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不能忘却的197653 > 第21章 不当英雄不下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951年,随着运动战的结束,我军与“联合国军”进入了阵地对峙的阶段。

在此期间,苏联终于决心大规模援助中国,大量技术装备被交付给志愿军战士。其中,火力强大的苏制火炮开始在我军中广泛配备。

到1951年12月,驻朝部队装备的苏式火炮包括152毫米加农炮36门,122毫米榴弹炮249门,76毫米野炮297门,57毫米战防炮53门,107毫米迫击炮57门,喀秋莎火箭炮72辆,85毫米高射炮120门,762毫米高射炮60门,37毫米高射炮956门。

苏联还派遣了大量经验丰富的军人,指导我军战士学习使用这些武器,并掌握火炮操作技巧。短时间内,我军炮兵的战斗力迅速提升,基本掌握了现代炮战中的间接射击、山地观察、地图射击和统一指挥射击等方法。

在磨炼技巧的同时,我军也积极推动了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中国炮兵师的教导团被改设为文化速成学校,专门为那些来自农村的文盲炮兵提供扫盲教育,甚至连那些出身粗犷的高级军官们也走进课堂,认真听讲。

随着我军文化素养和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如今我军的炮兵终于能够与“联合国军”一较高下了。

1951年10月1日,范佛里特发布秋季攻势作战命令,战线从礼成江口向西延伸至铁原,约80公里范围内,动用了超过四个师的兵力,同时对志愿军阵地发动了猛烈进攻。

此次进攻的重点集中在志愿军第47军防守的高作洞至铁原西北的大马里一线,主攻方向为战线东北角的天德山。

第47军一向以擅长防御作战闻名。在两年前的辽沈战役中,第47军坚守黑山,将廖耀湘兵团的十万精锐牢牢困在该地。

在战前,第47军对前线防御部署进行了调整,将坚守了三个月的第140师撤下,改由第139师和第141师接替防务。其中,第141师的第422团负责天德山地区的防御。虽然我军换上了经过充分休整的两个师,但由于时间紧迫,防御体系尚未完全构建,只能依托现有的野战工事对敌进行阻击。

在应对美军第1骑兵师的进攻时,第47军决心采取“工事加火力”的策略,在现有阵地上展开顽强抵抗。此时,志愿军的武器装备有所改善,尤其是大口径火炮的数量显着增加。第47军的火炮配备得到加强,共有215门火炮,其中包括24门“喀秋莎”火箭炮,不仅能够为前线步兵提供强大的火力支援,还能够有效压制敌方的远程炮兵。

因此,第47军对完成志愿军总部交付的防御任务充满信心。与此同时,第47军指挥部一方面命令前线各师、团迅速调整兵力部署,加强重要支撑点的工事建设和地雷布设;另一方面将所属炮兵分成5个炮兵群,按照火炮种类和口径大小进行分级,逐一明确火力打击任务。

关于各级炮兵的任务,47军做出了以下划分:

(1)遇敌小部队(班、排)运动或攻击,主要以团属炮火杀伤之,必要时以机动火力支援。

(2)遇敌1个连左右兵力运动或攻击,主要以山炮对其射击,必要时抽1个野炮连或榴弹炮连支援。

(3)遇敌1个营兵力向我运动或攻击,以直接配属步兵团作战之山炮、野炮、榴弹炮及步兵炮射击之,打乱其建制,击溃其部署,迫其过早展开,杀伤削弱其攻击能力。

(4)遇敌1个团以上兵力向我运动或攻击,所有山炮、野炮、榴弹炮、迫击炮均须射击。

(5)在一般情况下,担任特殊任务之火炮(防坦克炮、坦克、统帅部炮兵)不得射击,以免过早暴露。

(6)所有炮兵均有对敌坦克射击之任务,阵地应具有一定的穿甲弹以备使用,遇有5辆以上坦克进攻,榴弹炮即开始对其行移动拦阻射击。

(7)炮火运用的原则是突然的、集中的有效杀伤与消耗敌人生动力量与火器,避免零打碎敲分散火力。

后来实战证明,阵地战的核心手段,就是依靠工事和炮火。

美军在攻击夜月山、天德山及大马里地区时,动用了10个重炮营、超过100辆坦克和40多架飞机,投射的弹药总量远超志愿军,达到数十倍之多。尽管第47军的炮兵在数量和质量上仍处于劣势,但凭借合理的火力运用和工事的有效防护,依然取得了显着的战果。

