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峰决定直接采用最深的耕作方法,一次性完成。
虽然肯定会有部分不适合的地方,这是难免的。
较小且质量不好的,也可以收拾整理,制成淀粉用于制作粉条。
另外,还有一些河沟周边种植的红薯,计划一部分制成粉条,另一部分留下来食用。
就这样,李志峰忙到了10月。
该收获的都收获了,地里的肥料也准备好了,就差一百亩的白菜田还未处理。
于是,他开上拖拉机赶往外边的土地。
他心中早有打算,不畏惧困难,只求多耕地、多种粮。
开荒这件事,对他来说显得异常顺利。
用工具迅速清理大片草地,并焚烧剩余的草根和废物。
坑洼之地随手填充,清除大石树根,随后进行土地翻整。
通过这种方法,他从上千亩地里收集了大量的种子和昆虫卵。
随着气温骤降,李志峰加紧收割完晚芝麻,尽管收成并不理想,但他仍然感到满足,这至少为家庭增加了些物资。
然而,白菜对于村民是生活必须品,所以无论如何也要按时收下来。
为了不让地冻结,他加快步伐完成了剩余的地耕种任务。
到目前为止,他已经拥有了800亩熟地,另辟出1000亩新地准备明年的麦作,同时计划设置栅栏以防风和虫害。
进入11月,他开始在山区搜集松塔及一些野兽资源,并用精神意识辅助采集野生菇类。
7日当天,立冬,温度低至零下17度。
后勤主任周强来到农场找他帮助解决口粮不足的问题,讲述起当地民众正面临的困境。
经过简短沟通,李志峰慷慨提供一半玉米库存,还有五千斤白菜,五千斤大豆及其制品,红薯2000斤,土豆3000斤,希望能帮助林场度过艰难时期。
周强感激涕零,并保证不会泄露这个消息。
这次支援使得林场在当年能较为平安地渡过 ** 之冬。
这不是因为对方能力不足,也不是人脉不够硬。
可是,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大家都在挨饿,去哪儿找粮食补给?
有了这批粮草,每位工人每天能多分配到4两粮食,一天确保有1斤的粮食摄入。
虽然还是饿,但总不至于饿得四肢发软。
老张匆忙离开了这里,至于是谁派他来,不用猜也知道是老周吧。
若不是为运粮而来,谁会这么急着跑一趟呢?
李强心里明白这一切。
半夜两点,寒风刺骨,夜温已低至零下30度。
此时老张带队伍驾车赶到门口,所有物品早被 ** 壮备好了。
一辆车倒入院内,众人忙活着用麦秆挡好车身,开始装车。
白菜、土豆、红薯、大豆和玉米,分装了满满几车。
最后一辆车上载了一头重达300余斤的野猪,当老张还想说什么时, ** 摆了摆手——冷天就别浪费时间了。
快上路吧!
从始至终,双方没有谈价钱问题,因为既是老周安排的,他必定能处理得好。
老张走后, ** 制住了想要探问的妻子小林:“人走了。”
“你做了善事,定会有福报,福泽无量。”
小林说道。
“福气不分彼此,你有的我也有。”
** 说,“咱们该休息了,时候不早了。”
次日凌晨,物资并未直送原定地,而是抵达一间食品加工厂——准备将黄豆榨油、将整穗玉米磨成粉,并且将粗加工后的副产物如玉米核与碎屑一同混进。
工人们虽然累,但他们看着这些成品时眼中流露出的是期待——这是明天的饱腹之食啊!
当一切完工,天已经放亮。
老张松了口气,一行人心急火燎地赶回驻地。
林场的人一见车队回来,个个兴奋起来,确认终于解决了缺粮难题。
老梁,这个林场场长,也迫不及待赶过来帮忙卸货。
大袋子中的细颗粒面粉以及一桶又一桶食用油映入众人眼帘。
后面厢货打开,堆满了土豆、大白菜和红薯。
最后,抬出的一头大野猪更是让气氛达到了 ** 。
林场上空飘起了一阵阵肉香。
女职工们都站了出来协助烹煮,最终大家围在一起享受着新鲜出锅的食物。
每个人脸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第二十章 物资交换**
下午, ** 正在院子里劈柴,狗叫声让他抬头看见几位熟悉的访客:老张和林场场长老刘及一位戴眼镜的中年会计陈先生。
“老张你们来了。”
** 打招呼道,并介绍了在场的朋友。
“这位是我们林场的老领导梁兴友和我们的会计吕德昌。”
梁厂长安利般地说完介绍语句。
李强请他们进来坐下聊天并让他们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
简陋的房子里充满了真诚的问候声,张妙蕊热情招待客人。
午餐是一碗鱼块蒸面窝头、炖腊肉白菜等家常便饭,尽管简单却充满关怀。
饭桌上,大家聊起感谢话,并提到今天来是为了支付账目。
会计翻出记账本核对金额,最后算出来是1600多元人民币左右(含野猪的价值)。
** 再三申明,必须按照采购价格而非市场价格支付。
吕德昌重新核算了一下数字:确定总计1649元。
赵常山收下了现金,并写下了正式收据。
随后将钱交给家人保管。
闲谈至中午,饭菜香气四溢。
三位远道而来的客人显然饥饿难忍,于是 ** 大方拿出更多窝头招待,三人享用了一顿饱餐。
临走之前再次致谢离去。
这个人简直就是摆出一副吃大户的架势。
这次送来的粮食不过是偿还之前钟兄的人情,不会再有下一次了。
就算有,也就那么百十斤东西罢了。
至于他人的事情,与他无关。
寒暄几句后,赵云松的态度逐渐冷淡了下来。
梁场长又不是傻子,明白赵云松不愿意和自己走得太近。
午饭过后,茶也喝够了,时间来到下午一点半,赵云松提出送客。
梁场长还想再说些什么,被一旁的钟凯阳拉了一把。
能说什么呢?无非是想多要点粮食吧。
拿对付上级的那一套来求赵云松帮忙可不管用。
他是谁?他最反感那种得不偿失、还不知满足的人。
虽然赵云松也同情,但有些事情做一次可以理解,第二次就说不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