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面对这燕军的步步逼近,整个朝廷仿若被一层浓厚的愁云惨雾所笼罩,气氛压抑到了极点。惠帝朱允炆心急如焚,却又好似陷入了束手无策的困境之中,眉头紧皱,焦虑之情溢于言表。

方孝孺亦是满脸忧色,双眉深锁,脑海中不断思索着究竟还有何种办法,能够扭转这日益严峻、对朝廷愈发不利的局势。

而在另一边,燕王朱棣已然率领燕军兵临长江北岸,他深知真正决定胜负的决战尚未到来,此刻的局势不过是大战前的短暂停歇,接下来的每一步行动都必须慎之又慎。

毕竟,京师有着朝廷的最后一道防线,想要顺利攻克,谈何容易。燕军的将士们则全然是另一番状态,他们个个摩拳擦掌,士气高昂得如同即将冲破堤坝的洪流。

望着眼前宽阔无垠、波涛滚滚的长江,他们仿佛已然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在彼岸闪耀,满心期盼着能跟随燕王早日跨越这道天堑,攻入京师,从而成就一番青史留名的大业。

朱棣心里十分清楚,尽管当下的形势看似对自己一方较为有利,可一旦稍有差池,那此前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前功尽弃。于是,他一方面有条不紊地督促军队继续整军备战,力求让每一位将士都时刻保持最佳的战斗状态,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够爆发出最强的战斗力。

另一方面,他还派出了大量机灵聪慧、经验丰富的探子,让他们分散到各地,四处打探京师的详细军情以及其他地方的风吹草动,以便自己能够依据实际掌握的情况,及时且灵活地调整战略部署,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朝廷这边同样不敢有丝毫懈怠,朱允炆深知燕军一旦成功渡江,那京师便会彻底失去屏障,变得无险可守,自己也将如同案板上的鱼肉,只能任人宰割了。

为此,他一方面赶忙下令让盛庸沿着长江布置防线,严阵以待,务必严防燕军渡江;另一方面,他也在绞尽脑汁地从宗亲之中挑选合适的人选,期望能让其代表自己去与朱棣进行谈判,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拖延时间,迟滞燕军南下的步伐,哪怕是割地求和也在所不惜,只要能为自己争取到宝贵的喘息之机,等到各地的勤王人马纷纷奔赴京师,那他便还有机会扭转眼前这败局,进而收复失地,重振朝廷的声威。

五月二十二日,朱允炆最终选定了庆成郡主前去与朱棣谈判。这庆成郡主乃是蒙城王朱重四之女,按照朱家的辈分来算,她既是建文帝朱允炆的堂姑,也是燕王朱棣的堂姐。

庆成郡主抵达燕军大营之后,先是与朱棣叙起了亲情,言辞恳切,感慨大家同为朱家子孙,本应和睦相处,何至于闹到如今这般兵戎相见的地步。随后,她便向朱棣转达了皇帝朱允炆想要割地求和的意思,言辞间满是期盼,只求朱棣能够看在同宗同源的份上,止戈息兵,还天下一个太平。

朱棣听闻此言,心中对朱允炆找庆成郡主来与自己谈判的做法很是不屑,在他看来,战争本就是男人之间的较量,又何必牵扯到女子身上呢?况且,他一听便明白这不过是皇帝使出的缓兵之计罢了,其目的无非就是想拖延自己进军的脚步,好等待远方的各路援兵赶来支援。

朱棣不禁嗤笑道,“这定然是那些奸臣贼子想出的缓兵之计,嘴上说着要割地议和,实际上就是想借着议和的幌子来拖延时间,坐等远方的各路兵马赶来支援而已。”

面对朱棣如此直白的嘲讽,庆成郡主一时之间竟无言以对,只能默默返回京师复命去了。

朱棣通过皇帝此番让宗亲出面议和的举动,敏锐地意识到京师此刻恐怕守卫力量已然空虚,想必是朝廷担心无力抵挡燕军的猛烈攻击,这才不得已出此下策。

他心想,既然如此,这不正是渡江拿下京师的绝佳时机吗?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到了六月初一这一天,朱棣果断率领燕军来到浦子口,准备由此处渡江。

可让他没料到的是,在这里遭遇到了盛庸所率南军顽强至极的抵抗。盛庸心里明白得很,自己此刻所守之地便是京师的最后一道防线了,倘若自己没能成功阻止燕军渡江,那么整个京师将会直接暴露在燕军的铁骑之下,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面对渡江而来的燕军,盛庸毫不退缩,亲自率领部下沿着江岸拼死坚守,将士们亦是抱着必死的决心,发誓绝不后退半步。

