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确实有想法呀,我家附近几万人,想尝点水果都没门,真是太不容易了。”

“这个问题确实复杂,不过考虑到人数,老哥这儿只有香蕉能够勉强满足你,其他种类的水果存量很少。”

“香蕉?可是我们没有配额啊,老哥。”

“嗨,咱两家直接对接不用票务系统,需要多少量,直接告诉我就行。

最近批了一批大批香蕉,结果半个月了几乎卖不出多少,这不急死了我么。

要是再多放一段时间烂仓库,那可是国家的损失。

李明华老弟,我知道你是唯一有能力消化掉这么多存货的买主,还请帮忙解救一下。”

“好的,老哥,那你跟我说个底价以及最少供应数量,让我们评估一下。”

“公价每斤一角五分,公对公批发最低一块二。

数量的话,现在还有五十万斤。

你决定需要多少吧。”

“五十万斤,那就大约六万五千块……”

“诶,老弟,你也别一下子拿太多了,市面上还需要一点库存嘛。”

“行,这样,先给三十万斤整数吧,共三万九千公斤。”

算完之后李明华提出了数目。

“没问题。

我会安排人送过去。”

“谢啦老哥,希望今后继续合作,尤其是关于孩子们所需的各种物资方面的事。”

“这样

“嘿……好说,咱们自家人,不用这么客气。

我这边马上给你安排发货,最迟明天下午到。”

“好嘞,您给个账单就行,钱方面不用担心,该给多少都给您,毕竟明算账才不会伤和气。”

“行,你放心,我肯定不让你吃亏的。”

李青山挂了电话。

三十万斤香蕉……

嗯……每个人分下来大约5斤左右。

还有一批橘子味糖果,杜兄说过这批也不会少,好事一件。

李青山搓着手,满意地点点头。

9月初,气候清爽宜人。

村里的张大妈们正在制作豆瓣酱,上个月刚做了一批西瓜酱。

今年的酱肯定够吃一年了。

还腌制了许多青椒,喜欢吃辣的孩子也有口福。

李青山拿着钥匙来到地下仓库门口,这是专属于他的秘密基地,里面存着少量的水果罐头、肉罐头和熏腊肉,是最宝贵的资源之一。

但大批量的食物都储存在他私人的空间里,这样可以保证物资安全又隐蔽。

即便有贼偷了东西也带不出去,更别提食用。

即将到来的这批香蕉会放在地下室里恒温保存,最少能保持一个月新鲜。

到时候会分一部分进他的空间。

每隔星期再给孩子们发放一次香蕉,理由也很充分。

九月底是中秋节,放假时可以让大家带些回家探亲,安排妥当。

赵建德得知这一切,已经乐开了花。

五十一万斤香蕉总算有了安置之处。

即使有烂掉的可能,但在接近六万人的消耗下,一个月内绝对吃得完。

连忙调动车辆和人手准备装货。

至于橘子糖果这些还得多要一些,估计几百斤也不够孩子分配。

写好了调拨条子去找总站长,这回应该能顺利得到所需物品,毕竟是自家阵营的人。

……

很快李青山购买大量香蕉的消息传开,营地账上还有五六百万,得好好利用这笔钱才行。

虽然钱在减少,但也足够应付接下来三五年的生活开销,何况自己不会浪费一分一毫。

计划已经成型:看到邻村有许多闲置的百亩荒地,何不让其变废为宝种上小麦或大豆?

十万亩麦田就可保障每个孩子每天有两斤白面;同时种植一些玉米增加产量,并且收成的大豆也是收入来源之一。

等到时机合适便向 ** 售卖更多粮食,帮助国家的同时解决孩子们生活所需。

九月过后无法立即行动,但来年从五月起开始规划土地——20万平米的小麦、10万平方米玉米和另外20公顷的黄豆——并着手准备种子。

实在不行可以用部分粮飮换取已加工的面粉做新播种源,产量不高至少也有每亩四百斤。

就算辛苦一点,只要三年也能培育足够的种子数量。

午饭过后没多久,管理员老杨来说大门外有支车队到了,据说是来自尔滨供销社总站来送物品的。

李青山很高兴立刻派人开门迎接,通知所有学生和老师前往餐厅前集合。

共来了18辆重型拖挂车,装载量惊人!

开门走下车的一人身穿着笔挺灰色中山装笑道:“哈……李老弟,你猜谁来看你啦?”

“啊!老杜大哥呀!”

“这还是第一次到你这转转嘛。”

李青山笑着回应,“那今晚留下吃顿饭呗?”

“算了罢,改日有机会再来享受美食。”

“行,那临行带上咱这边特产吧?”

“哈哈好嘞,不过我也带了好酒给你们。”

随后两人把几箱优质汾酒搬进李青山办公室后一起走向仓库验收货物。

车上满载着熟香蕉无需长时间存放,当场分发给每位小朋友一个。

此次共带来了31万千克的香蕉和若干袋橘子糖果,足够让所有人享受数周甜蜜滋味。

这额外赠送的部分更是意外惊喜,按平均值计算每个小朋友每月能享用4个,几乎满足全年的零食供给。

李青山感到心满意足之余想到私人空间里的那批次糖似乎也可以逐渐拿出来了。

之后安排人们将货物运入仓库。

学生们高兴地领取各自香蕉,老师们也同样每人一个分享幸福。

不忘给那些劳碌的大妈大叔们一人一份作为奖励,尽管他们每月只有十三元微薄工资。

李青山尽量多给点其他补贴改善大家生活水平。

林中山的47位同伴没有工资,他们都是自愿退伍,只获得了一次性微薄补助。

不过,林中山每个月给予他们每人50元的生活费。

他并非不想多给,而是担心造成阶级差异。

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差距太大会导致分化,林中山心中觉得这些兄弟一个月值100元,但由于要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即便他们的劳动最辛勤、最任劳任怨,50元似乎还是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