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古旧的城镇之中,有一家颇具年头的古典当铺,名叫“瑞祥当铺”。它坐落在一条青石板铺就的老街之上,朱红的大门,斑驳的墙面,飞翘的檐角,无不透着岁月的沧桑。这家当铺平日里迎来送往,做着典当收赎的生意,然而,在它那看似寻常的表象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民间怪谈。
当铺的掌柜是个名叫赵福的中年男子,他为人精明,对各类物件的价值判断极为精准,在这行里也算小有名气。当铺里有几个伙计,整日里忙着整理物件、招呼客人,一切似乎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一日傍晚,天色渐暗,街上的行人也变得稀少起来。这时,当铺的门被缓缓推开,一阵冷风吹了进来,带着些许寒意。伙计们抬眼望去,只见一个身着黑袍,头戴斗笠的人走了进来,那人将斗笠压得很低,看不清面容,只露出一片阴影。
黑袍人缓缓走到柜台前,也不说话,只是从怀里掏出一个锦盒,轻轻放在柜台上。伙计小李见状,赶忙上前招呼,笑着说道:“这位客官,您这是要典当什么物件呀?”黑袍人依旧沉默着,只是伸手把锦盒往前推了推。
小李好奇地打开锦盒,只见里面躺着一支精美的玉簪,那玉簪通体洁白,雕工极为精细,簪头是一朵绽放的莲花模样,花瓣栩栩如生,在灯光下折射出温润的光泽。小李暗暗惊叹这玉簪的精美,心想这定是个值钱的物件,便转身去叫掌柜的来掌眼。
赵福听闻有好物件,赶忙从后堂走了出来,拿起玉簪仔细端详起来。他越看越觉得这玉簪不凡,无论是玉质还是工艺,都堪称上乘,可心里却莫名地涌起一股怪异的感觉,总觉得这玉簪透着一股说不出的阴森。
赵福抬头看向黑袍人,问道:“客官,您这玉簪打算当多少银子呀?”黑袍人这才缓缓开口,声音沙哑暗沉,仿佛是从幽深的谷底传来一般:“一百两银子,我急用,一个月后必来赎回。”赵福一听,心里琢磨着这玉簪的价值远不止一百两,可不知为何,对方却只要这么点钱,当下也没多问,想着这可是笔划算的买卖,便点头答应了下来,写好了当票,给了黑袍人银子。
黑袍人接过银子,也不多留,转身便走出了当铺,那身影很快就消失在了夜色之中。自那黑袍人走后,当铺里的气氛就变得有些异样,原本明亮的灯火似乎也黯淡了几分,时不时地闪烁着,伙计们都觉得心里发毛,可又说不出是为什么。
到了夜里,当铺打烊后,守夜的伙计老王正在前堂打着盹儿。突然,一阵冷风吹过,老王一个激灵清醒了过来,他揉了揉眼睛,恍惚间听到一阵若有若无的女子哭声,那哭声凄惨哀怨,仿佛饱含着无尽的委屈。老王心里一惊,赶忙竖起耳朵听,发现那哭声竟是从放置典当物品的库房方向传来的。
老王心里害怕,但想着自己守着当铺,职责所在,便壮着胆子,拿起一盏油灯,朝着库房走去。库房里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架子,上面放着各种典当的物件,平日里看着就有些阴森,此刻在那昏黄的灯光映照下,更是透着一股诡异的气息。
老王小心翼翼地走着,那哭声越来越清晰,仿佛就在耳边萦绕。他顺着声音找去,最后发现声音竟是从放着那支玉簪的柜子里传出来的。老王吓得脸色惨白,手里的油灯都差点掉到地上,他想转身跑开,可双腿却像是被钉住了一般,动弹不得。
就在这时,那柜子的门“嘎吱”一声,缓缓打开了,一道白色的身影从里面飘了出来,那身影竟是一个身着白衣的女子,面容惨白,双眼流着血泪,头发长长的,遮住了大半张脸,她朝着老王飘了过来,嘴里还念叨着:“还我玉簪,还我玉簪……”
老王吓得魂飞魄散,大喊一声“救命”,便昏了过去。等第二天其他伙计来开门时,发现老王倒在库房门口,脸色铁青,昏迷不醒,赶忙把他抬到了后堂,又叫来郎中诊治。可郎中来了后,却查不出老王到底得了什么病,只是说他像是受了极大的惊吓,得慢慢调养才行。
