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星正津津有味地看着《红楼梦》中那惊心动魄的抄检大观园一幕。
只见贾探春宛如一头愤怒的狮子,毫不畏惧地怒斥着王熙凤,甚至扬起手来给了王善保家的一个响亮的耳光,更令人咋舌的是,她明里暗里将王夫人和邢夫人都狠狠地数落了一通,真可谓是大快人心,堪称掀桌之典范啊!
然而,让人感到诧异的是,王熙凤身为此次抄检任务的领队执行人,面对如此激烈的指责与反抗,竟然没有丝毫动怒的迹象。相反,她自始至终都在小心翼翼地哄着探春,脸上还不时流露出赞赏之色。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其中缘由并不复杂。其一,在此之前,王熙凤已然连续遭遇了数不清的烦心事,那些错综复杂的家务琐事就像沉重的枷锁一般,压得她几乎喘不过气来。长时间的操劳让她身心俱疲,精神状态几近崩溃边缘。此刻的她,实在无力再去应对更多的冲突与纷争。其二,王夫人在这件事情中的态度和立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或许王熙凤深知王夫人此举背后隐藏着某些深意,但由于种种原因,她自己不便直接表达意见或采取行动。而贾探春此时的挺身而出,恰好替她喊出了心中所想,做出了她想做却不能做之事。因此,王熙凤不但不会生气,反而会在心底暗暗为探春叫好助威,那种畅快之感简直无法言喻!
该怎么讲呢?首先得从王熙凤所面临的状况说起。在抄检大观园这一事件发生以前,这位精明强干的凤辣子已然接连遭遇了数不胜数令人烦心的家事。这些繁杂事务犹如沉重的担子,不断地压在她那原本就不宽阔的肩膀上,使得她身心俱疲、心力交瘁,几近于崩溃的边缘。
而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则是来自于她的亲姑妈——王夫人。在这次抄检大观园的事情当中,王夫人对王熙凤表现出了满满的恶意与针对性。这种态度无疑令王熙凤感到心寒至极,仿佛自己一直以来的付出与努力都被全盘否定了一般。
此时的王熙凤,与王夫人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她那颗曾经坚强无比的心也开始摇摇欲坠,濒临破碎的边缘。与此同时,她的身体状况也每况愈下,往日的神采飞扬逐渐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疲惫与憔悴。
然而,人们不禁要问:像王熙凤这样如同女霸王一般强势的当家媳妇,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到如今这般精神与身体双双接近崩溃的地步呢?想当初,王熙凤初登场时,可是被冷子兴赞誉为“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竟是个男人万不及一的”厉害人物。她不仅能够将贾琏这位贾府二爷治得服服帖帖,甚至还能让他望而生畏、倒退一射之地。这可不仅仅是因为王熙凤自身能力出众、手腕高明,更关键的原因在于她背后有着强大的家族背景作为支撑。
王熙凤乃是伯爵的孙女,又是王子腾的侄女,如此高贵的出身再加上丰厚的嫁妆,使得她得以风风光光地嫁入贾府,并成为掌管内务大权的当家人。但即便拥有如此显赫的身份地位以及过人的才智手段,面对接踵而至的种种压力与困境,王熙凤最终还是难以招架,渐渐陷入了崩溃的深渊。
身为一家之主母,王夫人实在是能力欠佳,然而她却心心念念想要树立起贤良淑德、慈悲善良的形象,于是便极力扶持自家侄女王熙凤,期望能借助她的力量一同管理家中大小事宜。
而贾母呢,出于种种政治与经济方面的考量,先是应允连续迎娶两位来自王家的女子进门,接着更是力排众议,让王夫人这二房媳妇执掌家政大权。如此一来,自然引发了大房的强烈不满。好在有王熙凤这位大房的孙媳横空出世,贾母灵机一动,干脆就让她参与管家之事,以此来缓和家族内部因权力分配不均所产生的紧张局势。
