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玄幻魔法 > 印光法师白语解 > 第51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五十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1章 印光法师文钞白话文解释五十一

这就是《楞严经》所讲的求妻得妻,求子得子,求三昧得三昧,求长寿得长寿,甚至求大涅盘得大涅盘。大涅盘就是指如来究竟的果德。如果要讨论到如来出世的本来用心,以及这些经典所发挥的能力和作用,其实就是想让一切众生当下证得大涅盘。但是因为众生心志愿力狭隘低劣,以及他们的至诚心还没有发挥到极点,因此不能直接契入大涅盘的境界。所以佛陀随顺众生的行持和心意,来满足众生的愿望。

倘宿根深厚之士,则顿明自性,彻证唯心,破烦惑而直趣菩提,圆福慧而速成觉道。获契经之全益,畅如来之本怀矣。譬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大根则拂云以蔽日。小根则长寸而增分。

假如有宿世根器深厚的人,受持读诵这些尊贵的经典,顿时明了自性,彻证万法唯心,破除烦恼迷惑而直接趣向无上菩提,圆满福德智慧而快速成就无上觉道。获得经典的全部利益,这样就能使释迦如来出世的本怀得以舒畅啊。这些尊贵的经典,就像雨水普遍滋润大地一样,小草和大树都能因此而茂密繁盛,欣欣向荣。大根的树木则高耸入云,遮蔽烈日,小根的花草也能成长一寸、增高一分。

道本唯一真如,益随心而胜劣。然善根苟种,佛果终成。纵不能即获巨益,亦必以因兹度脱。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者,其斯之谓欤。

佛道原本就是唯一的真如,所得利益却随着众生的心量而有胜劣的差异。然而善根已经种植,那么佛果终究是可以成就的。众生即使不能马上获得巨大的利益,将来也必定会因曾经读诵经典,而得以了生脱死。就像听闻到涂毒鼓的声音,不论远近,所有的人都会丧失性命;又像吃了金刚沙,就算再少,也决定不会消化。先利用众生的欲望来吸引利益他们,然后让他们证入佛陀的智慧,这就是受持佛经的利益啊!竭诚方获实益论

谚云,下人不深,不得其真。此言虽小,可以喻大。夫世间大而经术文章,小而一才一艺。若欲妙义入神,传薪得髓,艺超侪伍,名传古今。而不专心致志,竭诚尽敬,其可得乎。故管子曰,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非鬼神之与通,乃精诚之极也。

谚语说:“对人低下谦恭的程度不够真切,则不能得到其真实利益。”这句话虽然短小,却是寓意广大。人世间,大到经学道术文章,小到一个才能、一种技艺。若想要妙义入神,传得薪火得精髓,艺超侪伍,名传古今。如果不专心致志,竭尽诚心,尽其恭敬,怎么能够得到呢?所以管子说:“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不得,鬼神其将通之。”其实,并不是鬼神令人通达,而是因其精诚达到极处而使之通达啊。

汉魏昭,见郭林宗。以为经师易遇,人师难逢。因受业,供给洒扫。林宗尝有疾,命昭作粥。粥成进之,林宗大呵曰,为长者作粥,不加意敬事,使不可食。昭更为粥复进,又呵之者三,昭容色不变。林宗曰,吾始见子之面,今而后知子之心矣。

汉朝的魏昭,拜见郭林宗,他认为经师容易遇到,而人师难以相逢。因此跟郭林宗受业学习,供给洒扫,奉为师长。郭林宗有一次得病,让魏昭煮粥。粥煮成后就端给老师吃,郭林宗就大声呵责说:“为长辈作粥,却不诚心敬意,恭敬从事,使得此粥不可食。”魏昭于是就再作粥再端给老师,郭林宗又再次呵责他,如是三次,而魏昭恭敬的面色始终没改变。郭林宗说:“我开始的时候是见到你的面貌,从今以后,我便知道你的心了。”

宋杨时,游酢,师事伊川。一日请益时久,伊川忽瞑目假寐,二子侍立不敢去。良久,伊川忽觉曰,贤辈尚在此乎,归休矣。乃退,门外雪深尺余矣。

宋朝的杨时、游酢两个人,拜伊川先生为师。有一天,由于他们向老师请教的时间过久,伊川先生忽然闭上眼睛睡着了,杨时、游酢两人,就站立奉侍在老师身边不敢离去。经过很长时间,伊川先生忽然醒过来说:“贤辈们还在这里啊!回去休息吧!”杨时、游酢两人这才退下,出门的时候,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多深了。

