地倾向于趋利避害,去追求那些对自己更为有利的结果。而且,许多看似是利他的行为,其本质往往也是为了谋求一种共赢的良好局面。然而,袁丽却像是一个陷入执念旋涡的迷失者,常常陷入一种自我的狭隘执念之中。她总是过度地强调自己在婚姻中的付出,嘴边总是习惯性地挂着“为了谁,为了啥”这样的话语,却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需求深深地隐藏起来。这种付出并非是源自内心的心甘情愿,也不是毫无怨言的奉献,而是以牺牲自我为沉重代价,就像是一场注定会两败俱伤的零和博弈。在这场博弈中,她付出得越多,自身所遭受的牺牲就越大,最终导致自己所承受的损失也越发惨重。如今,她又将自己紧紧地困在了“为了孩子忍受一切”的坚固牢笼里,却从未认真思考过,这样的一味忍受或许并不能给孩子带来真正的幸福。因为,一个幸福健康的家庭,其稳固的基石应该是伴侣关系高于亲子关系。当夫妻之间的伴侣关系经营得一塌糊涂时,孩子从小在这种冷漠紧张的家庭氛围中成长,所受到的“不好的影响”将会是最为严重且深远的。袁丽的这种哀怨情绪和对外界的无感态度,就如同给自己精心贴上了一道看似能够逃避责任的“免责声明”:这一切都不是我的错,我已经如此痛苦不堪了,所有的问题全部都是你的错!但一段长期的婚姻关系,本就是两个人共同用心血和行动塑造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并不存在绝对单纯的受害者与施害者。如果我们从一个全面、宏观的视角去仔细审视他们的婚姻生活,袁丽真的能够如她所表现出来的那般无辜、毫无过错吗?

暂且抛开母亲这一神圣而伟大的角色不谈,单从妻子的角度来看,袁丽在这段婚姻中的行为表现是相当草率和冷漠的。她一直以来都在不停地数落着常明的各种不是,将所有的问题和责任都一股脑地归咎于常明身上,却对自己在婚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缺乏应有的审视目光与深刻的反思精神。从最初那个“一开始就觉得不适合”的模糊念头,到最终“结婚”这一重大决定的形成,这中间其实并非只有这一种别无选择的必然单选答案。在这整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她原本可以主动把握或者及时弥补的宝贵机会:如果在一开始就敏锐地察觉到彼此之间的不合适,她完全有能力选择过断地停止交往,从而避免后续一系列的麻烦和痛苦;即便已经开始了交往,她也可以选择更加谨慎地对待亲密关系,坚守自己的原则,不轻易地发生关系;而即便在已经有了亲密行为之后,她依然能够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做好避孕工作,从而防止自己陷入因孩子而不得不结婚的被动尴尬局面。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无从得知在这一系列至关重要的关键节点上,袁丽究竟做了什么具体的行为,或者是因为疏忽而没有做什么必要的防范。总之,最后的“因为孩子而结婚”似乎成为了她无法逃脱的既定命运。如果从一开始她就坚定地认定这是一个错误,那么她又是如何一步步地让这个错误逐渐发生、发展,并持续存在,直至演变到如今这般几乎失控的糟糕局面呢?对于自己在整个事件中理应承担的责任,她却始终保持沉默,只字未提,仿佛这一切都与她毫无关系。

之所以要在回答袁丽的问题之前,如此深入细致地剖析她的“表达风格”,其根本原因在于她很可能对自己这种下意识的表达模式以及背后所反映出的思维方式并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如果她能够像站在一面明亮的镜子前一样,真切、清晰地看见一个更加真实、全面且立体的自己,那么相信在今后面对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选择时,凭借着这份难得的“自知之明”,她将会极大地增加选择的清晰度与方向感。尤其是将那些过去被她有意无意回避或者遗漏的重要信息重新纳入自己的思考视野,尝试着去修复这段已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婚姻关系。在这里,袁丽可以先静下心来,认真地追问自己几个关键且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当初常明吸引自己的独特特质究竟有哪些?这些曾经让自己心动不已的特质,如今是否已经在岁月的磨砺和生活的琐碎中发生了改变?在他们相处的最初阶段,自己对这段关系又有着怎样具体的期待与实际的需求呢?对于袁丽而言,尝试婚姻修复这一行为的重要意义在于,她将不再是一个被婚姻事件随意卷入其中、只能被动承受痛苦的无辜者,而是要学会转变为一个有着明确目标和坚定决心的执行者。本着对自己和孩子真正负责的态度,积极主动地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勇敢地去尝试各种可能改善婚姻状况的方法。即便最终修复婚姻的努力以失败告终,她也能够做到问心无愧,尽力而为,从而不会给自己留下任何遗憾和后悔的余地,能够坦然地面对未来的生活。

