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的忙碌之后,李承运和张卫终于对所有的设备都检查了一遍,中间张卫还查出了几个小问题,一番调试后也都被完美解决了。
早上两人还没休息多长时间就被杨爱民给叫了起来,迷迷糊糊地就往会议室走去。其他人早已在会议室等着了。
等三人到了会议室,杨爱民就宣布了会议开始。这次会议还多了一个人——气象站站长竺伟业,他就坐在杨爱民的右手边,看起来也就四十岁出头,消瘦的脸上戴着一副黑框眼镜,发际线很高。
杨爱民把笔记本摊在桌子上,在上面写下了“风暴会议”四个字后抬头先扫视了一遍众人,“好了,人都到齐了,下面开始开会,竺站长你先来说说你的看法。”,他说着就看向了竺伟业。
竺伟业点了点头就站了起来,给众人敬了个礼后就坐了下来,他翻开了面前的文件夹,开始读着上面的数据,“就昨天的风暴我们今天早上和国内联系了一下,给它取了个名字,叫‘风伯’,用的是我们远古神话中的一个名字。
下面我先给大家说一下这个风暴的具体数据,‘风伯’正式成型时间为二〇二〇年四月十日早上六点四十八分,中心风暴眼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刚好是北纬十一度二十一分,东经一百四十二度十二分,这里的正下方也就是挑战者深渊,地球上海洋的最深处。
六点五十分,我们在二十海里外,也就是昨天我们‘天鲸号’将要下潜的位置,测得风速为十三点二米每秒,风力达到了六级。
六点五十五分,仅仅在五分钟后,风速就达到了三十米每秒,风力等级为十一级。
六点五十七分,风速达到了三十四点八米每秒,风力等级为十二级。
七点整,风速达到了三十八米每秒,风力等级为十三级。
七点零五分,风速达到了四十二米每秒,此时风力等级已经到了十四级,也就是二级飓风。
伴随风暴出现的还有雷暴和强降雨天气,每小时降水量达到了一百毫米。同时,还伴有巨浪,浪高最高达到了二十五米。”
念完这段数据后,竺伟业吞了口唾沫又继续说:“在七点零五分之后,数据就稳定了下来。因为数据太过于稳定我就推测风暴眼是固定不动的,陈船长和三副周克这时候就找到了我。他们当时问我有什么好的避险方法,我就给他俩说了我的推测。后来所发生的事情也证实了我的推测,只是我没想到它可能是‘人为制造’的。”,竺伟业在说人为制造四个字的时候还下意识加重了语气。
“后来我们也都看到了那个巨大的柱子,看到了这个风暴是‘人为制造’的,但是在今天早上通讯恢复后我们联系国内时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卫星图像上并没有拍到这个柱子。
而且还有个更大的问题,风暴眼的直径只有不到十千米,但是整个风暴的直径却有足足三百千米,高度达到了十五千米,并且我们在开往中心风眼的路上一路测量了风速,它的风速还是匀速的,一直保持在四十二米每秒。
大家可能不太懂普通的热带气旋,我就简单说一下。一般情况下热带气旋的风速越往中心它的风速会越大,基本不可能出现从外到内都是一个风速的情况。”
竺伟业说完后就这么瞪大了双眼,直勾勾地看着众人,作为一个气象学家他也没见过这种诡异的热带气旋,虽然它是“人为制造”的,但也不可能脱离基本规律啊!想不通,实在是想不通。
众人半晌都没有反应,杨爱民只在笔记本上记下了一句话——脱离了基本规律。所有人都在回味着竺伟业的话,可惜还是没人明白这到底有什么意思,这脱离了他们的学科范畴。
杨爱民合上了手上的钢笔,扭头看向了竺伟业,“竺站长,国内有什么看法?后面你们要继续研究下去吗?”
“我刚才说的和国内都交流过,看法都基本一致。而且国内已经在着手建立计算机模型和实物模型了,预计会在三个月后会有初步的研究结果。”竺伟业收回了眼里的光芒,看着他说。
“嗯,那就谢谢你了竺站长!”杨爱民说着就站了起来,伸出了自己的右手,“后面的会议可能涉及我们的核心问题,麻烦你回避一下。”
竺伟业也站了起来,握住了杨爱民的右手,听到他这么说后就松开了手,敬了个礼后就往会议室外面走去。
杨爱民看着会议室的门关上后,屁股又坐到了座位上,他看向了王强,将钢笔帽又拔了下来,“王教授,你和秦斌有什么看法?”
