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也就是九月十三日,和张爱玲她们预测模型的结果一样,E1和E2再次进行了交尾,随后E1产下了第四条恶鳐,张爱玲给她命名为E4,第三条则命名为E3。
与此同时,在“不周山”里,一次撞击实验刚刚完成。
张肇先和陈生和观察着各个观测点的数据,在看到七号观测点的时候他们停了下来,陈生和指着屏幕上的一个点说:“老张,我们找到173号元素了,就是它没错,我们成功了。”
“嗯,我看到了。”张肇先说:“浸泡过‘灵龙’的海水确实会存在大量的‘肆能子’,不过浓度还是偏低,‘肆能子’这种类原子异结构应该是态转换过程中的残余产物,或者是过渡产物。”
“走吧,我们去七号观测点看看。”他又说。
环形隧里的列车将两人送到了七号观测点,一起过来的还有王强和秦斌。
七号观测点内,电脑屏幕清晰地将173号元素的原子结构呈现在了众人面前,它是如此的完美,完美到令人心悸,完美到根本就不可能存在于世间一样。
“就是它了。”张肇先握着拳头说。
王强和秦斌也是一脸喜色。
他们的猜想得到了验证,173号元素确实是由“肆能子”在经由高速撞击后产生的。
“张教授,我们能把它分离出来吗?”王强冷静下来问,实验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进行实际应用。
“不能。”张肇先说:“我们现在的技术手段还做不到把一个单独的原子分离出来,它们实在太小了,小到我们没有工具能抓住它们。”
“那我们能继续实验吗?”王强继续问:“就是有足够多的173原子能聚集到一块,聚集物大小达到使我们能用工具抓取的程度。”
“不能。”张肇先继续否决了他的提议,“对撞机理论上是能做到这种程度的,但是‘肆能子’样本数量太少了,我们还没弄明白‘肆能子’是如何转换成173的,只有能明白原理后,才有可能量产。”
“不是都能通过对撞机提取核弹原料吗?”秦斌问。
“不一样的,这两者完全是不同的概念。”陈生和解释:“用对撞机提取核原料一般说的是靶向撞击,但是我们现在要做的是直接用相同的‘肆能子’直接相撞产生173。”
王强想了想说:“那可以用靶向撞击啊,我们先用经过提纯后的含有大量‘肆能子’的海水样本作为标靶,同时使用同样的海水作为轰击流,这样不就行了吗?”
“难度很高。”陈生和说:“不是说不能做到,这要用到大型分离机,而且产量会很小,比提取核原料还要困难,而且我们不能保证‘灵龙’会一直生产‘肆能子’,万一它停止了生产,我们就没办法了。”
一阵沉默,巨大的困难如大山一样横在众人眼前。
还是王强率先打破了沉默,“我们做不了这个决定。我认为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试试,要不向上面汇报一下。”
“不用汇报了。”张肇先说:“回来之前杨教授给我叮嘱过,上面对于我们的研究决定进行无限度的支持,我们做个计划,立马开始实施。”
“什么样的计划?我们第一步做什么?”王强问。
“我们要取得173的计划。”张肇先说:“第一步先收集大量的‘肆能子’海水样本,第二步就是离心机提纯,第三步就是进行撞击实验了。”
王强点点头表示明白,转而又说:“我们有原子级的离心机吗?”。
“不用原子级的离心机,用提取核原料的离心机就行,当然有原子级的离心机是最好不过的。”张肇先笑了一下说,“这种事交给中核工业他们去处理,在这行他们可是专家。”
“那就行,有解决的办法就好。”王强说:“晚一点我们就回去了,海水那边我们负责,顺带再研究一下‘灵龙’,看还有什么办法没。”
“我建议你们用超高压电流试试。”陈生和说:“其实我一直有个猜想,‘灵龙’的外壳应该是173多能带耦合在一起形成的。”
王强眼前一亮,“陈教授你能不能详细说说?”
“我是这样想的,173原子之间没有游离电子,它们是通过多层电子的耦合聚集在一起形成稳定物质,不像普通金属那样是离子,造成这种原因的情况很可能就是共用电子的强耦合。”
“您的意思是说给它补充电子,挤掉共用电子的位置,从而消除这种强耦合状态?”秦斌问。
“是的。”陈生和回:“这只是我的猜测,不过具体用多高的电压我就不知道了,这需要你们慢慢实验,而且具体能不能成功我也不知道。”
王强想了一下说:“我们回去试试,能成功是最好的,谢谢您的思路了。”
“不用客气,都是为了科学。”
“等一下。”张肇先说:“普通的电流应该是不行的,这个你们得注意一下。”
“张教授,这个有什么解释吗?”秦斌问。
“这和各层电子的能量有关,也就电荷量。”张肇先说:“我们都知道原子的外层电子携带的都是负电荷,目前看来173也遵循这个情况,但是为什么电子会形成这种多层结构就是因为其自身携带的电荷量不同,所以我说普通电流应该不行,当然,你们可以先试试。”
“我明白了。”秦斌说:“如果单纯地用超高压电不行的话,我们再试试电化学反应。”
“嗯,你们多试试其他办法,说不定就解开了。”
秦斌点了点头,如果这种方法有用的话那就解决了一个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