当袁丽站在离婚这个人生的重大抉择面前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准备离婚与实际操作离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各自涉及到众多复杂且关键的细节和问题。在这个关键时刻,袁丽更加需要的是一种强大而坚定的执行力,来帮助自己应对这一系列棘手的难题。她需要将所有涉及离婚的事项都进行全面、细致的考虑,确保没有任何遗漏。例如孩子抚养权的归属问题,这无疑是重中之重,关乎着孩子的未来成长和发展;夫妻之间是否存在共同债务,这关系到双方的经济利益和责任划分;财产如何分割,需要遵循法律规定和公平原则,合理分配夫妻共同财产;抚养费的给付方式,要确保能够满足孩子的生活和教育需求;以及对孩子的探视权等一系列复杂而敏感的问题,都需要她认真权衡和妥善安排。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如果她感觉自己力不从心或者对相关法律规定不太清楚,完全可以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律师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知识,能够为她提供准确的法律建议和合理的解决方案,以便更好地维护她自己和孩子的合法权益。同时,袁丽还要主动地收集与离婚相关的各种证据,这些证据可能会在后续的离婚诉讼中起到关键作用。但在收集证据的过程中,她必须要保持冷静和谨慎,注意做到不打草惊蛇,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纠纷。因为到了离婚的实际操作层面,常明是否按时回家,外面是否存在其他情人等这些看似属于个人隐私的信息,实际上都与袁丽能否顺利离婚以及能否充分保障自己和孩子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袁丽首先要做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弄清楚常明争取孩子抚养权的真实动机究竟是什么。是他真的发自内心地舍不得孩子,想要亲自照顾孩子长大吗?还是他只是将孩子抚养权作为一种手段,其真实目的是不想离婚,试图以此来要挟袁丽,让她放弃离婚的念头呢?又或者是他想要通过争夺抚养权来达到多分割财产的不良目的呢?如果袁丽所说的“常明不在家带孩子,孩子从出生就是自己和母亲辛辛苦苦在带”这种情况是真实可靠的,那么从常理推断,基本上可以排除常明是真心舍不得孩子这一可能性。换句话说,常明或许并不是真的想要孩子的抚养权,而只是将其作为一种谈判的筹码。至于常明所说的“他可以不要工作,天天守着孩子”这样的话,从一个平日里经常不回家、对家庭事务参与较少的男人嘴里说出来,突然来了个 180 度的大转变,从此变成一个尽职尽责、全心全意照顾孩子的全职爸爸,这其中的可信度又能有多高呢?而且,根据一般的经验和心理学原理,一个人越是说出夸张和过分的话,往往就越是暴露出其内心的不自信和计划的不周全,也就越是存在诸多漏洞,更加可疑。经过这样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袁丽应该清醒地明白,在争取孩子抚养权的激烈竞争中,单纯地依靠讲道理或者谈感情都是没有实际作用的,她需要制定出一套理性、科学且行之有效的战术,变被动为主动,积极争取自己和孩子的合法权益。

袁丽可以尝试采取一种看似冒险但实则可能有效的策略,即同意将抚养权暂时交给常明,然后静下心来,耐心地静观其变,仔细观察他将如何去实现自己“天天守着孩子”的宏伟承诺。在这个过程中,袁丽一定要保持冷静和沉稳,不要轻易被常明的任何行为或者言语所左右。如果袁丽能够做到以上这两点,那么往往常明会因为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而陷入自乱阵脚的尴尬境地。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是因为很可能常明的真实目的并不是真的要孩子,孩子在他眼中不过是他用来要挟袁丽、达到自己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当他发现自己的计划无法顺利实施,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时,他很可能就会因为承受不住压力或者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主动找袁丽,将孩子送回到她的身边。孩子的问题之所以会成为袁丽的软肋,让她在离婚这件事情上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她过于相信常明的话,陷入了一种不想、不敢去尝试新方法的困境之中。如果袁丽始终抱着“与孩子一刻也不能分离”这种过于绝对和固执的心态,那么这个原本可以成为她谈判优势的软肋,就会瞬间变成束缚她行动的沉重枷锁,让她提出的离婚想法也只能永远停留在想想而已的阶段,无法真正付诸实践,从而继续在痛苦的婚姻中挣扎。

