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后,汉军终于抵达了长安城外,就驻扎在渭河的南岸,和远处的长安城隔河相对。
刘能站在大营门口,听着诸葛亮缓缓介绍着长安城的历史。
长安原本是周朝的国都,西周的国都酆京、镐京都在这里,沣水西称酆京,沣水东称镐京,但是作用有所不同,酆京在西周承担了祭祀的带有宗教性的作用,而镐京则作为行政中心而存在。
但是等到春秋战国时期,周朝的国都东迁至洛邑,也就是后世的洛阳,镐京这里就被秦国占据,建立了国都咸阳。
秦末汉初的时候,长安其实还是咸阳的一个乡聚,是秦始皇的兄弟长安君的封地,因此被称为“长安”,这也是长安这个名称的由来。
汉初的时候,高祖刘邦下诏,相国萧何主持营造都城长安,开启了汉帝国的宏大基业。
其实汉朝能够定都长安,还是有一些波折的。
起初一名叫做娄敬的戍边老卒对刘邦建议定都关中,但群臣大多是从东方而来,于是纷纷反对。
刘邦就叫来了麾下第一谋臣张良,张良便分析道:“东周虽然比秦晋两世好,但雒邑城郭仅数百里,田地太薄,四面都是平地,容易遭受到攻击。反观关中有函谷关、陇蜀的沃野千里,南边有巴蜀的富庶,北边有胡人畜牧的便利,可以在三面防守,并向东方牵制诸侯,只要握住渭水通运京师,当东方有变,就可以顺流而下。”
但是张良也没有彻底得罪娄敬,对娄敬评价道此人言之有理,于是刘邦就给娄敬安了个郎中的官职,并赐姓刘。
此后的两百年,长安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丝绸之路”的起点,繁盛一时。
不过在莽新篡汉的时候,长安城因为战火毁于一旦。
直到光武帝刘秀重建大汉,并定都洛阳,长安便改称西京。
等到初平元年,当时的太尉董卓自拜相国,将孝献皇帝、也就是后世俗称的汉献帝刘协迁居长安,长安城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再次成为了国都。
不过没过多久,董卓死后接掌权力的李傕和郭汜就发生了内斗,李傕等人率军攻入长安,彻底焚毁了长安城中的宫殿。
此时的长安城已经没有办法再让一个皇帝居住了,于是刘协便东归了洛阳,没过多久就落到了曹操的手里,长安城就此没落,眼下只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城市,而且还显得破破烂烂的,城墙上还有一个缺口没有修补完。
听完了诸葛亮的介绍,刘能也不禁感叹道:“这就是十三朝古都长安城啊,怎么看起来规模也不大啊!”
诸葛亮笑着说道:“长安城经过了多年战乱,人口凋敝,这种事情很正常,不过你说的十三朝古都到底是怎么回事?”
“你们后世的历史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朝代?”
刘能立刻说道:“这很正常,毕竟我是从两千年之后过来的,朝代多一些是很正常的。”
“那都有什么朝代呢?是否有比得上我大汉的?”诸葛亮问道。
刘能低头想了一下,回答道:“有,而且比大汉还牛。”
“我大汉纵横天下,日月所照,皆为汉土,你口中的那个朝代再强又能强到何等地步?”诸葛亮一脸微笑地问道。
“这丞相可就有些骄傲了。”刘能说道:“那个朝代叫做唐朝,一直延续了近三百年,后世往往会将汉唐并立。”
“唐朝的第二位皇帝李世民号称百年之内最强生物,与秦皇汉武并列。”
“他的登基之路极为不顺,唐高祖建立大唐之前,他就以实打实的军功被封为尚书令,等大唐统一天下之后,因为其功劳过大,故而特设了一个位置天策上将,位列高祖皇帝一人之下。”
“不过他却不是太子,太子是他的兄长,所以他就果断发动了玄武门之变,直接干掉了他的两个兄弟,逼他的父亲高祖皇帝退位,这才得以登基称帝。”
“这不就是个逆贼吗?”诸葛亮立刻质问道。
以他的观念,他实在是看不起这种弑兄逼父的人,违逆伦常,和当天诛地灭。
结果刘能却是笑着说道:“如果没有他后面立下的功劳,那他就绝对是一个昏君,而且大唐也不可能延续近三百年之久。”
诸葛亮立刻问道:“那他立下了什么功劳呢?”
