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曹操的情绪逐渐从愤怒变成了更大的愤怒,紧接着,另一件让人吃惊的事情再次发生——原来东吴对荆州背部进行突袭之时,关羽竟趁机直接入侵江东腹地!

“竟然攻破益阳和赤壁……甚至已经逼近柴桑……” 程煜的话音令曹操感到更加不可置信。“难道说整个江东都是些废物么?”

这一刻他无比困惑又无可奈何地看着曾经赞赏的人变成现在这个模样。“简直是太可笑了......这简直是无语事件啊!\"

曹操无法相信自己正在经历的一切 - 孙权和庞涓互相偷袭对方的消息他也曾提前知晓。然而事态发展却远超乎他的想象:

荆楚部队在北部作战时,竟然能够成功防守两个地方;

即便做了充足筹备并且占据人数优势,吴国还是被关羽击退至此。

如果给他多些时间会不会一路打到建邺?

此刻,孙权在曹操眼中完全沦落成了一名彻头彻尾的蠢货和懦夫,“孤…”他开口试图说什么,但是头疼欲裂阻止他说下去。

事实上,在这期间发生的这一切早前他曾有所耳闻,却不

他的每一个判断似乎都偏离了正确的方向。

这样的挫败,正深深折磨着老臣陈平。相比之下,李靖因为早有心理准备,表现出较为坚韧的态度,立即安慰曹操:“主公请务必保持冷静,一怒之下难免会影响健康。孙权之流不足挂齿,不可因此让丞相的旧疾复发。”

“孤知道……可……可……”几乎每句话都充满了愤怒的曹操实在难以忍受。心中充满了对那位被大魏封为吴王的人的鄙夷,感觉此人甚至连一条狗都不如!

虚弱,太弱了。

“传召……诸葛远,即刻传召荆州使臣诸葛远——”经过一番努力,曹操终于稍作冷静并下令。

没错,东吴偷袭江陵的计划已经失败,而以寿春换取江陵、以江陵交换徐晃的安排也随之夭折。摆在曹操面前的主要问题便是……

以谈判的方式换回徐晃和其他三万名士兵的生命。否则,大魏军队的信心和人民的支持将彻底瓦解!

门外的护卫张辽听出了曹操的急切心情,马上派人去传见诸葛远。

李靖的目光转动着,仿佛还有许多话要说。他继续禀告:“主公,五日前,东吴使者诸葛淳与荆州使者诸葛远秘密会晤。情报人员通过卧底手段,获悉东吴用诸葛淳一家的生命安危来要挟诸葛远……”

听了李靖的话,曹操的眼睛闪烁了一下,“这诸葛远有何能耐拯救东吴?”

李靖思索片刻后认真回答:“实际上,东吴的确提出了某种办法可以实现三方停战,给大魏与东吴留下回旋空间,不过如果诸葛远答应了此条件,他将成为荆州乃至汉朝的大罪人。”

这句话令曹操猛然睁大了细密的眼眸,并带着沙哑声音询问:“什么方法?”

“另外,诸葛远是否会同意——”

如何帮助东吴脱困?

这位只是关羽派来的使者?

这是曹操与陈平关切之事,同样也是李靖在解答中的核心。

李靖进一步解析……

“由于他是代表荆州方面发言,在他名下签署的任何文件都会得到广泛认可。所以,一旦达成‘停战协定’,不仅能够平息兵戈也提前化解了关羽的攻势,结束目前混乱的局面。这也是东吴仅存的机会。”

这些话让曹操与陈平互相看着对方,一个眼神交流后两人更加坚定信心。显然作为使者,他们意识到这一点——他的决定代表着整个荆州乃至关羽与关麟本人的意见。

尽管协议可能会在未来破裂或单方面撕毁,像孙刘联盟那样走向终结;但在此期间,任何违反同盟精神的行为都将遭受严重的负面影响和声誉损失。因此“协议”的签订与否,确实影响甚重。同时东吴试图通过家族亲情关系利用诸葛远达成目的。

显然从他们那迫切的眼神中看得出来,这份‘协议’不仅仅对于东吴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整个北方,对于曹操也同样期盼不已。

曹操踱步思考这几个字“三方休战”,步伐愈急愈加深沉,目光凝重地望着李靖问及最关键问题……

“那这诸葛远,他最终做出了决定吗?”

“暂时还未,他说还在考量。”面对这个问题,李靖显得不紧不慢。

这时,贾诩插入话题,“这事不是随便考虑一下就能明白的问题。”轻轻摇了摇头继续说道:“选择一边是忠诚与道义,另一边则是对父母的责任。鱼与熊掌不能兼得,孟子说舍生取义,究竟哪个是生?哪个是义呢?诸葛远毕竟年轻,能不能分清利弊做出合适的选择还难说。”

这既是分析亦是对曹操的提醒。

曹操冷哼,“没有时间揣摩他的心思。”随后吩咐道:

“传来诸葛远今日我定要知道他的决定!我要立刻得知:他到底要什么,怎么选?!”

