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我的桃花朵朵红 > 第196章 米家义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刘文昌、奚彪马和任苍鹰三人吃完饭之后,便信步走进了市场。然而,眼前所见之景着实令人唏嘘不已——偌大的市场内冷冷清清,只有寥寥数人在其中进行着交易活动。摊位上空空如也,原本应该人声鼎沸的地方如今却是一片寂静。

带着满心的疑惑与好奇,他们一行人离开市场,终于寻觅到了米家义仓所在之处。这座义仓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想当年,它可是在官府的悉心指导之下,由本地赫赫有名的大户米奇牵头,并联合周边好几位财力雄厚的大户共同出资兴建的呢!因其地处陂东地区,故而得名“陂东义仓”。

起初建立此义仓的初衷,乃是为了弥补常平仓的不足之处,以便能够更有效地服务于那些遭受灾害侵袭的灾民们,同时对生活贫苦的老百姓施以援手、予以救济。只可惜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义仓的本质属性竟已悄然发生了改变。曾经那个纯粹以救苦救难为目的、毫无盈利可言的慈善机构,逐渐演变成了某些人谋取暴利的赚钱工具。久而久之,那最初参与合建义仓的几个大户眼见形势不妙,纷纷选择退出了经营管理。于是乎,这陂东义仓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米家一家独有的产业,改名为“米家义仓”。

由于名声在外,就连许多来自外地的粮贩子都对这座米家义仓的鼎鼎大名早有耳闻。还未走近义仓,众人老远便能望见一座宏伟壮观的建筑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义仓四周的围墙皆是用坚固无比的砖石精心垒砌而成的,尽管经历了无数风风雨雨的洗礼以及漫长岁月的打磨侵蚀,但依然坚如磐石、稳若泰山。围墙上布满了斑斑驳驳的印记,仿佛在默默地向人们倾诉着它所见证过的那些过往沧桑。

此刻,义仓的大门正大大方方地敞开着,时不时会有三三两两的民众或手提肩扛、或推车拉货地进进出出。整个场面看上去虽然繁忙异常,但一切又显得那么井然有序,丝毫不乱。

仓前的空地上,几位差役正指挥着劳工搬运粮食。一袋袋糙米、粟米从马车上卸下,劳工们虽衣衫破旧,却满脸坚毅,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脊背,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微光。他们哼哧哼哧地喊着号子,小心翼翼地将粮食放置在一旁的秤上,称量过后,便由专人记录在册。

只见远处,刘文昌、奚彪马和任苍鹰三人各自骑着一匹高大威猛的骏马缓缓而来。那马匹毛色光亮,步伐稳健,一看便知价值不菲。再瞧这三人,衣着华贵,气宇轩昂,不用多说,定是当地赫赫有名的巨商大户无疑。

店门口的伙计眼尖,远远瞧见这三位贵客,赶忙满脸堆笑地迎上前去,又是点头哈腰,又是端茶递水,好不热情周到。与此同时,另有机灵的小厮一路小跑着前去向内通报消息。不多时,米奇亲自从里面快步走了出来,脸上堆满了谄媚的笑容,嘴里还不停地说着些讨好奉承的话语。他一边寒暄着,一边伸手做请状,盛情邀请刘文昌等几人进到屋内详谈。

刘文昌上下打量了一番米奇,然后不紧不慢地开口说道:“米掌柜,您这粮仓当真是热闹非凡呐,生意兴隆得很呢!只是反观这镇上的粮市,却是冷冷清清,一片荒凉之景,相比之下,可见米掌柜您确实是经营有道啊!”说罢,嘴角微微上扬,似笑非笑地看着米奇。

米奇闻言先是一愣,但很快就反应过来,笑着回应道:“哎呀呀,听客官您这口音,要么是来自京城,要么就是出自吴越之地吧?想来应该是初到此地,对这儿的情况不太了解。实不相瞒,咱们这边的粮食交易大多集中在我这儿,市场上要想收到大批量的粮食,那可是难如登天哟!”说完,还不忘得意地冲刘文昌挑了挑眉。

刘文昌微微一笑,点了点头表示理解,接着又话锋一转,问道:“不过依在下所知,像这样的义仓本应是用于赈灾济民之用,按理说是不准私自经营粮食买卖的。难道此地的官府对此竟然不闻不问么?”

米奇摇头说道:“官府哪里管的过来,一个市场尚且管理不好都丢给我们代管了,我们哪有人力去管理市场啊,所以就荒凉了。但今年本地粮食大丰收,老百姓手中的粮食都出不去,我也是在这里勉为其难帮助老百姓销售粮食,不然真会烂在家里。”

“如此说来米掌柜还是一位热心肠的大善人啰!”刘文昌说着哈哈大笑。米奇也跟着笑道:“大善人不敢当,尽力而为吧。”

刘文昌提出想要查看一下粮仓的内部情况,米奇欣然应允,并带领着刘文昌一行人走进了粮仓之中。一踏入粮仓,众人便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只见偌大的空间内,木质货架井然有序地排列着,如同训练有素的士兵般整齐划一。而那一袋袋沉甸甸的粮食,则被整整齐齐地码放在木架之上,一直堆积到了屋顶,仿佛一座小山一般巍峨壮观。

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谷物香气,这股清香沁人心脾,让人不禁沉醉其中。然而,在这股清香之中,还隐隐夹杂着一些潮湿的气息,给整个环境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氛围。仰头望去,几缕微弱的光线透过高处狭小的窗户洒落下来,宛如金色的丝线般交织在一起,照亮了那些在空中缓缓悬浮着的微小尘埃。这些尘埃在光线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如梦如幻,使得整个粮仓显得愈发神秘而迷人。

在粮仓的角落里,几位负责管理事务的工作人员正全神贯注地忙碌着。他们或微微皱起眉头,低声交流着什么,似乎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或轻轻地点头示意,快速地将数据记录在册,神情严肃且认真。每个人都各司其职,不敢有丝毫懈怠,生怕出现任何差错。

此时,粮仓外面早已排起了一条长长的队伍,那是前来出售自家余粮的百姓们。他们一个个面容憔悴,脸上刻满了生活的艰辛和岁月的沧桑。尽管如此,他们的眼神中仍然透露出一丝希望的曙光,仿佛这粮仓就是他们生存下去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人群中有抱着年幼孩子的妇人,孩子因为饥饿或者不适正在哇哇大哭。妇人一边轻声哄着怀中的宝贝,一边用充满无奈和心疼的目光注视着前方缓慢移动的队伍,心中默默祈祷能够尽快轮到自己。刘文昌关切地问她原由,她告诉刘文昌,孩子太小,想用稻谷换点铜钱给孩子补充一点营养。

不远处,一位身形佝偻、步履蹒跚的老者引起了刘文昌的注意。他手中紧紧握着一根拐杖,依靠着旁人的搀扶艰难地向前走着。每迈出一步,都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然而,即使如此,他依然坚定地朝着粮仓前进,期望能通过出售家中仅存的一点粮食来换取几个铜钱买药。此外,还有不少衣衫褴褛的壮年男子也夹杂在人群当中。虽然他们的面庞因长期劳累而显得十分疲惫,但仍然强打起精神,挺直了身躯,默默地等待着换取那为数不多的银钱和铜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