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渊阁内,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四周高大的书架上摆满了经史子集,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然而此刻,这静谧的氛围却被一场激烈的讨论所打破。
且说王珏赴山东治理蝗灾凯旋而归,陈寿反复琢磨王珏留下的治灾妙策,心中对其钦佩之意油然而生。
瞧那王珏,一个尚未及弱冠之年的青涩少年,竟能思谋出如此繁复且精妙的应对之法,足见他对蝗虫的诸般习性,以及山东的气候地理状况,皆有着超乎常人的透彻了解。
尤为可贵者,王珏不惧路途遥远、灾区艰难,毅然亲赴前线,引领百姓与蝗灾奋勇相搏。也正因如此,世子才会对他委以重任,遣其前往山东赈灾。
可以说,全赖王珏的驱蝗灭蝗之法,那频频遭受灾厄的山东之地,才得以在此次蝗灾的肆虐下挽留住诸多生机,日后再遇蝗灾,想必亦能多几分镇定与从容。
陈寿念及王珏至今仍未获朝廷官职,不禁暗自焦急。据王珏所言,他于农耕之技、交通之要、水利之理等诸多方面,皆有深刻且独到的见解。似这般天赋异禀的大才,若不能早日被朝廷启用,为大明社稷贡献心力,岂不是陛下与万千百姓的巨大损失?
陈寿绝非那等贪功图利之人,此次山东赈灾之行,若论功绩卓着者,首推王珏无疑,此乃众人有目共睹之事,任谁也无法将其功绩窃夺。
思索及此,陈寿当即挥毫泼墨,写就一道言辞恳切的奏折呈递朝廷,于奏章中极力颂扬王珏的卓绝才华,诚挚请求朝廷予以丰厚封赏,同时,亦为王珏提出的山东的灾后重建以及日后长久的蝗灾防治事宜,向朝廷谋求有力的扶持与援助。
陈寿的奏折入京未几,世子朱高炽为王珏请功的奏折亦随后而至。朱棣向以赏罚分明而着称,何况王珏在那靖难之役中本就建有不小的功勋,自己此前已然两次对靖难功臣大行论功行赏之举,照理说,此次亦应对王珏有所恩赐。如今王珏于山东蝗灾的救援大业里再度立下赫赫功劳,若依旧漠然视之,毫无表示,恐将寒了众人之心。
只是究竟赐予王珏何种官职,方能匹配他的功绩与才华,让他有用武之地,朱棣一时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与踌躇之中。
这一日,早朝过后,朱棣特意将户部尚书夏元吉、工部右侍郎金忠、兵部尚书茹瑺留下,又召集文渊阁众臣齐聚一堂议事。
待众人皆已到齐,朱棣神色凝重地率先开口道:“此前山东遭遇蝗灾,幸得众人齐心努力,如今灾情已然平复。山东参政陈寿上奏朝廷,恳请朝廷对山东的灾后重建予以大力支持。朕思量再三,拟命宝源局速速铸造农具,分发给山东那些饱受战乱与蝗灾双重折磨的穷苦黎民。至于其他诸如水利设施修缮等诸事,可责令山东当地官员自行组织民夫徭役妥善处置,众卿对此安排意下如何?”
杨士奇微微欠身,毕恭毕敬地拜道:
“陛下圣明烛照,山东接连遭受灾劫,此刻正值灾后重建的关键节点。陛下此前已然降旨免除受灾地区的赋税,如今又以农具相援,助农复产,此等举措定能解百姓于倒悬,缓燃眉之急。”
朱棣微微点头,见众人并无异议,遂轻声说道:
“既如此,胡广,你稍后便精心起草诏书,将此事速速落实。”
言罢,朱棣目光缓缓扫过众人,继而话锋一转,问道:
“户王钦此前揭发历城侯盛庸罪状,都御使陈瑛今又弹劾盛庸心存怨恨,图谋不轨,诸位爱卿以为该当如何处置此事?”
当下众臣多系归附朱棣的建文旧臣,面对盛庸这等敏感之事,一时间皆面面相觑,不知该如何表态,议事堂内的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而尴尬。
良久,金忠挺身而出,拜倒在地,奏道:
“陛下,此前盛庸已然辞去官职,如今仅余爵位在身。陈瑛所奏虽暂无确凿实据,然其言辞凿凿,亦不可全然忽视。陛下不妨暂且先夺盛庸爵位,令其闭门思过,以观后效。”
朱棣见其余众人皆缄默不语,未作表态,只得微微点头,旋即切入今日的核心议题:
“此前山东蝗灾,世子遣王珏前往救灾,其所提驱蝗灭蝗之法诸位中的大多数想必已经看过。如今灾情已过,陈寿上奏称王珏之法效果显着,请求朝廷对其予以封赏,世子亦上书请论王珏靖难之功,与救灾之功一并行赏。诸卿以为,该如何对这王珏进行封赏,方为恰当?”
杨士奇、解缙、黄淮、胡广、杨荣、金幼孜、胡俨身为内阁官员,皆已细细审阅过陈寿与朱高炽的奏章,对王珏在山东赈灾过程中的卓越功绩自是心知肚明,然对其靖难之功却知之不详,故而一时之间皆难以即刻发表见解。
黄淮眼珠轻转,思索片刻后起身拜道:
“陛下,此子在山东的救灾之功,臣等已然明悉,然对其出身来历、所学所悟以及品行才学等,尚不明就里。金侍郎久随陛下左右,想必对那王珏颇为熟悉,还望不吝赐教,为臣等解惑。”
朱棣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他今日特意召金忠前来,正有此深意。目光转向金忠,和颜悦色地说道:
“金忠,你且为诸位爱卿好好讲讲王珏之事吧!”
