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我来自朔方 > 第75章 东西两郡王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小姐已经从丰州府衙的来人处得知,父亲会派人去往武川,打探俊哥儿的消息。

大小姐的心,稍微安了一些。

现在,她正在读父亲给她的家书。

父亲说,当安雅读到这封信的时候,父亲应该已经抵达长安了。并非是长安家中有事,而是安思顺要借过年面圣,朝中也有些事情需要打理。

父亲说,他尽量赶在正月十五之前回到丰州,父亲想陪着她一起过元宵节。

父亲说,让她切勿挂念母亲的身体,说母亲一直陪在父亲身边,回到京城也不会受了委屈。

父亲还说,京城的安家主母,也就是父亲的正妻,最近时常念叨起安雅,说有机会想见一见安雅。

父亲又说,不光是京城的安府,就连安氏族亲内,有许多安雅未曾谋面的亲兄弟姐妹、堂兄弟姐妹、族兄弟姐妹,都跟父亲打听安雅的消息,希望有机会能见一见安雅。

安雅从父亲的来信中感受到了父亲的关心和呵护,但她似乎感受更多的是,父亲好像已经老了。

父亲说起京城,再不似之前那般意气风发。字里行间之中,仿佛透露出一丝丝的无奈和力不从心。

安雅不知道父亲经历了什么,她现在就是期盼着,希望早日有俊哥儿的消息,俊哥儿也能早日回来,回到自己的身边,回到父亲的身边。

安雅相信,以俊哥儿的才智,一定会是父亲的一大助力,她对俊哥儿有信心。

。。。。。。

腊月二十三,小年,京城长安,特进大夫宅邸——安府。

因为大帅返京,沉寂了好久的安府终于又热闹起来。

安府内外张灯结彩,早早便布置了新年的装扮,一派喜气洋洋的节日氛围。

因为大帅的归来,京城内文武百官纷纷前来登门拜访,来往宾客络绎不绝,安府内外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正三品以下的官员,都由安帅身边的亲信出面接待。

其实对于这些官员来说,见不见得着安思顺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只要是把名帖递到安思顺跟前,让安思顺知道自己这号人物来拜访过,那就足够了。

至于这些官员拜访安思顺的目的何在?

俗话说,京城居,大不易。

正三品之下的官员,通常来说权柄不会太大,俸禄不会太高,收入不会太多。

在大唐的政治生态里,豪门世家是一个重要的势力,即人们常说的士大夫与皇帝共治天下,所谓的士大夫,其实说的就是世家。

因此,如果是出身于世家的官吏,有世家的底蕴和传承在,只要与家族抱团,齐心合力,总能在官场有所建树。

再大不了,也不愁离开京城主政一方。即便做一个芝麻官大的主事县令,天高皇帝远的,也不失了一番好生活。

可是对于普通官员来说,如果终其一生爬不到正三品,那么,官路可谓就此断绝,再无前进一步的可能了。

自圣人登基以来,大唐国力比武皇在位时更进了一步。

但奈何大唐已发展了百余年,天下官职多已满编。这些久居京城的官员,单靠俸禄和皇帝的赏赐是入不敷出的。

世家官员自然不愁生计。

而寒门出身的官员,多靠家族的阖族供养,才能一步步爬上来。

但若是想要发展,就要结识些富贾豪商,大家相互扶助,互通有无,商贾无非获些利,也就少不了这些官员朋友的好处。

大唐社会经济发展已然饱和,而这些官员既要回报族人,也有商贾关系需要照顾,在大唐的腹地,大家都已渐渐没了财路。

恰逢我朝圣人重视边塞建设。前有汉朝刘氏子弟裂土为王,后有太宗朝兄弟相残,使得我朝对皇室子弟守牧天下没有多大的兴趣。圣人日渐倾向以军政一体的节度使制,代替过去施行多年的都府制,好让各大节度使不受文官和财政的掣肘,专心替天可汗守牧边疆诸胡,维护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繁荣与稳定,为庞大的唐帝国输送源源不断的金银和战马,维持大唐两京的繁华与富庶。

