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女低垂着头,战战兢兢地在一旁服侍着纪由净手用餐。
不一会儿,精致的小碗菜便摆满了整个狭小的桌面。
在这大宋的时代,菜品丰富多样,烹饪之法更是精彩纷呈。
蒸、煮、煎、炒、烤、炙、爆,每一种方式都能将食材的美味发挥得淋漓尽致。
鱼鲊、鯚鱼假蛤蜊、炙羊肉、烧饼、脆筋巴子。
鱼鲊是腌鱼,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新鲜淡水鱼用盐腌制。
再加辣椒、花椒、姜、蒜、糯米粉、白酒等配料与鱼块充分混合。
发酵后,酸、辣、鲜、香。
鱼肉因发酵变得紧实有嚼劲,同时又不失鲜嫩,表面略带黏性。
好吃。
鯚鱼假蛤蜊就是鳜鱼切成大小与蛤蜊肉相仿的薄片。
腌制后用虾高汤烫熟,味道和蛤蜊差不多,十分鲜甜。
烧饼特别好吃,内部柔软,外皮金黄。
面香十足。
脆筋巴子纪由从来没吃过。
猪蹄筋还是猪皮吃不出来,口感很独特。
既有猪蹄筋的脆嫩,又有猪皮的软糯,还有猪肉的鲜香。
咸甜适中,带有淡淡的酒香和葱姜蒜的香味。
是一道完美的下酒菜。
纪由吃的满足,不禁眯起了双眼。
真正的原汁原味,真正的鲜。
等这场考试结束,得搞到菜谱拿回家给家里的厨师精进一下。
苏辙闻到隔壁传来的香味口水都快滴到试卷上了。
他从怀里掏出那早已冷硬的饼子,就着冷冰冰的水,一边闻着那诱人的香味,一边啃。
纪由用晚餐,侍女规规矩矩将盆里的绢帕浸好蔷薇露。
她轻柔地拿起绢帕,仔细地擦拭着纪由指缝。
擦拭完后,侍女微微俯身,小声说道:“官人,您还有什么想吃的吗?婢子给您送来。”
纪由靠在墙上,微微眯着眼,小声道:“随便吧。”
吃饱就睡,起来再画千手火柴人。
......
三场,纪由熬了七天四夜。
一场考试三天两夜考完可以休息一下,第二天参加下一场。
最后一场考试,按照规定,提前交完卷便可以离开。
纪由奋笔疾书,答完最后一道题后,一刻也没有停留,将试卷交了上去。
刚一交完卷,他便像离弦之箭一般,直直地冲了出去。
踏出贡院大门的那一刻,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阳光洒在身上,让他有种重获新生的感觉。
屁股都勾八坐麻了。
科举考试,不仅仅是对学识的考验,更是对人的意志力、忍耐力的极大挑战。
纪由晒着春日的太阳理解范进了。
这样的科举之路,考到五十四岁才中举。
多年的压抑和期盼在中举那一刻爆发,却仅仅疯了两个小时。
穷小子一跃变正厅级,只疯两小时,人怎么能冷静成这样?
真牛逼。
【翠花:难熬是因为太无所事事了】
【翠花:按常理来说,考生理解题目就需要一天,思考答案需要一天,正式答题需要一天】
【翠花:你十几分钟就写完了,当然觉得难熬】
——支撑我下去的除了饭就是火柴人
【翠花:嗯嗯嗯嗯,那当然,桌子腿都画上了】
......
7449份试卷收集后,被送往负责密封试卷的弥封所。
弥封所会将试卷卷首考生的姓名、籍贯等信息用纸密封,杜绝考官通过姓名或笔迹徇私舞弊的可能。
誊录所从弥封所接收密封且编号的考生试卷。
誊录手由非教育系统的书吏担任,每日誊录上限为 3份。
誊录后的朱卷与原墨卷在内容、格式上完全一致。
为确保考试的公平公正,杜绝考官通过辨认考生笔迹舞弊,誊录完成后,会有专人对两者进行核对。
逐字逐句核对朱卷与墨卷,一旦发现誊录错误,立即修正,并在墨卷末尾注明对读生姓名。
完成上述步骤后,考试进入阅卷阶段。
首先,同考官批阅朱卷,筛选出优秀试卷,并撰写评语。
将其中表现突出的试卷推荐给主考官,针对疑难试卷,由考官们集体讨论;重大争议试卷,提交皇帝裁决。
此后进入殿试环节,由复考官进行二次校验,编排官审定后上奏皇帝,最终名次由皇帝钦定。
入选者真正成为天子门生。
......
欧阳修正襟危坐,神情专注。
他将一份份卷子轻轻叠好,而后挨个仔细审阅起来。
今年的考生们似乎都卯足了劲,卷子的含金量颇高,欧阳修不禁暗自赞叹。
好几份试卷都展现出了考生深厚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令他眼前一亮。
欧阳修定了定神,目光再次落在一篇笔力雄浑的文章上。
烛火跳动,映得纸页上的墨迹忽明忽暗,就在他准备提笔写下评语时,房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阵穿堂风裹挟着雨气灌了进来。
“欧阳大人,夜深了,还在阅卷?”说话的是副主考梅尧臣,他手中端着两杯热茶,脸上带着关切的神色。
欧阳修放下毛笔,揉了揉酸涩的眼睛:“这些卷子,着实让我难以抉择。”
“你看看这篇,风格和曾巩相似,却又多了几分空灵之气,不知是否出自玄微大仙之手。”
梅尧臣接过试卷,借着烛光细细研读,眉头越皱越紧:“文风的确不凡,咱们贸然定了名次,万一有误,岂不是......”
欧阳修无奈地再次叹了口气,缓缓说道:“罢了,还是先把所有卷子都阅完再说吧。”
“不管文章究竟出自谁手,只要是好文章,都应当有机会成为贡士。”
梅尧臣轻轻抿了一口手中的热茶,微微皱眉,接着问道:“可万一这会元不是玄微大仙,那该如何是好呢?”
欧阳修微微思索了一下,语气笃定地说道:“我想,他应当不会在乎这个名次的。”
“若是他真的在乎,当初也就不会来参加科举了。”
“玄微大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这小小的科举名次,在他眼中,或许真的算不得什么。”
“你我多想了。”
两人相视一眼,又各自低头,继续沉浸在这堆积如山的试卷之中。
欧阳修和苏轼的典故直接被纪由这个小蝴蝶翅膀扇没了。
——————————————
典故:
欧阳修在阅卷时,看到一篇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认为此文论据扎实,论述透彻,文采斐然,非常欣赏,本想将其评为第一名。
但他误以为这篇文章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嫌,就把它定为了第二名。
考试结束后,欧阳修得知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苏轼,不禁惊叹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