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们,南湖漂不漂亮!”
走过荫庇的小道,波光粼粼的南湖湖面便被打开在直播间里面。
“南湖,位于洪山区南部,南抵狮子山,北连龙王嘴、刘王嘴、尤李村,北港等自然村。
而东为石头村,部分水域在江夏区境内,岸线长23.02千米,水域面积7.67平方千米。
不过古南湖则是包括了,现在武昌蛇山以南的全部城区,当时湖水辽阔,与江相通。
像宋朝祝穆写的《方舆记胜》里面就记载:南湖外与江通,长堤为限,长街贯其中,四旁居民蚁附。
而文中提到的长堤变成的长街,也就是我们现在的解放路南段。
在明初,因为围湖造田等原因,南湖湖面逐渐缩小,变成许多互不相连的小湖。
像长街之东就有长湖、滋阳湖、歌笛湖、西湖,而长街之西有菱湖、都司湖。
以上提到的湖泊大多都消失了,只有滋阳湖改名成了现在的紫阳湖。
后来在清朝道光年间,周天爵在武昌城之外、江夏县城之南、白沙洲至金口修建有30千米大堤。
一直到19世纪末,因为大堤年久失修,仅剩下残堤可见。
当时,在江夏县城之北,武胜门外,新河经红关至青山有15千米长堤。
每年夏季江水灌入,包括南湖在内的汤逊湖、黄家湖、青菱湖、巡司河诸湖及河道100余平方千米的地方成为一片汪洋,而湖周百姓都为水患所苦。
在清朝光绪十五年,由张之洞督鄂,开始修堤。
从红关至青山之堤着手,分成8段,委托官员分别承修。
而完工后,乃修白沙洲至金口之堤,分10段兴修,最后修成新堤约25千米。
然后为了使内水可泄,外水不入,于是在遇司河口兴建武泰闸,青山建武丰闸。
自此,南湖之畔人烟逐渐稠密。
像民国十四年版的《武昌要览》记载:南湖至县东南十五里,周二十里,旧名赤栏湖,与江通,湖旁居民甚多。”
[毒蛇:嘶,基建狂魔没有消停过一刻。]
[新疆大街:说到建闸我就想起李冰父子,虽然过程不太一样,但是初心都是为了解决水患。]
[嘟嘟嘟:最早的治水官员应该就是大禹了吧?]
[大家都不:不是说大禹他爹才是第一个吗?]
康强笑了笑,看向湖泊又说道:“南湖还有一个传说故事,据说南湖是巡司河的源头之一。
而在远古时期,南湖水域甚为宽阔,据传湖里有条大鲇鱼,修炼很久,但苦修未成正果。
后来有一位仙人指点,要想修炼成龙,必须游入大海。
于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晚上,鲇鱼在一阵撼天动地的炸雷声中腾身而起,挟水携泥,由南湖直往长江奔去。
而在它从南湖奔往长江的地段,竟然被冲出一条河道,也就是后来的巡司河。
而巡司河流入长江的河口,俗名称“鲇鱼套”。
传说那天正好有渔人在入口处下有鱼套,但此套哪能奈何这条鲇鱼精,于是入江口因此得名“鲇鱼套”。
经过多年演变,现在的南湖早已不太一样。
它和野芷湖、汤逊湖、黄家湖、青菱湖、野湖、紫阳湖、晒湖等湖泊组成了汤逊湖水系。
该系统所有雨水,都会通过珞狮南路溢流涵流,入南湖港进巡司河。
而非汛期湖水由陈家山闸、解放闸自排入长江。
汛期的雨水则经青菱河至汤逊湖泵站抽排入长江。
现在南湖水质提升工程实施后,越来越多的野生鸟类在此栖息繁衍。
水鸟主要以灰翅浮鸥和水雉为主,而其中水雉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
呐,就是前面那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