都城许昌,驿馆之内。

此时的诸葛远处于两难境地,整整五个日夜的煎熬,他仍在犹豫是否遵从忠义或尽为人子女之情。

如果屈从东吴要求签停战条约(实际是延缓战争),他必然沦为荆州人心所向之外的一个罪犯。

若否,那么他该如何对待父亲可能面临的危机?能否忍心见到生父一家人惨遭不幸?

诸葛恪从未见过自己的亲弟弟诸葛亮的父亲。因此他对诸葛瑾的父情越是纠结,心里愈发痛苦复杂。

遵道义还是守孝心?是选择做叛徒成为大家厌恶的对象;还是坚守家庭不顾一切?

这几天内,他一直在挣扎中度过……最后竟来到了此处站在父亲驻留之所的

那是一幅深印脑海的画面,发生在主人公九岁那年。这位名叫周文的男孩,在小小年纪便已博览群书,过目不忘,对古典文献有颇多见解。他时常与父亲探讨学问,那一天讨论的是关于《诗经》中的一段篇章:“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父子间的对话,涉及忠义、孝道、以及从《诗经·小雅》到古代祭祀仪式的内容,引发了周文对祭祀背后深刻意义的兴趣。在家庭祭祀,是对先人的尊敬;国家祭祀则是表达对统治者和自然规律的敬畏。而在学府中的祭祀,更多是为了铭记先贤及表达对师长的敬重。

父子二人的探讨使得双方更加钦佩彼此的知识,但父亲为了提醒儿子避免自满,抛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尽管周文当即给出许多回答,如家族荣誉、孝顺父母和为朝廷服务等,然而父亲并没有认同这些答案。他只是建议儿子细细思考。面对如此抽象的哲学难题,九岁的周文一时无措。

经过几日深思后,周父给周文带来了他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独特看法:生命的真谛在于活出真实自我,而不是仅仅作为家庭荣耀或者国家责任的存在。人应该珍视自己内心的感受与成长。这段谈话深深影响了年轻的心灵。

在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周文站在馆舍前沉思良久,最终向阁楼深处鞠躬致谢,并低语道:“感谢您的教导,您教会了我生即是体验、死即是留芳。”这不仅让周文明白了他的选择为何重要,也为他在未来的道路中提供了指引。

另一边,随着最后音符结束,周父轻轻站起,心中若有所思,他对朋友说道:“我知道儿子会回来找我。”随后两人继续交谈,回忆起了那些年对五岁的小周教育启蒙的日子——那是父子之间最初的亲密时光。

“礼是六艺的一部分,” 周父回忆当时如何讲解给年幼的儿子。“它不仅限于仪态规矩,还包括各类礼仪形式...你将来要成长为男子汉之前,需懂得这一切以便应对不同场面。” “至于音乐?” “它能够舒缓心灵并传达情愫...” 从箭术谈到驾车技术,再到书法和数学的重要性...

这种循序渐进的学习方式仿佛打开了周文学问的大门,引领他步入充满无限可能的知识殿堂。

李瑾对儿子李恪说过,\"不了解鸟儿的歌声与自然之声,就不能精通音律;不领悟韵律之妙,就难以掌握辞赋精髓;若不会洒扫应对,处理日常事务的能力也就无从谈起礼仪也无处施展,它们彼此息息相关。”回忆到这里,李瑾展露了淡淡一笑。他倾囊相授于子,得到的是李恪那份惊人的天赋和最卓越的成就作为回礼。

想到这里,李瑾忍不住泪眼朦胧——『去吧,去吧…该教你的,为父都已全盘告诉你了!』

『现在的你,不再是等待打磨的璞玉,曾经‘画蛇添足’的故事也早已成历史,如今的你会远远超越亲生父亲,更会超过你继父诸葛孔明,你是我的骄傲啊!』想着这些话时,李恪眼角泛起了泪光。他仰首凝望天空中最亮的那颗星,带着些许哽咽说道:—“琅琊李氏一族代代传承,在你手中,应发扬更大光芒。”

几天之后...

李恪再次踏入魏宫。上一次他在这里与大臣唇枪舌战,展现出其身为荆楚使者非凡胆识与机智。这一次偌大的宫殿只有典韦一人冷峻地看着李恪。

随着李恪坚定步伐迈进殿堂,他左顾右盼寻找曹魏大王,未果之下询问:“大王在哪儿?” 典韦极力克制自己的厌恶情绪平静回应:“请随我来,大王久已恭候您的到来”。随后带领李恪穿过火把照亮的长长走廊,到达通往高空望台的台阶前。

高台上视野开阔无比,数万平米的土地美景一望无余。

此时的曹操常常驻立在这座十丈高的望田台上远眺,回味过去的艰辛与荣光。今日夜色中他又独自沉思。当听到人来的动静,背对而站的曹王瞬间振作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