就这样,王熙凤一步步地登上了权力的舞台。起初,哪怕只是像甄家的年礼需随船带回、临安伯老太太寿礼该派遣何人前去相送以及尤氏邀请她前往吃酒之类这般微不足道的琐事,王熙凤也都得事无巨细地向王夫人请示并汇报清楚。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当贾珍恳请王熙凤出面为秦可卿料理丧事时,面对这一请求,王夫人显得有些犹豫不决。就在此时,王熙凤挺身而出,果断说道:“大哥哥说得如此情真意切,太太您就答应了吧!”虽说在接过对牌之时,王熙凤仍需留意王夫人的脸色,但一旦将那象征着权力的对牌拿到手中,她便立刻展现出非凡的才能与魄力。只见她行事雷厉风行,迅速整顿宁国府内诸多积弊;同时又能做到面面俱到,将荣宁两府繁杂的事务皆处理得妥妥当当、井井有条,一切尽在她一人掌控之中。基本没有王夫人什么事儿了。
经历了那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之后,接下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如元春省亲时的诸多繁杂事务、清虚观盛大的打醮活动、精心承办端午节进献圣上的节礼事宜等等重大事项,还有家中逢年过节的庆祝、生辰宴会,与世家亲朋好友之间你来我往的祝贺、吊唁,每月按时发放给众人的月例钱,以及府内各种人员的调动安排等等琐碎之事,王熙凤都毫不犹豫地一肩挑起,尽心尽力地操持办理着。
这一切贾母都看在眼里,心中不禁暗暗赞叹王熙凤出众的办事能力。渐渐地,贾母对王熙凤愈发喜爱有加,甚至开始有意将她拉拢到自己这边,让她成为自己与王夫人暗中较劲的得力帮手。
而王熙凤呢,对于能够投靠贾母自然是求之不得。虽说她名义上是王夫人的侄女,但实际上她可是长房的儿媳妇啊!将来荣国府的爵位必定会由她的丈夫贾琏承袭,可若是管家大权一直被掌握在二房手中,那么等到日后王夫人势必会全力扶持自己的亲生儿媳——也就是贾宝玉的妻子来管理家事。如此一来,她王熙凤岂不是要被边缘化,失去如今所拥有的权势地位?
正因如此,王熙凤使出浑身解数极力讨好奉承贾母。这不,她别出心裁地提议设立大观园专属的小厨房,只为了能让各位姐妹用餐更为便捷舒心。这一举动果然深得贾母欢心,直夸她是真心实意地关爱着这些小叔子小姑子们。有了贾母的撑腰和赏识,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可谓是稳如泰山。
王熙凤为了维持贾府庞大的开销,竟然毫不吝啬地频频将自己珍贵的嫁妆拿去典当,以填补府中的家用亏空。如此一来,她不仅获得了众人更多的尊重和赞誉,手中所掌握的权力也日益增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王熙凤与王夫人之间的关系却逐渐疏远起来。王夫人对于王熙凤这种行为心生不满,认为她过于张扬跋扈,不再像从前那般顺从于自己。
在第三十六回的时候,王夫人更是有意借题发挥,拿着赵姨娘丫鬟月例减半这件事来刁难王熙凤。这可把王熙凤气坏了,她怒气冲冲地从屋里出来后,对着赵姨娘就是一通劈头盖脸的臭骂,以此发泄心中的愤懑。
而自从第四十三回开始,情况变得愈发糟糕。当时贾母兴师动众地为王熙凤筹备盛大的生日宴会,并当着众多人的面夸赞道:“难为她一年到头这么辛勤操劳!”这番话无疑让王熙凤在府中的地位更加稳固,但同时也使得她与王夫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陈星注意到,早在第二十一回的时候,当王熙凤的女儿生病时,王夫人尚且表现得极为关切,又是忙着四处请医问药,又是同凤姐以及平儿一道每日虔诚地供奉娘娘,那场景真是尽显姑侄之间深厚的情谊。可是等到了第三十八回,王夫人却一改往日态度,向贾母抱怨道:“老太太您就是太宠爱她了,所以才纵容得她这般无法无天,居然敢说出那样的话来。照这样下去,她明天恐怕会更加放肆无礼呢!”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王熙凤过完生日之后不久,一旦发现有错处的奴才,第一个跳出来要将其撵走的人,恰恰就是王夫人。
老太太之所以如此纵容她,完全是出于对她的喜爱之情,然而这却使得她愈发变得骄纵无礼起来。这不,王熙凤刚刚过完生日,就毫不留情地要将犯错的奴才给撵走,而这个奴才不是别人,正是王夫人陪房周瑞家的儿子。如此一来,王熙凤可真是半点儿情面都未曾留给王夫人啊!