“丞相别急,等我慢慢道来。”刘能说道:“他登基一月,北方蛮族便兵临长安城下。”
“彼时长安城内空虚,兵力不足,他却独自一人,单枪匹马去与蛮族的可汗相见,并订立了盟约,劝退了可以灭掉大唐的敌人。”
“四年之后,他派兵将这支蛮族剿灭,而且还是在草原上剿灭的,蛮族可汗还被他抓到了长安城,专门负责为其歌舞助兴。”
“这倒是还可以。”诸葛亮不禁点了点头。
一个皇帝敢于单枪匹马出入敌营,而且短短四年就将北方草原的蛮族击败,活捉了他们的可汗,这等功绩的确不是一般皇帝可以相提并论的。
要知道,当初汉武帝和匈奴人还打了整整四十四年,这才在漠北决战中彻底击败了对手,而李世民居然只用了四年时间就剿灭了自己的敌人,这种能力的确值得骄傲。
刘能却是淡淡说道:“丞相,他做了整整二十三年皇帝呢,这才过了四年而已,也只是击败了一支蛮族,和他后面的功劳完全没有办法相提并论。”
“那你说说,他后面还立下了什么功劳?”诸葛亮笑着问道。
刘能答道:“次年,他在长安对军队检阅,周围小部落的酋长可汗全部入京进贡。”
“又过了三年,他派人平定了西边的蛮族吐谷浑,吐谷浑王子率部投降。”
“在他二十三年的统治下,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
“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
“他还设立安西四镇,与草原各国融洽相处,被尊称为‘天可汗’,但凡是朝廷征召,只需一卷诏书,各地番王可汗都群起响应。”
“他手底下也是群贤毕至,天下英雄几乎全都主动投靠了他,而且他用人唯贤,不问出身,能征善战之辈数不胜数。”
“那他是如何笼络到天下英雄的人心的呢?”诸葛亮问道。
他现在缺的就是足够的人,手底下的可用之人只有一个姜维比较全面,其他人都各有各的特点,只能做到任用一时,却没有办法独当一面。
刘能也知道他问这个问题的目的,于是说道:“首先一点就是,他自身就是一个能征善战之人,年轻时力大无比,随身兵器用的是一张巨阙天弓,登基之前历经数十战全胜,其中一战还是八百破十万,并当场活捉了敌军的主帅。”
“其次就是他实行了前朝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诸葛亮不禁疑惑道。
刘能笑着说道:“对,科举制度。”
“咱们大汉实行的是察举制,由地方推举人才,不过这种办法极其容易被地方上利用,只是推举自家人,皇权渐渐就被地方门阀控制,例如司马家就是利用这种办法渐渐篡位的。”
“不过这种办法带来了五胡乱华,其中的下场你应该也是知道的,所以后世的皇帝就开始思索其他的解决办法,最终,有一个人想到了科举。”
“所谓科举,就是以考试的形式来判断一个人的能力,和现在的对策、试经差不多,只不过科举制度会更加摒弃地方上的影响,纯碎以个人能力来授官,而且不看出身,即便是像桑弘羊那样的奴隶,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这样一来,的确可以将所有的人才都纳入朝廷的管控之中,不过地方上的豪强怎么办?朝廷没了他们的支持,地方上是会动乱不止的。”诸葛亮立刻便察觉到了其中的问题。
刘能点了点头说道:“对,这就要求朝廷的力量必须远超地方豪强的力量,李世民自身就是一个非凡的将领,又几乎打遍了整个天下,唐朝实际上就是他打下来的,所以他拥有绝对的力量,可以压制住地方豪强的反对声。”
“那他薨逝之后,科举制度又是如何推行下去的呢?唐朝之后的朝代也不会认可吧?”诸葛亮问道。
刘能淡淡回答道:“这就不得不提起另外一个人了。”
“他的名字叫做黄巢,自身就是一个地方上的盐商,早年间一样参加的科举,却因为门阀垄断而没有中举,他一怒之下就领悟了一个道理,打进长安比考进长安更容易。”
“所以他便散尽家财,组织起了一支反军,带着人打进了长安城,将这些豪强在朝廷中的官员一网打尽。”
“再加上唐末乱世,豪强们没了官员,彻底沦为了地方大员的肥肉,不得不任人宰割,从此之后就再也没能兴起。”
诸葛亮还真没想到刘能的答案居然是这样的,不禁感叹道:“这也太残暴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