美军对夜月山和天德山的进攻,战法倒也简单:

先派出小部队进行试探性进攻,侦察出志愿军阵地的兵力、火力配置以及薄弱环节,随后进行大规模炮火覆盖,最后由步兵伴随坦克发起冲锋夺取阵地。

简而言之,他们的策略就是想不经过攻坚突破,而是依照“炮火压制,步兵接管”的套路,“火力主导,全面推进”。

第1军军长奥丹尼尔信心满满。

抗美援朝打了一年,双方都已经没了秘密可言。如果说,前三次战役志愿军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从第四次战役开始双方就开始了近身肉搏。

天德山,海拔477米,距离南朝鲜首都汉城直线距离仅有20公里,坐落在临川以北的临津江东岸,东连夜月山(487高地),西连418高地和343高地,扼守汉城到金化的运输大动脉,是141师核心防御阵地,也是47军重要防御地域,位置特别重要。

从态势上看,63军撤离后美骑1师占据天德山、夜月山,但47军接防以后又通过“蚕食”从美军手里夺了回来。

正因如此,美步3师在“清理行动2”拿下志愿军47军141师423团驻守的夜月山和292高地,又把目光瞄准天德山前沿460高地,准备10月3日协同骑1师共同实施“突击队行动”。

无论从军事还是政治角度,天德山都是三八线上寸土必争的关键所在。

美第1军长奥丹尼尔对美步3师师长索尔信心满满,索尔则把攻占450高地的作战任务给了步3师15团团长奥尼尔,并承诺步3师所有的炮兵随时给美15团提供最强大的火力支持。

美步3师创建于1917年11月的北卡州,成名于一战的马恩河战役,因为防守顽强被冠以“马恩磐石”绰号。二战时期,步3师又在北非、西西里、法国南部连续作战,赢得了声誉。

美骑1师的历史比步3师稍晚,但其第2团组建于南北战争的最后1年1855年。骑1师资格老功勋大,还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的不少战役,是美军中傲骄的“开国元勋师”。

但是,志愿军47师也不是泛泛之辈,其前身是成名于黑山阻击战的东野10纵,首任军长梁兴初、继任军长曹里怀都是四野虎将。141师师长叶健民、422团团长郑波也都是身经百战的铁血战将。

郑波在湘西剿匪声名鹊起,缴获了张平的马、瞿波平的枪,还有师兴周的手杖。

47军在湘西改造和吸收了万余出身贫寒的“土匪”,战斗力非常彪悍。

守住天德山,事关粉碎“秋季攻势”全局,此任务交给了第47军141师422团的5连。

5连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传统的英雄连队,组建于1945年秋,他们都是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兵。

天德山攻防战,是一次真正的王牌对王牌。

一个连对一个团,这注定是一场血战。

美15团通过空中侦察,推断出天德山最多只能驻守1个连。

奥尼尔认为,中国军队的主要抵抗阵地应该位于开城-朔宁-平康一线。他们所选择的攻击目标并非中国军队的主力防线,而只是一些警戒阵地或侦察据点,这些阵地纵深有限,工事也不够坚固,应该不会遭遇像“血染岭”和“断肠岭”那样的顽强抵抗。