赵福听闻此事后,心里隐隐觉得和那支玉簪有关,便决定去把玉簪拿出来看看。他带着几个伙计,再次来到库房,打开柜子,那玉簪还静静地躺在里面,可不知为何,此刻看着却比之前更加阴森了,那原本温润的光泽仿佛也被一层阴霾笼罩着。
赵福心里有些后悔收了这玉簪,可当票都开了,也只能盼着那黑袍人能按时来赎回。接下来的日子里,当铺里总是怪事不断,夜里常常会传出奇怪的声响,有时候是东西挪动的声音,有时候则是那隐隐约约的女子哭声,伙计们都被折腾得人心惶惶,不少人都打起了退堂鼓,想要离开这邪乎的地方。
眼看着一个月的期限就要到了,可那黑袍人却一直没有露面,赵福心里越发不安起来。终于,到了约定赎回的那一天,赵福早早地就让伙计们把当铺收拾干净,自己则坐在柜台后面,盼着黑袍人能快点出现,把那玉簪赎走,也好让这当铺恢复往日的安宁。
可从早等到晚,当铺的门都快被望穿了,也不见黑袍人的踪影。赵福知道,这玉簪怕是要砸在手里了,可又不甘心就这么被它搅得当铺不得安宁,便决定再去找人问问看,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化解这诡异之事。
他想起了镇上的一位老道士,据说那老道士道法高深,对这些灵异之事很有办法。赵福带着那支玉簪,来到了老道士的道观,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老道士听后,接过玉簪仔细端详了一番,脸色变得凝重起来,说道:“这玉簪可不简单呐,它身上沾染了极强的怨念,怕是那主人遭遇了极大的冤屈,含冤而死,所以才会化作怨灵,附在这玉簪之上啊。”
赵福赶忙问老道士该怎么办,老道士思索了一番,说要先找到这玉簪主人的葬身之处,为她超度,让她放下怨念,或许才能让这玉簪恢复正常。可这茫茫人海,要去哪里找那玉簪主人的墓地呢?赵福犯起了愁。
老道士又仔细看了看玉簪,说:“这玉簪上或许留有一些线索,你且拿回去,找个懂行的匠人看看,能不能从这雕工或者材质上发现些什么。”赵福谢过老道士,带着玉簪回到了当铺。
他找来了镇上一位有名的玉器匠人,那匠人拿着玉簪,反复查看后,发现玉簪的底部刻着一个小小的印记,像是某个家族或者作坊的标识。赵福如获至宝,赶忙四处打听这个印记的来历,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得知这印记来自邻镇的一个大户人家——苏家。
赵福带着几个伙计,马不停蹄地赶到了邻镇的苏家。苏家的人听闻他们的来意后,脸色变得十分难看,犹豫了许久,才道出了一段尘封的往事。
原来,苏家有个小姐,名叫苏瑶,生得花容月貌,才情出众,与镇上一位书生情投意合,两人私定终身。可苏家老爷却嫌弃书生家境贫寒,不同意这门婚事,还强行把苏瑶许配给了邻县一个富商做妾。苏瑶死活不从,在出嫁前的一晚,她拿着书生送给她的玉簪,以死明志,含冤自尽了。
苏瑶死后,那玉簪就不知去向了,没想到如今却出现在了赵福的当铺里,还惹出了这么多诡异的事儿。赵福得知真相后,心中感慨不已,同时也觉得自己有责任帮苏瑶化解怨念,让她能安心往生。
他赶忙回到当铺,按照老道士的吩咐,准备了超度用的香烛、经文等物,又在当铺的后院摆好了法坛,将玉簪放在法坛之上,开始为苏瑶超度。当超度经文念起的时候,那玉簪突然发出一阵柔和的光芒,原本那阴森的气息也渐渐消散了,仿佛苏瑶的怨灵感受到了赵福的诚意,正在慢慢放下怨念。
随着经文越念越多,光芒越来越亮,最后那光芒渐渐融入了夜空之中,一切又恢复了平静。从那以后,当铺里再也没有出现过那些怪异的事儿,伙计们也终于能安心工作了,而这个关于玉簪的怪谈,却在镇上慢慢传开了,大家都对那神秘的古典当铺又多了几分敬畏之心。
然而,这当铺的怪谈可不止这一件。又过了几年,一个夏日的午后,天气闷热得厉害,街上的行人都寥寥无几。当铺的门被推开,进来了一个穿着破旧衣衫的老者,老者面容憔悴,眼神中透着一丝急切。