听到杨爱民问到自己,王强坐直了身体,昨晚他和秦斌也熬了个通宵,看了一遍又一遍昨天拍的视频资料。
“杨教授,是这样的,我昨晚和秦斌反复看了这些视频资料,发现了四个问题。
一是这个柱子的外表材料绝对不是地球上的,也不可能是人为制造的。我们观察了画面里的这个金属表面,并利用现有的设备把画面放到了最大,发现这个金属表面以每秒大约一毫米的速度在缓缓流动。而且不是单一地往下流动,所以说地球重力对它的流动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我们所知道的,在地球上常温下唯一呈液态的金属就只有一种,那就是汞。但是汞在常温下的流动性是远高于这种金属的,而且汞的物理特性也不足以作为建筑的表面材料。
所以说它这个流动性是第一个问题。
二是这个材料的物理特性问题。地球上拥有的最轻的金属锂,它的密度是0.534克\/立方厘米。假设这个柱子表面的金属材料是锂所构成的,我和秦斌设定其表面材料只有一毫米厚,目测其露出海面的部分有十千米高,直径大约是‘昆仑号’宽度的两倍,也就是那整个锂金属表面材料的总重量大约就是一千三百六十四吨。但是如果把一千三百六十四吨的锂做成一毫米厚、十千米长,并且把它立起来,其自重就会把它直接扯成两半。地球上没有一种金属材料能有这样的强度,包括我们材料工程所研究出来的所有合金。
这就是第二个问题,它的材料强度问题。
还有第三个问题,我和秦斌发现这个金属材料有着极强的疏水性,放大视频后我们发现在整个金属表面是没有一点水的。要达到这种现象只有两个可能,一是材料本身就具有这种特性,就像油和水一样;二是这种材料的表面绝对光滑,水分子在其表面无法黏附停留。
但是有个疑点,我昨晚和秦斌研究视频的时候发现在柱子顶端有源源不断的水流下来,流到了表面后却突然消失。我们俩就这个问题讨论了一宿也没有个结果,猜测可能是水流被引导向了其他地方或者是这个金属材料本身具有噬水性。
还有噬水性这个概念是我前几年提出来的,这是当时我受国家委派前往西北一处史前遗迹的时候提出来的,当时这个遗迹的表面金属材料就表现出了极致的噬水性——有多少水它就能吞噬多少水。
顺便提一句,这个史前遗迹就在古楼兰国的境内,那个遗迹就在一个干涸的湖泊中央,秦斌也是知道这个的。
还有最后一个问题,这个金属材料自身还发着光,淡淡的蓝白色的光,极其微弱。我和秦斌就这点也没有头绪。”
王强一口气说了一大堆,除了秦斌外其他几人都是听得云里雾里的。杨爱民也不懂材料学,苦恼地抓了几下头发,“王教授,你那边有没有做记录?”
“有,我和秦斌所有的讨论结果都在这里。”王强说着就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张叠得整整齐齐的A4纸,打开后上面潦里潦草地记着各种演算公式和结论。
杨爱民看了一眼后就让他收了起来,实在是看不懂这些东西,他又用钢笔在笔记本上记下了几个字——神秘的金属材料和四大问题:一、流动性;二、超强的物理特性;三、噬水性;四。自身会发光。
记录完后他就把钢笔重新扣上了,手放在笔记本上看着众人说:“好了,差不多就这样了,下面我说一下后续的工作安排。
现在‘昆仑号’还没有检修完毕,等忠武那边有消息后我们就开回之前的位置,接着上次‘天鲸’潜到的位置继续进行探索。
有什么问题吗?”
“杨教授,我有问题!”秦斌说着就站了起来,“杨教授,为什么我们不从现在的位置就直接摸索呢?我们都看到这个庞然大物了啊!”
“秦斌,你不要激动,先坐下来!”杨爱民往下压了压手示意他坐下,等到秦斌坐下后才继续说:“其实我也有过就从现在的位置直接下潜探索,但是我后面想了一下还是应该从上次的位置继续探索。
如果我猜得没错的话这里的柱子和那边是有关联的,而科学探索是一个连贯完整的计划,我们不能看到什么就去研究什么,这样容易产生断档,后面也会更容易地产生更多的问题。
所以我坚持从上次的位置继续进行探索,而探索路程就是从那里到这里画一条直线,我们对直线周边进行全面的探索。
秦斌,你还有问题吗?”
秦斌摇了摇头没有说话,只是眯住了眼睛看着头顶的冷光灯。
“好了,那就这么决定了,等忠武那边一有消息我们就立即进行第二次下潜!”杨爱民说着就站了起来,合上了手里的笔记本。
头顶的冷光灯照在了他的眼睛里,满眼都是璀璨的光,在身后拉出了一条长长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