张九成,十四岁游郡庠。终日闭户,无事不越其限。比舍生隙穴视之,见其敛膝危坐,对诗书若对神明,乃相惊服而师尊之。此四子者,所学乃世间明德新民,修齐治平之法。其尊师重道,尚如此之诚。故得学成德立,致生前没后,令人景仰之不已。至于弈秋之诲弈也,唯专心致志者胜。痀偻之承蜩也,以用志不分而得。由是观之,学无大小,皆当以诚敬为主。

宋朝的张九成,十四岁时游历郡中的学校,整天将自己关在房间,没事不出房门。相邻房间的学生从墙上缝隙中偷看她,见他正襟危坐,面对诗书就如同面对神明一样恭敬,于是学生们都很惊异,佩服而尊崇他。这四位学子,他们所学习不过是世间明德亲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世间法,而他们尊敬师长、重视道法之心,尚且是如此虔诚,所以他们都能够学问成就、道德建立,以致于生前和死后,依然都能令人景仰赞叹。至于春秋时期,天下第一棋手奕秋,他教导学生下棋,也只有其中专心致志唯听老师教导的学生才可获胜。孔子出游楚国时,遇见一个驼背老人,举着竿子捕蝉,象从地上拿东西一样方便,这也是聚精会神,用心专一的结果!由此看来,学习的事无论大小,都应以竭诚恭敬为主。

而况如来于往昔劫中,欲令众生,同成觉道。以无缘种,莫由得度。因兹普现色身,垂形六道。种种方便,随机利物。千门具启,一道同归。善根未种未熟未脱者,令其即种即熟即脱。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云布慈门,波腾行海。六度齐修,四摄普益。其布施也,内外俱舍。所谓国城妻子,头目髓脑,身肉手足,欢喜施与。故法华云,观三千大千世界,乃至无有如芥子许,不是菩萨舍身命处。

更何况是我佛如来,在过去的无数劫中,想让一切众生,共同成就无上正觉之道。但是由于众生没有善根因缘的种子,因此没有办法得到度脱。所以我佛如来在六道中,屡屡示现色身,用种种的善巧方便,随众生的根机而利益他们。同时开启百千种法门,使众生一同归向究竟一乘的佛道。善根尚未种植、尚未成熟、尚未圆满的众生,我佛如来就教其种植善根、成熟善根,圆满善根。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如同天空飘荡的白云一样普遍地流布慈悲解脱之门,如同海洋奔腾的波涛一样不停地开示修行之法。我佛如来用六波罗蜜齐修,和四摄法来普遍利益一切众生。他们所作的布施,内而身心,外至财宝都能舍弃,也就是国家、城池,妻子、眷属,头目、髓脑,自身血肉乃至双手双脚,都能欢喜得布施给众生。所以《法华经》中说:“观察三千大千世界,甚至没有一处哪怕像芥子那么小的地方,不是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舍弃身命之处。”

夫如来为众生故,经历三大阿僧只劫,广行六度,普结缘种。待其机熟时至,然后示成正觉。宏开法会,普应群机。上根则显示实相,令其诞登道岸。中下则曲垂接引,令其渐次熏陶。显密权实,偏圆顿渐。随机而施,相宜而用。乘虽有三,道本无二。为实施权,权是实家之权。开权显实,实是权家之实。俯顺群机,循循善诱。必令机理双契,方得解行俱圆。

我佛如来为了救度众生的缘故,经历了三大阿僧只劫这么长的时间,广行六度万行,已经普遍令众生结下了得度的因缘种子。等到众生根机成熟,然后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广开法会,宣讲佛法,普遍适应一切众生种种根机。对于上根的众生则为其显露开示诸法实相,令其可以直接高登成佛的彼岸。对于中下根机的众生则以种种善巧之法渐次接引他们,令其可以慢慢得到佛法熏陶,最终成就佛道。佛所说的种种教法,不论是显教密教、权教实教,偏教圆教、顿教渐教,都是随着众生不同根机而施设的,根据时节因缘而恰当运用。教法虽然有上中下三乘的不同,而佛道的根本是无二的。为了显示实教而施设权教,所以权教也是实教的权教;开示权教也是为了显示实教。所以实教也是权教的实教。佛陀俯察随顺众生种种不同根机,慈悲地循循善诱。必定令其根机与教法相契合,才能使知解和修行同时圆满。

