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两代人的爱情 > 第4章 山娃青年171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四章山娃青年171集

1986 年 12 月 30 日,天寒地冻,呵气成霜。赵小生搀扶着母亲,裹着厚重棉衣,踏上寻亲之路。从兴隆出发的火车“哐当哐当”的、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响声,宛如一首冬日的骊歌。车窗外,山川田野覆着皑皑白雪,树枝仿若银蛇狂舞,偶有几间农舍烟囱升腾起袅袅炊烟,在冷冽空气中缓缓飘散,透着人间烟火的暖意。

到了隆化转车,等待草原列时,风如冰刀般割脸,赵小生把围巾又紧了紧,给母亲掖好衣角,闪着双眸,轻声安慰说:

“妈!再坚持两天两夜,就能见到我爸和小可、三宝她们了。”

母亲眼神中满是期盼,微微点头,口中喃喃回答说:

“好!盼着能见着她们就好……”

登上草原列,车内暖意融融,母亲靠着儿子肩头沉沉睡去,赵小生望着窗外飞掠而过的雪景,心中既是忐忑不安,又充满了期待。

草原列经过两天两夜的长途奔驰,终于抵达齐齐哈尔火车站,再度转车奔向赴库都尔林业局。越往北,雪愈发厚重,天地间一片苍茫,森林似被大自然披上了洁白绒毯,万籁俱寂中,只有列车呼啸前行。不时传来火车的汽笛长鸣,划破了天空的宁静。临近目的地,赵小生心跳愈发急促,他轻轻摇醒母亲兴奋地说:

“妈!快到了!咱马上就能见到我爸了。”母亲眼中闪烁着光芒,整了整衣襟,眼中满是对团圆的渴望。

寒冬腊月,大兴安岭的库都尔镇被厚厚的积雪包裹着,放眼望去,群山环绕,落叶松林海之上白茫茫一片,真像那智取威虎山里面的“夹皮沟”。赵小生一下火车,踏出站台,凛冽的寒风便如刀子般割着他的脸,可他望着这熟悉又陌生的景象,心中满是激动与感慨。

当列车缓缓停靠,站台尽头,一个熟悉而又略显沧桑的身影静静伫立,快步向他俩走来,那是赵小生的父亲赵明。他身着厚重的棉衣,头上戴着一顶破旧的皮帽,双手插在兜里,不停地跺着脚,试图驱散身上的寒意。

当他看到赵小生和妻子秀兰的那一刻,父亲眼中噙泪,眼中闪过一丝光亮,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赶忙迎了上去。一家人在这冰天雪地的东北,相拥取暖,所有的分歧、思念与期盼,都在这一刻,化作无声却炽热的亲情暖流,流淌在每个人心间,仿若要将这腊月寒冬彻底融化。

“爸!”赵小生大喊一声,快步跑向父亲。父子俩紧紧相拥,千言万语都在这一个拥抱里。秀兰跟在后面,眼眶也微微湿润了。

“路上累坏了吧,快!咱回家吧。”赵明一脸关切的表情,蹙着双眸说道。

赵明一手接过行李,一手拉着儿子小生,声音里带着父爱与关切。

回家的路上,赵小生看着父亲那被寒风吹得通红的、饱经风霜的脸颊,还有头上若隐若现的白发,心中一阵酸涩。。。。。。

心里暗想:父亲一个人在这恶劣的环境里,坚守在林业岗位多年,心里却始终牵挂着远在几千里之外的老家亲人,为儿女们操碎了心。这份父爱,如山般沉重,让赵小生不禁对父亲肃然起敬。特别是对子女们的学习,一刻也没有放弃过。

不多时,他们来到了那低矮的两间瓦房家属院。一进屋,暖意扑面而来,屋内大铁炉子里,松木绊子烧得噼里啪啦作响,火墙也被烘得热乎乎的。小女儿赵小可和老儿子赵小宝立刻迎了上来,紧紧抱住母亲秀兰,兴奋地喊着:

“妈!您可算来了!”

这时,从里屋走出一个年轻女孩,正是由内蒙古建筑学校上中专,放寒假回来的二女儿赵小花。她看到母亲,眼眶瞬间红了,快步上前,姊妹们把母亲团团围住,拥抱在了一起,激动得失声痛哭起来。赵明在一旁看着,也不禁潸然泪下,这一幕,等得太久了。

一家人团聚的喜悦弥漫在整个屋子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分别后的点点滴滴。可不知怎的,话题渐渐转到了赵小生报考文科还是理科这件事上。

赵明率先开口,他挺直了腰板,神情认真,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像个大家长一样,萧然的说:

“小生啊!你要报考理科。俗话说得好:‘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你大哥就是报考的理科,你二姐也是,理科的前景广阔,将来选择的机会也多。”

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似乎想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赵小花一听,立刻放下手中的杯子,眉头微皱,忍不住打断父亲的话,反驳着父亲悻悻的说:

“爸爸!您先听我说。我就是听了您的话,又多复习了一年才考上一个中专。要是按照我自己的爱好和志愿,报考文科早就考上大专了,我的文科成绩可比理科好太多了。”她微微噘着嘴,脸上写满了不服气。

小女儿赵小可也坐不住了,她连忙举手,抢着说:

