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漫话》之国之柱与蛀
本文试图通过对比手法,褒扬英雄国柱、贬斥国蛀奸佞,体现正确历史观,与唐诗宋词诸多佳作在立意情感、艺术手法及现实意义等方面有相通处,是值得品味之作——
第5章:国之柱与蛀
@丙叔佩史
英雄国柱志昂天,
赤胆忠心护锦川。
科技攻坚倾热血,
戍边守土付华年。
国蛀敛秽民心愤,
奸佞偷安世相怜。
善恶昭然铭史册,
清风正气永绵延。
……
赏析
《国之柱与蛀》这首七律诗通过鲜明的对比,褒扬了为国奉献的英雄国柱,贬斥了祸国殃民的国蛀,展现出强烈的家国情怀和价值取向。以下结合唐诗宋词对其进行赏析:
立意与情感表达
- 诗句分析:此诗立意高远,情感真挚深沉。前半部分热情歌颂英雄国柱,他们志向高远,以赤胆忠心守护国家山河,为科技进步和边疆安宁奉献热血与年华,彰显出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后半部分则对国蛀和奸佞进行严厉批判,表达了对他们贪婪腐败、苟且偷安行为的愤慨,以及对由此引发的不良社会现象的忧虑。最后表明善恶自有定论,清风正气将永远流传,体现出对正义的坚定信念和对美好品德的推崇。
- 唐诗宋词对比:在唐诗中,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描写安史之乱后长安城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与《国之柱与蛀》一样,都蕴含着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在宋词中,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描绘了词人渴望收复失地、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与《国之柱与蛀》中对英雄国柱的赞美在情感上有相通之处,都表达了对为国家奋斗的英雄的敬仰和向往。
对仗与艺术手法
- 诗句分析:诗中颔联“科技攻坚倾热血,戍边守土付华年”和颈联“国蛀敛秽民心愤,奸佞偷安世相怜”对仗工整。“科技攻坚”与“戍边守土”、“倾热血”与“付华年”、“国蛀敛秽”与“奸佞偷安”、“民心愤”与“世相怜”,结构相同、词性相对,使诗歌在形式上具有整齐美和节奏感。同时,诗人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将英雄国柱的高尚行为与国蛀奸佞的丑恶行径进行鲜明对比,如“英雄国柱”与“国蛀”、“赤胆忠心”与“敛秽”“偷安”等,更加突出了善恶的差异,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唐诗宋词对比:唐诗中对仗工整的典范当属杜甫的律诗,如《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其颔联和颈联对仗极为精妙,不仅词性相对,而且意境深远,与《国之柱与蛀》在对仗技巧上有相似之处。在宋词中,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运用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多种艺术手法,通过描写离别时的情景,抒发了离别的哀愁,与《国之柱与蛀》在艺术表现上都注重通过多种手法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历史观与现实意义
- 诗句分析:“善恶昭然铭史册,清风正气永绵延”体现了诗人正确的历史观,即善恶是非终将被历史铭记,正义和美好的品德将永远传承下去。这种历史观提醒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崇尚英雄、唾弃奸佞,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正能量。
- 唐诗宋词对比:许多唐诗宋词都蕴含着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现实的关照。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词人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回顾,缅怀古代英雄豪杰,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慨和对现实的思考。与《国之柱与蛀》一样,都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国之柱与蛀》这首诗在立意、情感表达、艺术手法以及历史观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水准,与唐诗宋词中的优秀作品有着诸多相通之处,是一首值得品味和欣赏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