学者虽则专主大乘,亦不可轻蔑弃舍小乘。以小乘原为进入大乘而设。乃如来之度生妙用,实下根之出苦宏猷。故四十二章经云,学佛道者,佛所言说,皆应信顺。譬如食蜜,中边皆甜,吾经亦尔。大海虽有浅深,水味原无二致。凡属佛经,固应一体尊重。如轮王命令,事虽种种不同,其为王敕则一也。而圆人受法,无法不圆。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顺正法。况如来金口所说之生灭无生四谛十二因缘等法乎哉。

学佛之人,虽然专门主张修行大乘教法,也不可以轻视弃舍小乘教法。因为小乘教法原本就是为了让众生进入大乘而施设的权巧方便,乃是我佛如来度化众生的妙用,实在是为下根器众生出离苦海的宏伟计划。所以《四十二章经》说:“修学佛道的人,凡是佛陀所言说的教法,都应当要信受随顺。譬如食用蜂蜜,不论中间或旁边都是甜的,我所说的经典也是如此。”大海虽然有浅深的不同,但是海水的味道本来就没有两样。凡是属于佛教的经典,当然应该同样尊重。就好像转轮圣王的命令一样,它虽然涉及种种不同之事,可它都是圣王的敕令。而且圆教根机的人受持佛法,则没有一法不是圆满。治理世间的语言、资养生命的职业等等,都会随顺正法。更何况是如来金口所宣说的生灭、无生、四谛、十二因缘等教法呢?

及如来一期事毕,示现灭度。迦叶阿难等诸大弟子,结集法藏,遍界流通。一千年后,教传此土。两土高僧,东西往还,译布佛经,不惜躯命。读法显,昙无竭,玄奘等传,其道路险阻,非常艰辛。不觉哽噎涕泣,莫之能已。经云,人身难得,佛法难闻。若非宿有因缘,佛经名字,尚不能闻。况得受持读诵,修因证果者乎。

等到释迦如来这一期度化众生的事缘完毕,示现了灭度涅盘之相。迦叶和阿难等诸大弟子结集法藏,将佛法流通天下。经过一千年后,佛教流传到东土震旦。西天东土两地的高僧不断往返奔走,翻译流布佛陀经典,毫不吝惜自己的身躯性命。阅读法显大师、昙无竭大师、玄奘大师等人的传记,可以知道他们都经历了艰难险阻之路,是那么的艰难辛苦,不知不觉便会令人哽噎而涕泪交流,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佛经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如果不是宿世有佛缘,佛经的名字尚且听闻不到。更何况是受持读诵,修习因行而证得果地呢?

然如来所说,实依众生即心本具之理。于心性外,了无一法可得。但以众生在迷,不能了知。于真如实相之中,幻生妄想执着。由兹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迷智慧以成烦恼,即常住而为生灭。经尘点劫,莫之能反。幸遇如来所说大乘显密诸经,方知衣珠固在,佛性仍存。即彼客作贱人,原是长者真子。人天六道,不是自己住处。实报寂光,乃为本有家乡。

然而,释迦如来所说的教法,实际上都是根据众生本自具足的理体来宣讲的。在众生的心性之外,完全没有一法可得。但是,因为众生是在迷惑之中,不能够当下了知此理,因此于真如实相当中,虚幻地生起妄想执着。由此而生起贪嗔痴,造下杀盗淫之恶业。迷失智慧而成为烦恼,也就是将常住无生之法而幻化为生灭之法,如是经过尘点劫之久,也没有办法可以回返自心。所幸能够遇到释迦如来所说的大乘显密诸经,才知道衣里明珠本来存在,佛性仍然存在。即使是沦落他乡做贱民,也原本就是大富长者唯一真正的儿子。人天等六道不是自己应住的地方,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净土才是我们本有的家乡。

回思从无始来,未闻佛说。虽则具此心性,无端枉受轮回。真堪痛哭流涕,声震大千。心片片裂,肠寸寸断矣。此恩此德,过彼天地父母,奚啻百千万倍。纵粉身碎骨,曷能报答。唯有依教修行,自行化他。方可少舒春草仰晖,夏葵向日之微忱而已。