虽然有关节度使制度的利弊,朝堂多有争议。但这并不妨碍众多的京城官员结交各大节度使。

毕竟,在各节度使的地盘内,他们可都是货真价实的土皇帝。

节度使权柄之大,令人瞠目。

安思顺,朔方都护府节度使,朔方十万大军的统兵大帅,自然是朝中普通官员极力巴结的对象。

安思顺此时,正在书房里发火。

安思顺于昨日抵京,没等吃上一口热乎饭,就派人给中书令李林甫和右相杨国忠送了拜帖,并亲自进宫递了牌子请求面圣。

荒唐的是,就在腊月二十三小年当天,从来都是与民同乐的明皇李隆基,竟带着右相之女贵妃杨玉环,躲到东都洛阳去了。

安思顺百思不得其解。

你说这是巧合吗?可为什么皇帝早不走晚不走,偏偏等他递了牌子,第二天就走了?

至于吗?安思顺扪心自问,一接到皇帝的圣旨,纵是需要绕路千里,他安思顺还不是立刻带兵出征,给皇帝平定了北地草原的祸事?

为什么?皇帝对他安思顺到底是怎么想的?皇帝对他安思顺究竟有什么顾虑?皇帝对他安思顺有什么不放心的?

安思顺想不通,怎么想也想不通。

皇帝跑路了或许是巧合。毕竟安思顺的心腹幕僚分析,皇帝的御辇出行牵扯极广。更何况,还有多少羽林护卫和后宫佳丽的出行,都需要提前精心安排。不可能他昨日下午才递的牌子,皇帝临时起意,就惊动了上万人的队伍和车驾。

但现在让安思顺怒不可遏的是,两位宰相竟然连一个回信的都没有。

他安思顺不在京城便罢了,毕竟即使是安思顺的心腹手下,在宰辅大人门前,也不过是个升斗小吏一枚。

可他安思顺放下脸面亲自上门送帖,两位宰相府里,竟然都推脱有事不见。

安思顺越想越来气,越想越火大,抓起手中的茶杯,一把摔在地上。

此刻,在书房里陪安思顺说话的朔方右厢兵马史郭子仪,见安帅郁结如此,出门招来一个护卫,把地上的茶杯碎片清扫干净。

然后,郭子仪坐下来宽慰安思顺道:“大帅,保重身体要紧。待明日一早,子仪代大帅赴中书令府上问话。”

郭子仪“哼”了一声:“子仪倒要看看,他中书令遥领我朔方,究竟是怎么个领法!”

安思顺听郭子仪这么一说,叹了口气道:“连累子仪过小年都不能回家,吾心甚是愧疚。”

郭子仪笑了笑道:“子仪有幸随大帅返京,早晚何愁回家?”

安思顺的情绪也平复了一些:“你这么一说,倒让我又想起了李俊那小子,现在究竟如何了。”

郭子仪道:“副帅已派人来报,说秦洪亲自带兵五百,已从中受降城绕道北上出发了。”

安思顺道:“秦洪糊涂,他偌大一个州城的兵马史,怎能抛下中受降城不顾?”

郭子仪道:“秦洪跟副帅说,契丹势大,仅凭李俊区区一个镇北营,恐无力与之抗衡。若武川失守,牵连极大,中受降城也要早做应对。”

安思顺道:“罢了罢了,随秦洪去吧。依子仪之见,李俊能守住武川吗?”

郭子仪笑着说道:“我听说怀恩与贺鲁铁多有书信往来,反正丰州城那几位,对李俊那小子倒是欣赏的很。”

安思顺正要说话,忽听书房外面有人来报:“大帅,将作监李岫李大人求见。”

安思顺和郭子仪互相对视一眼,郭子仪道:“可是中书令府上出事了?”

安思顺跟外面说一声:“快快有请,让李大人进书房说话!”

李岫虽为中书令李林甫的儿子,但其毕竟只是一名从三品的官员,以安思顺的身份,在书房中会见李岫,已是对其中书令之子身份的优待了。

待李岫进屋,安思顺和郭子仪尚未与之见礼,那李岫却扑通一声跪倒在地:“求特进救我一家性命!”

