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八月二十,开学了,这个时候暑假只有四十来天,因为割麦子和收秋都要放农忙假。双休也还没有普及,星期六还得上课,就下午少上一节然后大扫除。

小学建在大队部所在的刘岗村,小杨村西南方向,离小杨村三四里远。中间都是田地。一个大大四合院,前后两排瓦房,一排四间房子,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一个班有四十到六十不等的学生。左右两侧是各有两间厢房,分别是教师办公室和仓库。校门外有块空地充当操场。村小除了校长,其余全是民办教师,由附近村子里的高中生担任。那时候的教育条件并不好,所有的副课(音乐,体育,美术等)都是主课老师带的,老师是固定的,一般教什么,教那个年级都是固定的,像现代那样跟班走是不存在的。

小改上四年级了,从三年级开始就有早读课了,早上六点前到校,七点放学,中间一个小时时间,八点开始上课,十二点放学,下午两点上课,六点放学。就这样,小改这个伪儿童,开始了混小学的时光。

有一天,小改的语文老师,拿了一张小学生作文报给小改看,说:“杨小改,你看看这作文报,我觉得你的作文,写的比他们要好,上面有投稿地址,你也投稿试试,看看能不能发表,也让学校跟着沾沾光。”

小改恍然大悟,她可以投稿给报社呀!就拿小学生作文报来说,就有县级,市级,省级报,先在县级报试试水,练习练习,慢慢的往更高一级的报社投,自己一个老阿姨,还写不过这些小屁孩。也别说啥欺负人,除了自己,谁知道·······为了钱,就厚脸皮不要脸了,爱咋咋地。就这样,小改走上了投稿的路。

小改第一篇发表的作文,就是写杨母的,通篇没有一个妈妈,但是每一句都在写母亲,这放在现代是很平常的描写方式,但在那个时候的小学,这种写法还是很新奇的。小改收到了编辑的一封写满表扬的信,还有六块钱稿费。

小改让杨母带着,拿着户口本去了趟镇上的邮局把稿费取出来,给了杨母,杨母很开心,只收了一半,另一半让小改自己收起来了。不识字的杨母,把印有小改文章的报纸,叠的整整齐齐的保存了起来。

就这样,小改学习之余,开始了看课外书,写作。主要是为了赚钱。课外书的来源就是舅舅收的旧书。

这中间,舅舅家小表弟顺利降生,和上辈子一样,因为舅妈身体不太好,生的时间有点久,孩子有点缺氧,幸好当初听了小改的建议去了医院生,抢救及时,放保温箱里几天就出院了,很健康一男孩。舅舅特地买了很多零食,专门跑了一趟小改家来表示感谢。小改也很高兴,有一个健康的小表弟,舅舅家的日子,肯定要比上辈子好。毕竟脑瘫,在医学技术那么发达的后世,还是属于不治之症。

小改家那两只母羊,也生了小羊,都生了三只,只成活了五只,有一只生下来就是死胎。

就这样来到了秋收,学校放了七天假,姐姐杨小娅去了镇上读初一,没有农忙假一说。家里的十来亩地,小改姐弟俩跟着杨母一起忙碌了起来。多少年没干过农活了,小改很不适应,掰玉米的时候,尽管穿上了长袖长裤,用头巾把脸也包了起来,但还是躲不过那揦人的玉米叶子,手背上,脸上,还是会有道道红痕。小改一手提着个化肥袋子,一手把掰好的玉米往袋子里放,放一多半的时候,袋子重了,拿着费劲了,就换新袋子。小弟杨小毅拖着半袋子半袋子的玉米,往一起堆,然后把袋子装满。最后杨母把袋子口扎紧,用架子车拉回家晚上好剥皮晾晒,幸好舅舅家离的近,每天过来帮忙用拖拉机拉上几趟,就这样,三四天的时间,最恼人的玉米收回了家。棉花的收获是个漫长的过程,开一点摘一点的,红薯现在也不着急收,就余下点花生小改拔,弟弟捡的慢慢收,杨母去忙着刨玉米杆子腾地。用短把的锄头,连根把玉米杆刨掉晒干拉回家,这时候没有深耕犁,玉米根不刨出来影响种小麦。就这样娘几个忙碌了好几天,把该收的收该晒的晒,累的人都不想动。

经过这场累人的秋收,杨小改开始激弟弟日常,天天给弟弟灌输只有好好学习,以后才能不干农活,以及现在读多少书,以后就能挣多少钱之类的·······杨小弟自己也说干农活比学习累多了。趁此机会,小改狠狠的给杨小毅灌了好几碗香喷喷的心灵鸡汤,争取让他爱上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