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宫深处那华丽而幽静的宫殿中,武媚娘端坐在雕花檀木椅上,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忧虑和不满。她身着一袭华丽的凤袍,金丝绣线在烛光下闪烁着微光,但此刻她的心思却全然不在这华美的服饰上。
武媚娘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李贤近来的种种行为。他在朝堂上公然反驳自己的意见,丝毫不顾及她作为母亲和皇帝的威严;在处理政务时,他自作主张,不遵循既定的规则和流程;甚至在私下里,他对自己的教导和安排表现出明显的抵触和不屑。
想起有一次朝会,武媚娘提出了一项关于加强边疆防御的策略,计划增派兵力并调配粮草支援边境。她认为此举能够巩固国家的边防,防范外敌入侵。然而,李贤却当场站出来反对。
李贤眉头微皱,一脸凝重地看着前方,缓缓开口道:“母亲啊,现今咱们国内民众的生活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各方面的建设与改善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资源投入。若是在这个时候贸然增加兵力驻守边疆,恐怕会进一步加重百姓肩上那本就沉重无比的负担呐!长此以往,必然会引发百姓心中的不满与怨恨之情呀。”
听到这话,武媚娘原本平静如水的面庞瞬间阴沉下来,双眼如炬般紧盯着李贤,语气严厉地反驳道:“贤儿,你这想法未免太过短浅啦!要知道,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否可是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根基所在啊。倘若任由外敌肆意侵扰、侵犯我国领土,那么一旦边关沦陷,受苦受难最深重的终究还是那些无辜的百姓们呐!届时他们所承受的灾难将会比现在要大得多呢!”
面对母亲如此强硬的态度,李贤并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挺直了身子,义正言辞地回应道:“母亲大人,请恕儿臣直言不讳。依儿臣之见,当务之急乃是全力推动国内经济的蓬勃发展,想方设法去充实国库中的财富储备。只有等到我们国家真正拥有了雄厚的实力之后,才有足够的能力去加强边防守备工作嘛。否则,一切都不过是空谈罢了!”
随着两人之间这番针锋相对的激烈争辩展开,朝堂之上原本还算轻松祥和的氛围顿时变得异常紧张起来。
诸位大臣们一个个噤若寒蝉,纷纷低垂着头颅,连大气也不敢出一口,生怕一不小心便会引火烧身。而就在这样令人窒息的沉默当中,武媚娘依旧坚定不移地坚守住了自己最初做出的那个决定。
然而与此同时,对于李贤此番公然忤逆自己旨意的行为,她内心深处也是恼怒万分。
又有一次,武媚娘欲推行一项新的农业改革政策,旨在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增加粮食产量。李贤却认为此政策过于理想化,在实际操作中会面临诸多困难,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李贤说道:“母亲,此政策虽立意良好,但未曾充分考虑各地差异,贸然推行,恐生乱子。”
武媚娘驳斥道:“贤儿,若不尝试,怎知不可行?”
李贤坚持己见:“母亲,治国当谨慎,不可冒进。”
这让武媚娘对李贤的态度越发不满。
不仅如此,在一次宫廷宴会中,李贤因饮酒过量,言行失当,对武媚娘的一位亲信大臣出言不逊。
武媚娘得知后,严厉斥责李贤:“贤儿,身为皇子,应当谨言慎行,如此失态,成何体统?”
李贤却借着酒劲反驳:“母亲,儿臣不过是说了几句实话。”
武媚娘气得脸色铁青:“你这是肆意妄为,不知轻重!”
还有一回,地方发生了严重的水灾,武媚娘决定拨出大量物资进行赈灾。李贤却认为应当先评估灾情,合理分配资源,以免造成浪费。
李贤说道:“母亲,赈灾之事需从长计议,不可盲目投入。”
武媚娘说道:“灾情紧急,百姓受苦,岂能拖延?”
两人为此争论不休,关系愈发紧张。
在一次私下的交谈中,武媚娘试图让李贤明白自己的苦心。
武媚娘语重心长地说道:“贤儿,为娘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为了这大唐的江山。”
李贤却不耐烦地回道:“母亲,您总是这样说,但您从未真正理解过我的想法。”
武媚娘眼中闪过一丝痛楚:“理解?你如此固执己见,让为娘如何理解你?”
李贤别过头去:“我所做的一切也是为了国家,母亲为何总是不认同?”
两人再次不欢而散,母子之间的嫌隙越来越深,如同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横在了他们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