回想我们无始劫以来,由于没有听闻到佛陀的教法,虽然我们原本具有清净的心性,却无缘无故,冤枉地蒙受轮回的痛苦。真让我们痛哭流涕,我们悲痛的哭声震动三千大千世界,心肺痛裂,肝肠寸断了啊。佛陀的此恩此德,胜过天地和生身父母的恩德,又何止百千万倍啊,纵使我们粉身碎骨,也不能报答佛陀恩德之万一。唯有依循佛陀的教法而修行,自我修行也教化他人,才可以稍微舒展我们像春天的小草敬仰光晖,夏天的葵花向往太阳一样的微薄的心意啊。

然今之缁素,翻阅佛经,毫无诚敬。种种亵慢,难以枚举。而习行既久,彼此相安。其亵慢之迹,不忍备言。视如来之法言,同破坏之故纸。且勿谓不知旨趣者,了无所益。即深知实义者,亦只是口头三昧,面门辉光。如饥说食,如贫数宝。虽有研究之功,绝无实证之益。

然而当今僧俗二众,翻阅读诵佛教经典,没有丝毫诚意,种种的轻亵怠慢,难以一一枚举。而且因为这种习惯和行为已经很久了,大家也不详察,彼此相安无事。但是这种轻亵怠慢的现象,实在是不忍全部明言。其视释迦如来的法语,就如同破旧败坏的故纸。权且不要说不知道法语要旨大意的人,完全无法得到佛法的利益。即使是能深入了知佛经真实义理的人,也只是口头三昧、装潢面门而已。就如同饥饿的人空说饮食,贫穷的人数他之宝。虽然有研究佛法的功德,可是绝对没有实证佛法的利益。

况亵慢之罪,奚啻弥天。而受苦之期,岂止穷劫。虽是善因,反招恶果。纵为将来得度之因,难免多劫备受其苦。用是心怀惨伤,敢陈刍荛。企依佛教以奉行,庶唯得益而无损。金刚经云,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云,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更何况对佛法轻亵怠慢的罪过,何止弥天,而将来受苦的时间,又何止穷劫。读诵经典,修行佛法虽然是善因,可是却因为轻亵怠慢的缘故,反而招致痛苦的恶果。纵使能够种下将来得度的因缘,也难免多劫受苦。因为这个缘故,我怀着惨痛之心,放胆简略地陈述一下自己浅陋的见解。希望众生都能依循佛陀的教化而依教奉行,都能以至诚恭敬之心来得到佛法的利益,不因轻亵怠慢的缘故而受到损害。《金刚经》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说:“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何以令其如此。以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故。而诸大乘经处处教人恭敬经典,不一而足。良以诸大乘经,乃诸佛之母,菩萨之师。三世如来之法身舍利,九界众生之出苦慈航。虽高证佛果,尚须敬法。类报本追远,不忘大恩。故涅盘经云,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

佛陀为什么令众生这么做呢?因为一切诸佛,以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是从这部经而出生的缘故。而且诸大乘经典当中,处处都教人恭敬经典,这样的教导不是一次,非常多。这是因为诸大乘经典,是诸佛之母,菩萨之师,是三世如来的法身舍利,是九法界众生出离苦海的慈航。就算是已经高证究竟佛果的佛陀,尚须恭敬佛法,就好像回报本源而慎终追远一样,不敢遗忘佛法的大恩大德。所以《涅盘经》说:“法是佛母,佛从法生。三世如来,皆供养法。”

况博地凡夫,通身业力,如重囚之久羁牢狱,莫由得出。何幸承宿世之善根,得睹佛经。如囚遇赦书,庆幸无极。固将依之以长揖三界,永出生死牢狱。亲证三身,直达涅盘家乡。无边利益,从闻经得。岂可任狂妄之知见,不存敬畏。同俗儒之读诵,辄行亵黩。既读佛经,何不依佛经所说恭敬尊重。既亵佛法,岂能得佛法所有真实利益。

更何况博地凡夫,全身被业力所缠,就好像被长久监禁束缚在牢狱之中的重罪囚犯一样,没有办法出离。今天何等幸运承蒙宿世的善根,得以目睹佛经,就如同死囚遇到特赦的文书一样,他的庆幸快乐之心是没有办法用语言表达的。他必然会依此经典而长辞三界的轮回,永远出离生死痛苦的牢狱。必将亲自证得法身报身化身等三身,直接抵达涅盘的家乡。这种无量无边的利益,都是从听闻佛经当中获得到的。怎么能放任自己狂妄的知见,心中不存恭敬畏惧之心,就好像世俗儒者读诵诗文一样,任意妄行轻慢亵黩之事。既然已经阅读了佛经,何不依照佛经所说而恭敬尊重佛法。既然轻视亵慢佛法,又哪里能够得到佛法所有的真实利益呢?