时光荏苒,转眼间来到了第五十五回。王熙凤由于长期操劳过度,不幸小产并失去了已经怀了六七个月的儿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面对这般遭遇的王熙凤,王夫人不仅没有给予丝毫的安慰与怜惜,反倒是满脸嫌弃,只觉得王熙凤病倒之后,自己难以应付诸多事务,不禁抱怨道:“如今她这一病倒,我顿感如同失去了左膀右臂一般,毕竟一个人的精力终究有限,又怎能兼顾得了这么多事情呢?”
王熙凤这一病便是整整一年,可病情始终未见好转。究其原因,原来是王夫人所派遣来协助管理家事的李纨、探春和薛宝钗三人,实在难堪大用。先说李纨吧,她整日里浑水摸鱼,对家务之事漠不关心;探春虽然有些能力,但无奈处处受到牵制,难以施展拳脚;至于薛宝钗嘛,则更像是个前来搅局之人,非但帮不上什么忙,反而时常添乱。如此看来,这三个人即便绑在一块儿,恐怕也不及王熙凤一半能干呐!
正因如此,府中的大小事务依旧源源不断地涌向王熙凤处,需要她亲自定夺处理。尽管身体抱恙,王熙凤却依然事事操心,根本无法安心静养,全心全意地调养身体。就这样,王熙凤陷入了深深的内忧之中……
外患接踵而至,令人应接不暇。尤二姐与秋桐之事虽被王熙凤以果断决绝之势迅速处理,但其间所费心力亦令她气恼交加,以致身体受损。在此期间,贾母倒是给予了王熙凤颇多支持,然而王夫人却对此全然不理睬。
且说那第七十一回中,王夫人之举更是离谱至极。她竟然与邢夫人沆瀣一气,同仇敌忾地当着众人之面狠狠地羞辱了王熙凤一番。可怜那凤姐遭此奇耻大辱后,哭得双眼红肿如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紧接着,大观园里竟发生了婆子聚众赌博、酗酒滋事之乱象。贾母闻知此事后,雷霆大怒,亲自下令严惩涉事众人。当贾母问责之时,身为当家主母的王夫人以及受其特别指派前去管理大观园上夜婆子们的薛宝钗皆噤若寒蝉,缄口不言。若非贾探春挺身而出,将其中原委一一道明,尚在病中的王熙凤恐怕就要成为众矢之的,代人受过了。
可即便如此,王夫人仍不肯善罢甘休。只因邢夫人借绣春囊一事羞辱于她,她便气势汹汹地直奔王熙凤的屋子而去……
只见那王夫人面色铁青,双眼圆睁,怒气冲冲地指着眼前之物,毫无根据地便开始暴怒指责起来:“这东西分明就是你王熙凤的!”她的声音尖锐而刺耳,仿佛要将整个屋子都震塌一般。
而被无端指责的王熙凤,则一脸惊愕与委屈,泪水瞬间模糊了她那双美丽的眼眸。她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身体微微颤抖着,哭得梨花带雨,令人心生怜悯。然而,面对如此冤屈和误解,王熙凤并没有因此而乱了方寸。
凭借着自己清晰敏捷的头脑以及巧舌如簧、能言善辩的口才,王熙凤一边抽泣着,一边努力为自己辩解道:“夫人啊,您怎么能这样冤枉我呢?这东西真的不是我的呀!若我有半句假话,就让天打雷劈不得好死!还望夫人明察秋毫,莫要听信他人谗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