李岫的一声“特进”,叫在了安思顺的痛处。

想当初,安禄山与哥舒翰还都是他安思顺的小弟,因二人关系不合,经常意见相左,一见面就会发生口角。

在安思顺看来,胡人将领应该齐心合力。毕竟朝廷的中枢,多由汉人的世家大族把控。胡人能够在大唐立足,靠的就是手下带的兵。

因武皇和李氏家族内斗,朝廷对边塞的控制日趋不稳。

特别是历经太平公主之乱,玄宗皇帝虽于万险后登基,一度励精图治。但大唐周边的异族势力,却已蠢蠢欲动,垂涎大唐的富庶。

安思顺坐镇京师正北,哥舒翰和安禄山分别拱卫朔方西东,若三人联手,大唐北方势必如铜墙铁壁,坚不可摧。

安思顺择三人同时进京面圣的一个时机,摆下一桌酒席,把哥舒翰和安禄山叫在一起,要为二人劝和。

席间,哥舒翰和安禄山二人倒是喝的有来有回。

当时的安禄山看在安思顺的面子上,对哥舒翰说:“我父胡人,母突厥人。公之父为突厥,母为胡人。我二人族类颇为相同,何故不得相亲?”

安思顺觉得安禄山此话说得有理,颇为赞同,提议干一杯。

哪知,哥舒翰不知是喝多了还是怎的,竟然回了一句:“古人云,狐向窟嗥乃不详,为其忘本之故也。兄既见吾亲近,翰岂敢不尽心?”

安思顺一听哥舒翰的话,脸色大变。

哥舒翰嘴上说的漂亮,说既然安禄山愿意与哥舒翰亲近,他哥舒翰又怎么敢不掏心掏肺?

可是这个家伙却生生埋汰了一句“狐向窟嗥不详,为其忘本之故”,嘲笑安禄山和他哥舒翰此胡非彼胡,你安禄山实在是个忘本的货色。

安禄山一听就炸了锅,骂了哥舒翰一句“突厥敢尔”,抄起一把椅子,就往哥舒翰头上砸了过去。

哥舒翰也不是吃亏的主。结结实实挨了一椅子,也抓起桌上的盘子和碗,照着脸往安禄山的身上扔。

两个人都是大唐的胡人悍将,一旦动了手,拉也拉不住。

不多时,两人的身上和脸上都挂了彩。

屋外,两人各自的随从也打了起来,从酒楼里头一口气打到街上。一场两个人的屋里乱打,变成了上百人在闹市里的群殴。

安思顺劝也不是,不劝也不是。凭空还挨了二人几脚,兀自生气。

说来好巧不巧。

恰在此时,圣人身边的高力士路过此地,只说是皇帝听闻他三人在此处宴饮,派他来送些宫中的美酒,给三人助兴。

三人一见高力士出现,安思顺到没表现出什么,可哥舒翰和安禄山这两个货,哥舒翰上前抱住高力士的左腿,安禄山上前抓住高力士的右手,两个人一个哭得比一个惨,都说是自己挨了对方的打,让高力士给主持个公道。

安禄山向高力士告状,说他已然对哥舒翰伏低做小,宁愿把父母都搬了出来,去讨好哥舒翰。结果,哥舒翰这厮却骂他是个杂种胡。他安禄山是可忍,孰不可忍,这个仇是记下了,这辈子必定与哥舒翰势不两立!

哥舒翰一听安禄山这么说,当下把上衣给脱了下来,把被椅子砸的伤痕印迹指给高力士看。然后躺在地上打滚,说他哥舒翰为了皇帝为了大唐,在战场上拼命搏杀,被敌人砍了杀了他都没有怨言。今日本想着与安禄山和好,以后共同为皇帝效力,可谁曾想,安禄山靠着有安思顺这个族兄撑腰,竟当众劈头盖脸把他给打了。

哥舒翰向高力士起誓,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他哥舒翰从此与安禄山不死不休!

安思顺听了哥舒翰的这一番话,总觉得哪里不对。可当时毕竟高力士在场,他安思顺也不能拿哥舒翰怎么样。但从此,江湖上盛传安思顺是安禄山的兄长,安禄山凡事都以安思顺马首是瞻。

哥舒翰从此和安禄山正式翻脸,老死不相往来。

而哥舒翰与安思顺,从此隐隐结下了梁子。

可笑的是,一番吵闹过后,皇帝为了安抚这两个受伤的心灵,给安禄山封了个东平郡王,转头给哥舒翰赏了个西平郡王。

唯独他安思顺,好人没好报,两头不讨好,只落了一个“特进”的二品文官头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