与此同时,远在北平的朱高炽刚刚处理安顿完灵璧之战的俘虏。对于父王朱棣特意交代要善待平安一事,朱高炽深以为然。在他看来,平安毕竟是自己祖父的养子,论辈分还比自己大了一辈。

虽说双方各为其主,在两军交战之时,平安确实给燕军制造了诸多麻烦,但不管怎么说,他也是大明难得的一员良将,若是就这样死于这场朱家的内斗之中,那着实是太可惜了。

随后,朱高炽找来道衍师徒一同议事。待几人齐聚后,朱高炽率先开口说道:“孤刚收到前线战报,父王已然进兵扬州,扬州不战而降,如今大军已然屯兵于长江北岸,只待成功渡江,便可直逼南京了!”

道衍师徒二人听闻此言,顿时精神一振。王珏更是兴奋得难以自已,脑海中不禁浮想联翩,暗自思忖道:“这场旷日持久的靖难之役总算是要接近尾声了。等朱棣登上皇位之后,想必很快就会安排郑和下西洋。到那时,自己若是再努努力,说不定就能让大明提前发现美洲新大陆,若是真能如此,不仅可以带回美洲那些高产的粮食作物,让大明的百姓从此免受饥馑之苦,也能让百姓们开阔眼界,对这个世界有更为清晰、全面的认知!”

就在王珏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时,朱高炽接着又开口说道:“只是这渡江作战与寻常在开阔地带交战大为不同,一旦南军沿着江岸拼死坚守,那渡江的难度可就极高了。父王此次带兵南下已然许久,想必燕军的将士们都已经十分疲惫,而且经过连番作战,兵马也损失了不少。若是短时间内无法成功渡江,等到朝廷的援军赶到,恐怕对整个战局就极为不利。我刚收到消息说朝廷那边准备割地求和,大师您对此是如何看?”

道衍微微一笑,反问道:“世子的意思,莫不是想劝燕王接受议和?”

朱高炽赶忙连连摇头,开口解释道:“孤绝无此意,只是想与你们二位一同讨论讨论罢了。前线究竟是战是和,自有父王来做决断,咱们身处后方,并不知晓全貌,又怎能妄加断言?不过大师您向来对父王颇为了解,想必应该能猜到父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孤也好提前做些应对之策。”

道衍听了,微微点头,缓缓说道:“朝廷如今想要议和,恰恰说明他们已然是强弩之末了,无非是想通过这种手段来拖延时间,等待援兵罢了。燕王此次南下,本就是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断然不会轻易接受朝廷议和的请求的,除非实在是无力渡江,才会考虑议和之事。但真要是走到那一步,怕是又得从长计议了。”

王珏听着师傅的这一番话,脑海中不禁联想到了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也曾向伟人提出过划江而治的和谈方案,可伟人是何等的雄才大略,直接以一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激励全军士气,最终成功解放了全中国。王珏心想,恐怕眼下的朱棣也是这般想法吧,定是不会轻易接受议和的。

朱高炽见王珏一副魂游天外、若有所思的模样,忍不住出声问道:“王珏,你怎么看?”

王珏这才回过神来,赶忙向朱高炽躬身拜道,“想当年,太祖高皇帝驱除鞑虏,一统天下,建立了这大明王朝,燕王身为先皇子嗣,又怎可眼睁睁看着这天下分崩离析?属下觉得,朝廷提出的议和不过是缓兵之计罢了。常言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今京师已然近在眼前,燕王若是就此退兵,往后再想逼近京师,那可就难上加难了。当下正是一鼓作气、全力渡江的关键时刻,世子应当立即写信建议燕王集结兵力渡江,同时,还可以设法与京师中那些已被咱们收买的官员取得联系,让他们在城内作为内应,如此一来,便能助力燕王早日南下攻入京师!南军接连遭遇大败,兵马损失惨重,各路藩王与朝廷也是离心离德,朝廷想要在短时间内集结大量兵马前来勤王,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只要燕王能赶在南军组织起有效防御之前成功攻陷京师,那这天下便可就此平定!”

而此刻身处前线的朱棣却正愁眉不展,燕军接连几次尝试渡江作战,可结果都不尽人意,南军沿着江岸死守,燕军的骑兵优势在这里根本无从发挥。

燕军的伤亡人数不断攀升,将士们也越发疲惫不堪,朱棣虽然心中满是无奈,但也明白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如果短时间内没有新的兵马来支援,自己即便再怎么心有不甘,恐怕也只能无奈地接受朝廷的议和请求,然后带兵北还了,只是这样的结果,又岂是他愿意看到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