他走到柜台前,从怀里掏出一个包裹,层层打开后,里面是一个古朴的铜镜。那铜镜的镜面有些斑驳,背面刻着一些奇怪的符文,看上去年代十分久远。老者对伙计小张说:“小哥,我这铜镜想当些银子,我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家中有人病重,急需用钱啊。”
小张看着铜镜,也拿不准它的价值,便去叫掌柜的。赵福过来后,看着铜镜,心里觉得这物件有些奇特,虽说看上去破旧,但那符文却透着一股神秘的气息,说不定是个有来历的古物。他问老者想当多少银子,老者犹豫了一下,说:“掌柜的,您看着给就行,只要能救救我那可怜的孙子,多少都行啊。”
赵福心软了,便给了老者一笔银子,收下了铜镜,写好了当票。老者千恩万谢地离开了当铺,可他走后不久,当铺里就开始变得阴凉起来,明明是闷热的夏日,却让人感觉像是置身于寒冬腊月一般,伙计们都忍不住打起了哆嗦。
到了晚上,小张守夜的时候,忽然听到一阵“滴答滴答”的水声,那声音在寂静的当铺里格外清晰,仿佛有水滴不断地落下。小张拿着油灯,顺着声音找去,发现声音是从放置铜镜的地方传来的。
他走近一看,只见那铜镜的镜面上竟然出现了一滩水渍,那水渍慢慢汇聚,形成了一个模糊的人脸轮廓,人脸看上去扭曲狰狞,透着一股浓浓的怨气。小张吓得大叫一声,转身就想跑,可那铜镜里突然伸出一只湿漉漉的手,朝着他抓了过来。
小张拼命地挣扎,可那手却像是有魔力一般,一下子就抓住了他的胳膊,冰冷的触感让小张浑身一颤,他感觉自己的力气仿佛都被那只手抽走了,眼前一黑,便昏了过去。
第二天,其他伙计发现小张倒在地上,脸色惨白,胳膊上还有一道乌青的手印,赶忙把他叫醒。小张醒来后,哆哆嗦嗦地把昨晚看到的事儿说了出来,众人听了,都吓得不轻,赵福知道又出事儿了,赶忙去查看那铜镜。
那铜镜此时看上去依旧破旧,可那股阴森的感觉却愈发浓烈了,赵福意识到这铜镜怕是也不干净,便又去请老道士帮忙。老道士来了后,看着铜镜,眉头皱得更紧了,他说:“这铜镜乃是一件邪物啊,它曾经被用于一场邪恶的祭祀,沾染了众多冤魂的怨气,如今到了这里,那些冤魂便想借此作祟,寻找解脱呢。”
赵福一听,心里叫苦不迭,忙问老道士该如何是好。老道士说要先找出这铜镜的来历,知晓它曾经经历过的那些事儿,才能对症下药,化解怨气。
赵福只好又开始四处打听这铜镜的线索,经过一番周折,终于从一个老古董商那里得知,这铜镜原本出自一个偏远山村的邪教组织之手。那邪教组织经常用铜镜进行活人祭祀,害死了不少无辜之人,后来被官府剿灭,可这铜镜却流落在外,没想到如今到了他的当铺里。
得知真相后,老道士带着赵福来到了曾经邪教组织所在的地方,那地方如今已是一片荒芜,只剩下残垣断壁,透着一股凄凉的气息。老道士摆好法坛,念起了威力强大的超度经文,同时用桃木剑蘸着符水,朝着铜镜挥洒,想要驱散那些冤魂的怨气。
在老道士做法的过程中,那铜镜剧烈地颤抖起来,镜面上不断地浮现出各种凄厉的人脸,发出阵阵阴森的叫声,仿佛那些冤魂在做着最后的挣扎。老道士不为所动,继续念咒挥剑,经过一番苦战,终于,铜镜渐渐平静了下来,那阴森的气息也消失了,恢复了原本破旧的模样。
从那以后,这铜镜也不再作祟了,不过这古典当铺的怪谈却是越来越多,在镇上以及周边的地方流传得越来越广,人们每次路过当铺,都会忍不住好奇地看上几眼,心里既害怕又对那些神秘的故事充满了好奇,而当铺里的伙计们,也在经历了这些事儿后,对每一件典当的物件都多了几分谨慎,生怕再招来什么不干净的东西,让这当铺再次陷入诡异的氛围之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铺依旧在那老街之上经营着,只是那些怪谈,如同它的影子一般,始终伴随着它,成为了人们口中永远说不完的神秘故事,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了下去,为这古老的城镇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又惊悚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