倘能暂息狂见,清夜自思。当必心神惊悸,涕泪滂沱。悲昔日之无知,誓毕生以竭诚。从兹心意肃恭,身口清净。永绝粗鄙之恶态,恒依经论之圣谟。果能如是,庶可于佛法大海中,随分随力,各获实益。

如果我们能够暂时止息狂妄的知见,在深夜里扪心自问,必当吓得心惊肉跳,悔恨得涕泪如雨。对自己昔日的无知痛心疾首,发誓一生至诚恭敬佛法,从此心意肃穆恭敬,身业口业清净无染,永远断绝粗俗鄙劣的邪恶态度,恒常依止经论的圣人之言。如果真的能够这样,才可以在佛法的大海中,随分随力,各自获得真实的利益。

如修罗香象,及与蚊虻,饮于大海,咸得充饱。又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如是,则自己受持之功,方不枉用。而如来说经,诸祖宏法之心,亦可以稍得舒畅而慰悦矣。今将古德恭敬经典之事迹利益,略录数条。企欲真修实践者,有所取法焉。

就好像修罗香象和微小蚊虫,同到大海喝水,都能喝饱。又好像同样的雨水滋润大地,小草和大树都能因此而欣欣向荣。像这样,自己读诵受持经典的功行,才不会白费。而且释迦如来讲经说法以及诸多祖师宏扬佛法的悲切之心,才可以稍稍舒畅而感到欣慰喜悦啊。现在将古代大德恭敬经典之事迹和他们所得利益,简略地记录几条,期望想要真实修行实践佛法的人,才可以稍稍舒畅而感到欣慰喜悦啊。现在将古代大德恭敬经典之事迹和他们所得利益,简略地记录几条,期望想要真实修行实践佛法的人,可以有所效法。

齐僧德圆,不知氏族,天水人。常以华严为业。读诵受持,妙统宗极。遂修一净园,树诸榖楮。并种以香草,杂以鲜花。每一入园,必加洗濯,身着净衣。溉以香水,楮生三载,香气氛馥。别造净屋,香泥壁地。结坛净器。浴具新衣。匠人斋戒,易服出入,必盥漱熏香。剥楮取皮,浸以沉水。护净造纸,毕岁方成。

齐国有个叫德圆的僧人。不知他的姓氏家族,天水人。平常以《华严经》为学业,专精读诵受持,并且能全面了解经文的妙义和宗旨。后来他修一个清净的林园,种植了许多珍稀的谷楮树,同时在园林中种上香草,并间杂种种鲜花。每次进入这个庭园的时候,必定要沐浴更衣。常用香水灌溉花木,谷楮树生长三年之后,其香气芬芳馥郁。又另外特别建造一间清净的房子,用香泥涂抹墙壁和铺设地面,然后结坛场而清净器具,准备洗浴的器具和新净的衣服。工匠们都要受持斋戒,凡是想要上厕所者,要先去浴室,脱去平常衣服,出入要更换衣服。而且必须盥洗漱口并且熏香。然后,剥取园内谷楮树的树皮,并用沉香水加以浸泡,如此保持树皮清净再用它来造纸,经过整整一年的时间,纸张才制造完成。

别筑净基,更造新室。乃至柱梁椽瓦,并濯以香汤,每事严洁。堂中别施方柏牙座,周布香花。上悬宝盖,垂诸玲佩,杂以旒苏。白檀紫沉,以为经案,并充笔管。书生日受斋戒,香汤三浴。华冠净服,状类天人。

另外,再建筑清净的地基,修造一所新的屋子,连造房子用的立柱、横梁、椽木、瓦石都用香汤洗后再使用,每一件事都非常庄严洁净。在屋室的厅堂中特别造了一个方形的柏木大座,四周布满种种香花。上面悬挂着宝盖,垂饰着种种金铃玉佩,其中间杂着旒苏。并以白檀紫沉香木,作为写经的桌子和笔筒。书写经典的书生每日受持八关斋戒,并用香汤洗浴三次。穿着华丽的冠帽和清净的衣服,好像天人一样庄严。