“臣遵旨!”金忠应了一声,随即侃侃而谈:
“这王珏本是北平的寻常百姓,亲人在李景隆围攻北平时,为守城而英勇战死。世子见其虽年少却颇具督导分析之能,慧眼识珠,将其招致麾下作为幕僚悉心培养,后又蒙道衍大师垂青,收入门下。
靖难之役期间,王珏尽显其非凡才华,先是改良火药,于守卫北平的关键战役中立下功劳。其后又研制出酒精、脱脂棉等物,并大胆提出改善军中伤兵营环境,提出用酒精棉配合伤口缝合之法救治伤兵,此举极大地降低了燕军将士的阵亡率,令他在军中颇有声望。
此后更是屡屡参与军中机密议事,为陛下南下的战略布局出谋划策,还创制出新式火器,改良火枪营阵型,使得燕军战力大增。虽说并无上阵杀敌之赫赫战功,但其在靖难之中的功绩亦不容小觑。
最为关键者,此子尚年少,如今还未到弱冠之年!”
众人闻言,皆惊愕不已,未曾料到王珏如此年轻竟有如此多的壮举与成就。
此时朱棣又笑着补充道:“不仅如此,这小子还研制出大蒜素,于危急时刻救过皇后的性命。于农耕之事亦颇有创见,他所提出的改进农耕之法已在北京施行,近两年北京粮食产量得以显着提升。还有那尚在探索中的杂交育种之法,虽说目前暂无显着成效,然若真如他所言,日后必能培育出高产作物,福泽万民。近日听闻他在石炭之上亦有所发现,当真是个奇才。”
众人愈加惊叹,此时黄淮问道:“敢问金侍郎,此子品行如何?”
金忠微微一笑,回道:“本官曾听世子和道衍大师提及,此子淡泊名利、荣辱不惊、重情重义,一心只为造福大明百姓。
其父兄战死后,为助其感情甚笃的邻居摆脱困境,他研制出肥皂这等新奇之物,并建立工坊。此举不仅使邻居从一介平民跃升为北京城炙手可热的富户,更为北平饱受战乱之苦的百姓开辟了新的生计之道。”
解缙微微皱眉,思忖片刻后说道:
“若依金侍郎所言,此子品行堪称绝佳。然其涉足行商之道,且麾下产业颇具规模,似这般情形,恐不太适宜入朝为官。莫不如赏赐些钱财……”
金忠轻轻摇头,反驳道:“非也,此子虽有不少产业,但绝非重利之人。他所研制出的那些物事,皆是价格低廉、造福百姓之物,若不能入朝为官,施展其满腹才华,实乃国家之憾事。”
金忠转而向朱棣拜道:“陛下,这王珏颇具奇思妙想,屡屡创制新奇之物,臣曾听闻道衍大师言及,此子心中尚有诸多构想。如今天下初定,正值用人之际,亦是此子大展宏图、发挥才学之时。臣斗胆请陛下封他为工部主事,使其能在工部尽情施展才华,为朝廷效力。”
朱棣沉默不语,暗自思忖。按王珏过往的表现,前往工部任职倒也颇为合适,说不定真能在工部捣鼓出更多令人惊叹的新鲜玩意儿。只是他仍想听听其他人的见解与看法。
其余众人闻言,皆面露惊色。工部主事乃是朝廷的正六品官职,王珏一介白衣平民出身,金忠竟能如此为其请赏,足见对王珏的赏识与认可。
夏元吉闻言微微浅笑,不紧不慢地说道:
“金侍郎且莫心急,本官亦细细看过相关奏章。这王珏在山东赈灾时极有章法,且对农事颇为精通。既曾助其邻里经营产业,想来亦擅长钱粮管理之事。陛下,依臣之见,倒不如令其入户部为官,如此亦可人尽其才。”
茹瑺亦按捺不住,心中暗自思量,陛下能为这小子封官之事召集朝廷众臣共同商议,且这小子还救过皇后的性命,日后必成大器,这般难得的人才,怎可落入他人之手?
茹瑺当下便起身奏道:“陛下,若依金侍郎所言,这王珏于军事之上见解独到,又因救治伤兵一事在军中颇有威望,且能改良火器火药和火枪营阵型,理应为兵部效力!”
朱棣也未曾料到,这王珏眨眼间竟成了各部争抢的香饽饽,他本就尚未想好该赐予王珏何种官职,如今众人这般各执一词,局面愈发混乱。
看着下方工部、户部、兵部几人互不相让,皆为争抢王珏而据理力争,朱棣亦觉颇为头痛。他原本打算将王珏安置在北京,于郭资手下做事,也好助力北京建设。然后来又觉如此年轻有为之才,还是到朝堂之中历经一番为好,置于自己身边,悉心培养,日后必能成为朝廷栋梁。只是却未料到竟演变成如今这般局面。
就在几人争抢王珏之时,杨荣挺身而出,躬身向朱棣拜道:
“陛下,这王珏如此年轻便有如此惊世才学,其实当下并不急于为其定职封官,此刻正该好好栽培雕琢才是。且他早先为世子启用,陛下不妨问问世子的想法。”
杨荣之言仿若一道灵光,瞬间为朱棣带来了新的灵感。自己今年已然四十有三,待王珏这小子真正成长起来,得以充分发挥其才能之时,恐自己已垂垂老矣。故而王珏最为理想的去处,实则是——东宫詹士府。
可若是如此,便需先解决一个令朱棣最为头疼的难题,那便是太子之位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