“我支持爸爸的意见,男孩还是报考理科好,将来当个科学家多威风啊!二哥你还是考理科吧!”她眼睛亮晶晶的,充满了憧憬。

赵小宝却蹙着眉头,一脸认真地,悠悠的说着又问道:

“要我说,你们都别争了,还是听二哥自己的想法吧。他是文科成绩好还是理科成绩好,自己最清楚。二哥!你咋想的?”说着,他看向赵小生,眼神里满是期待。

赵小生沉默了片刻,若有所思地,拧着双眸回答说:

“我文理科成绩都差不多,但从兴趣和爱好来说,我还是喜欢文科。我觉得爱好决定一切,做自己喜欢的事,才能更有动力。”他说得不紧不慢,眼神中透着坚定。

“不行,不行,绝对不行!”赵明一听,立刻提高了音量反驳道,脸上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又横着双眉,一脸黑线大声说:

“选择文理科?还是要看前途,看理想,光图爱好可不行。数理化永远不会失业,男人,就得有远大革命理想,‘要关心国家大事’,要听毛主席的话。”他越说越激动,手在空中挥舞着,仿佛要把自己的观点强行塞进赵小生的脑袋里。

要不他在林业局就是出了名的绰号“赵马列”呢?在儿女面前,还时时刻刻不忘记说要听毛主席的话。

可是,赵明的妻子秀兰这时也来了精神,双眸注视着丈夫和儿女,也插话说:

“得了得了!要我说,高中毕业了就扎根农村闹革命吧,念多少书也是屁味儿。你大伯赵高倒是由北航毕业的大学生呢?不是也回家务农了吗?我看务农也挺好。”她一脸无所谓的样子,轻轻摆了摆手。

她这话一出口,大家顿时炸开了锅,异口同声地反对着妈妈的观点。赵明更是一脸黑线,怒视着妻子,大声呵斥道:

“你懂个屁呀!他们的大伯是政治迫害好不好?反右回得家,要不然早成专家了。”

赵小花也一脸不高兴,她拧着双眸,对着爸爸说:

“爸爸,您别对我妈老发火,说话更不要带脏字,文明点好不好?我们都有发言权,包括我妈。不过,我妈不让考学是不对,她不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重要性。我还是觉得二弟报考文科好,时间就是速度,要争取早日考上学。别像我一样,复习考学好几年,都把自己考老了,烤糊吧勒啊!哈哈哈!。。。。。。”

她试图缓和一下紧张的气氛,说完自己先“哈哈”的大笑了起来,大家也被她逗得忍俊不禁,随后也都“嘿嘿”的笑起来,屋里的气氛这才稍微轻松了一些。

可争论还是没有结束,大家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赵小生看着眼前热闹又有些混乱的场景,心中五味杂陈。他理解父亲对自己未来的期望,也明白家人都是为了自己好,可他更不想放弃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在心里默默想着:

“难道兴趣爱好和前途就不能兼顾吗?我真的不想妥协。”

就在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赵小宝突然站了起来,他双手向下压了压,示意大家安静。等屋里渐渐安静下来,他清了清嗓子,认真地说:“要不这样吧,咱们别再吵了,举手表决,少数服从多数。”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后都点了点头,表示同意。于是,一场紧张的表决开始了。赵小花和赵小宝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支持赵小生报考文科,当然,赵小生自己更是同意自己考文科。考文科支持者有三票。

赵小可则紧紧地握着拳头,犹豫了一下,还是跟着父亲举起了手,支持理科。考理科的支持者只有两票。

秀兰看着孩子们,有些不知所措,她的眼神里满是迷茫,最后她只能弃权了。

赵明看着支持文科的人数占了多数,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他张了张嘴,似乎还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把话咽了回去。他无奈地叹了口气,悻悻的说:

“好吧!根据表决原则,少数服从多数,既然支持考文科占多数,那就依你们吧。”

赵小生听到父亲的话,心中一阵欣喜,他感激地看了看支持自己的家人,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一场家庭会议终于结束了,报考文理科的内战也戛然而止。赵小生带着胜利的喜悦,度过了一个温馨而又难忘的春节。

节后,他告别了家人,返回了承德一中,开启了高三学习的最后之旅。在那片充满希望与挑战的校园里,他怀揣着梦想,努力拼搏,向着自己的目标大步迈进。

1987 年的春节,鞭炮声的余韵还在兴隆县的街巷间缭绕,山娃家却弥漫着一种别样的气氛,那是期盼与忐忑交织的味道。。。。。。

山娃,这个土生土长的山里农民汉子,中专毕业留校后,仍然追求着不断地学习,考取了电大中文专业。调回家乡兴隆县工作以后,利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电大课程,经过三年边工作边学习的努力,取得了电大中文专业的文凭。

自从电大毕业后,整个人都透着股子精气神儿,走路都带风。在他心里,那张电大毕业证可不只是一张纸,那是他带着全家走出大山、迈向新生活的金钥匙。

国家改革开放大潮的到来,重视知识分子新政策的春风,吹到了兴隆县这块老少边穷的土地,像一道光照进了山娃的心坎——政策规定:“知识分子家庭,若妻子是农业户口,孩子十八周岁以下,都能跟着父亲转为非农业户口。”山娃得知这个消息后,连着几宿辗转难眠,心里翻来覆去地算计着,眼睛里闪烁着从未有过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