将入经室,必夹路焚香,呗先引之。圆亦形服严净,执炉恭导。散花供养,方乃书写。圆胡跪运想,注目倾心。才写数行,每字皆放光明,照于一院,举众同见,莫不悲感,久之方歇。

书生将入写经的屋室时,德圆法师必定在书生经过的路边夹道焚香,由梵呗在前引导书生进入房间。德圆法师也穿着庄严清净的衣服,执持着香炉在前面恭敬引导,并且散花供养,然后书生才开始书写经典。德圆法师则在一旁胡跪合掌运心观想,恭敬倾心地注目观看。才写了几行字,每一个字皆放出光明,映照整个厅院,所有的人都一同亲见,人人莫不悲伤感怀,久久之后光明才停歇。

复有神人执戟,现形警卫。圆与书生同见,余人则不睹焉。又有青衣梵童,无何而至。手执天华,忽申供养。前后灵感,杂沓相仍。迄经二载,书写方毕。盛以香函,置诸宝帐,安彼净堂,每伸顶谒。后因转读,函发异光。至于严洁,敬绝今古。此经递授,于今五代。有清净转读者,时亦灵应昭然。其经今在西太原寺贤首法师处,守护供养。

此外,还有神人执持兵戟,现出形体在旁警戒护卫。德圆法师和书生都能看到,其余的人则看不到了。又有穿着青衣的清净童子,不知从何而来,手中执持着天花,忽然现前而恭敬供养。前前后后灵异的感应,持续不断。如此经过了两年,经典书写才完毕。然后把经典请到香木书函内,放置于诸宝所成的幢帐当中。安放在清净的堂室之内,每日恭敬顶礼拜谒。后来因为转读经典,其书函更放出奇异的光明。至于德圆法师庄严洁净和恭敬的态度超前绝后。这部经典辗转传递,到现在已经过了五个朝代,如果有以恭敬心而清净读诵的人,不时也都有显着的不可思议感应。这部经典现在在西太原寺贤首法师的处所,恭敬守护而供养着。

【注】此与下二条,皆系晋译六十卷华严经也。榖,音谷,从木,不从禾,楮之别种。德圆种楮,造纸写经。入此楮园,尚须洗濯,着净衣服。其平日礼佛诵经,诚敬净洁,盖可知矣。今人登大雄殿,尚无彼入楮园之虔洁,良可慨叹。

注:这个和下面两条引文,都是指晋译的六十卷《华严经》。“谷”,这个字,读作“gu ”,字体从‘ 木’ ,而不从‘ 禾’ ,谷楮乃是楮木的另一个品种。德圆法师种谷楮树,以这种树的树皮造纸书写《华严经》。进入到这个谷楮树园子中,尚且必须沐浴更衣。那么他平时礼佛诵经,其竭诚恭敬清净整洁的程度,便可想而知了。如今之人进入大雄宝殿,还没有他就进入楮树之园虔诚洁净,实在是让人感慨万端。

浴具新衣者,浴,即浴室,新字宜作触,谓浴室中具有登厕之衣。匠人斋戒,易服出入者,所用匠人,皆须持五戒,日受八关斋法。凡欲登厕,先至浴室,脱去常服,着登厕衣。及出,先洗净,次洗浴,方着常服。旒苏,即须子。乃聚众丝线,于头上绾一结子,下则散分者。呗,唱赞也。五代,即齐梁陈隋唐,此传系唐人所作,故曰于今五代。德圆之诚,超越古今。故其灵感,杂沓相仍。

这里所讲的“浴具新衣”,“浴”是指“浴室”,‘ 新’ 字应给是“蠲(ju ān )”,也就是说浴室中具有上厕所的衣服。“匠人斋戒,易服出入”这句话,是说所用的工匠,都必须持守五戒,每日受持八关斋戒法。凡是想要上厕所者,要先去浴室,脱去平常衣服,穿着上厕所的衣服。等厕所出来后,先洗净大小便处,其次洗浴身体,然后才穿上平常之衣服。“旒苏”,即是须子,就是聚集众丝线,在其头上绑一个结子,下面则分散开丝线。“呗”,是指唱赞。经历“五代”,就是指齐、梁、陈、隋、唐,这个传记乃是唐代人所作,所以说‘ 于到唐时五代’ 。德圆法师的虔诚,超越古今,所以他灵异的感应,持续不断。