但在现实生活中,像袁丽这样身处婚姻困境的情况并不少见,许多女人往往根本听不进旁人冷静、客观的分析和建议。她们在面对离婚和孩子抚养权等问题时,从头到尾只会不停地念念叨叨:“不行,我不能失去孩子,你根本不懂一个做母亲的心,我哪怕穷死也要带着孩子,我做不到这么狠心。”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旁人真的很想大声地对她们吼道:“谁让你真的放弃孩子了?这明明是在帮你争取应得的利益啊!难道让孩子跟着你过着风雨飘摇、经济拮据、精神压力巨大的日子,就是你所谓的伟大母爱吗?”

袁丽提到自己是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她如今的这种“表达风格”以及在婚姻中所表现出的种种问题,很可能与她曾经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依恋创伤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如果在生活中,袁丽经常感到“事与愿违”,无论自己怎么努力都无法得到想要的结果,那么寻求专业心理咨询的价值与收获将会是不可估量的。毕竟,一段从错误开始的婚姻,就如同一朵开错了季节的花朵,谁也无法准确地预料它会结出什么样的果实。所以,在面对这样复杂而棘手的婚姻问题时,不要抱有好奇心理,也不要心存侥幸,而是要先冷静地分析局势,远离那些可能给自己和孩子带来更大伤害的因素,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恶果所伤。目前,孩子的归属权无疑是袁丽和常明之间最大的矛盾焦点和核心问题,因为他们都在竭尽全力地争取孩子常涵的抚养权,这也使得整个离婚事件变得更加复杂、敏感和棘手,仿佛一个巨大的难题横亘在他们面前,等待着他们去寻找一个妥善的解决办法。

家庭矛盾宛如一场错综复杂的闹剧,即使是那些平日里在事业上理智非凡、聪明睿智的人,一旦深陷其中,也难免会感到彷徨无措,仿佛置身于茫茫迷雾之中,找不到前行的方向,进而束手无策。家庭,这个看似温暖的港湾,实则隐藏着无数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纠葛,它不同于职场或其他社交场合,有着一套独特而微妙的运行规则。

当面对工作中的难题时,人们可以凭借专业知识、逻辑思维和丰富的经验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工作往往有着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流程和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然而,家庭矛盾却截然不同,它涉及到亲情、爱情、责任、情感需求等诸多主观且难以量化的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人紧紧束缚其中。

以常明为例,他在职场上或许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出明智的决策,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当回到家中,面对与袁丽之间因家庭琐事、观念差异、情感忽视以及外部因素引发的一系列矛盾时,他曾经那敏锐的思维似乎也变得迟钝起来。那些在工作中屡试不爽的方法和策略,在家庭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却完全失去了效用。

袁丽所提出的要求和期望,夹杂着多年来生活积累的不满与委屈,并非简单的是非对错问题能够概括。常明试图去理解她的感受,却又难以割舍自己的事业追求和社会责任,这种内心的挣扎让他在家庭矛盾中陷入了两难的境地。而且,家庭中的矛盾往往不是孤立存在的,一个问题的背后可能牵扯出一连串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潜在的新矛盾,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让人应接不暇。

再者,家庭关系中的情感因素使得人们在处理问题时很难保持绝对的理性和冷静。亲情和爱情的羁绊让人们在做决策时会不自觉地受到情感的左右,担心伤害到亲人的感情,从而在权衡利弊时变得犹豫不决。这种情感上的牵扯,使得那些聪明的人在家庭矛盾面前,即使看清了问题的本质,也难以果断地采取行动,最终只能在矛盾的漩涡中越陷越深,陷入被动的局面,无法自拔。他们就像被困在棋局中的高手,虽然拥有精湛的棋艺,但面对家庭这盘错综复杂、规则模糊的棋局,也只能徒叹奈何,苦苦寻找着那一丝破解困局的曙光,却始终难以挣脱束缚,找到真正的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