今人虽无此财力,于力所能为者,可不竭诚尽敬以期三宝垂慈,冥显加被乎。倘惟事形迹,了无诚敬。则无边法力,莫由感通。谓为佛法不灵,其可乎哉。此依华严悬谈及会玄记二书录出。

现在的人,虽然没有这种财力,可是对于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怎么可以不竭诚尽敬,以期三宝垂以慈悲,在冥冥之中或是显明之处给予我们加被呢?假使只是从事相形式上去做,心中了没有一丝诚敬之心,那么无量无边的佛法慈力,就没有办法可以感通了,反而说佛法不灵验,这怎么可以呢?这段文字是在《华严悬谈》和《会玄记》二书中节录出的。

唐定州中山僧修德者,不知氏族。苦节成性,守道山林。以华严起信,安心结业。于永徽四年,发心抄写。故别为净院,植楮树,兼种香花,灌以香水。凡历三年,洁净造纸。复别筑净台,于上起屋。召善书人沩州王恭,别院斋戒,洗浴净衣,焚香布花,悬诸幡盖,礼经忏悔,方升座焉。下笔含香,举笔吐气,每日恒然。

唐朝定州中山僧修德法师,不知他的姓氏宗族。他习惯于勤苦修行,在山林中安心办道。以《华严经》、《起信论》为依靠专心修行。永徽四年,他发心要抄写《华严经》,于是另外建了一个清净的园子,里面种植谷楮树,并且兼带种植香花,用香水来灌溉他们。这样总共经历了三年,然后用洁净的谷楮树皮造纸。此外,还特别建筑了一个清净的高台,在台上建造屋室。聘请善于书写的沩州王恭抄写《华严经》,王恭先在别的园院受持斋戒,事先洗浴更衣,焚香散花,悬挂诸幢幡伞盖,礼拜经典忏悔业障,然后才升座书写。他下笔时,口中含着沉檀香,举起笔之后,才敢吐气呼吸,每日都是这么做。

德日入静室运想。每写一卷,施缣十匹,一部总六百缣。恭乃罄竭志诚,并皆不受。才写经毕,俄即迁化。德以经成,设斋庆之。大众集已,德于佛前,烧香散花,发宏誓愿。方开经藏,放大光明,周七十余里,照定州城。城中士女,普皆同见。中山斋众,投身宛转,悲哽忏悔。

修德法师每天进入静室之中运心观想,王恭每写完一卷,法师就赠送他细绢十匹,一部经总共有六百匹细绢。王恭乃竭尽其力专志精诚,所有的酬劳都不接受。王恭才写完整部经,不久便迁化往生。修德法师因为写经完成,于是设斋庆祝。大众集合之后,修德法师在佛像前,烧香散花,发下宏大的誓愿。刚打开经典,经典便放大光明,周遍七十余里,照耀整个定州城,城中的士人女子,都亲眼看到了。在中山当地的受斋大众,全部投身礼拜恭敬屈伏,心中悲伤哽咽一心忏悔自己的罪障。

【注】此与上事迹大同,可见古人于三宝分上,多皆竭诚尽敬。绝不似今人之怠忽亵慢,有名无实也。举笔吐气者,或欲咳嗽,或欲呵欠,即停笔少顷,面向旁边,令气出之,不敢以口气熏经故也。才写经毕,俄即迁化者,以专心写经,不求名利,志诚之极,致令业尽情空,了生脱死。高登上品宝莲,亲证不退转地矣。观此,可见佛法不孤负人,而今之缁素,多多皆是孤负佛法耳。奈何奈何。此一条出会玄记。

注:这与上一段所谈之事大体相同,可见古人于三宝分上,大都是竭诚尽敬。绝对不会像现在人一样怠忽亵慢,有名无实。“其举笔而欲吐气”这句话意思是,王恭想咳嗽,或者想打呵欠的时候,就暂时停笔一下,面向侧面,将口中之气吐出来,不敢用口中臭气熏染经典。王恭刚书写经典完毕,不久就迁化往生了,这是因为他专心书写经典,不求个人名利,由于他专精至诚之极,致使业障尽除而情执顿空,了生脱死了。他高登于上品莲台,亲自证得不退转之地。通过这件事来看,就可以看出佛法确实不辜负人,而现在的僧俗之人,大多都是辜负佛法,这又有什么办法啊!这一条出自《会玄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