在第5骑兵团团长奥尼尔看来,根本不用等到10月3日和骑1师联合行动,只需要出动2个营就可以双管齐下:2营进攻460高地,3营拿下天德山。

然而,9月29日,攻势刚一发起,美军就碰在了钉子上。

骑1师第5骑兵团的3个营,组成了第一波进攻部队。美军的炮火持续了2个半小时,认为460高地早已变成一片焦土。上午10时,美15团步兵开始进攻。

由一个坦克营组成的快速支队,原本计划沿着公路突进,但尚未出发便被拦阻炮火和雷区困在了起点,一整天无法前进。

5连连长杨宝山、指导员阎成恩在天德山使用了铁原阻击战的“添油战术”。

添油战术,有的人称为拉长版的“送死战术”,由于天德山地区狭窄,无论防守还是进攻都无法展开更多的兵力,所以,在特殊地形下“添油战术”反而能够减少伤亡,实现阻击效率的最大化。

当2个排的美军试探进攻进入30米范围,5连3排副排长宫景林、8班长尚玉芝等11人才猛烈开火,打得美军人仰马翻,败下阵来,3排排长刘学武和7班、9班则隐蔽在山后作预备队。

美军的进攻刚被打退,经验老到的尚玉芝就嗅出了异样。

他向副连长张关福建议,美军很快会发动更大规模的强攻,不如提前派一个3人小组埋伏在美军机枪阵地附近,自己带领4名战士正面阻击。这是一个大胆的分兵策略,张关福和杨宝山同意了。

果不其然,美15团第二次进攻升格为2个连的规模,而美军的机枪手也像往常一样,意图抢占山梁阵地,被早就埋伏的5连3排8班的3人小组全歼,并用缴获机枪“反哺”进攻的美军。

尚玉芝带领4名战士发起反冲锋,美军2个连的冲锋又被打了下去。接连受挫的美军学乖了,第3次进攻采用了分兵策略,派几个排同时偷袭460高地和阵地背后的2营迫击炮阵地。

危急时刻,2营迫击炮连使用平射对着美军一顿猛轰,然后投出密集的手榴弹雨,美军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倒损失了偷袭的美军。美军15团团长奥尼尔恼羞成怒,呼叫地空火力进行覆盖。

激战中,3排长刘学武、战士李万发、谢丛恩先后牺牲。杨宝山给8班补充了5名战士,又接连打退美军5次进攻,最后只剩副班长1人。黄昏时分,3排打退美军11次进攻,伤亡17人。

10月1日,进攻天德山南麓的美15团2营比3营也好不到哪里去,连续冲锋都被击退。

根据日本战史研究部门编撰的《朝鲜战争》一书记载,担任主攻任务的第1骑兵师在进攻起点,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猛烈拦阻射击”。

第一次的进攻就这样彻底失败了。

但战斗带来的人员损耗也是巨大的,5连5连歼敌300余人的同时也伤亡60余人,更是在连长牺牲,全连只剩下指导员、两名伤员和一名通信员的情况下,仍然不肯后退坚持守卫天德山。只有加强给5连的8连1排表现最好,仅伤亡2个人。

美军终于退了下去,杨宝山、阎成恩立即开会总结。

422团马上给5连补充80人凑齐130人,以备来日再战。指导员阎成恩在战斗间隙还不忘动员,让大家背诵5连在天德山主峰的巨石上写下的口号:“争取创造英雄连,不当英雄不下山。”

当天夜里,美骑一师稍事休整后,计划借着夜色再次进攻天德山。然而,当美军展开更大规模的攻势时,志愿军却突然开始了有组织的炮火轰击。

这次炮击与以往不同,志愿军炮兵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精准度和强大火力。据记载,美军损失惨重,每天都有数十车的伤员和尸体被运送出去。就在战斗进入最为关键的时刻,一批编号为“84”的战车突然驶入战场——这正是令敌军闻风丧胆的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是在二战中苏联生产的一种自行火箭炮,通常都装载在卡车上。装满一次弹药需要十分钟,但一次齐射就可发射16发口径为132毫米的火箭弹,而最大射程可达8.5公里。

运载车速度快,火力凶猛,杀伤范围大,使用也简单。

往往铺天盖地一阵炮弹发射出去就能毁灭敌军阵地,消灭大量敌军部队。二战中曾被“喀秋莎”给予重击的德国纳粹叫他“斯大林的管风琴”,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恐怖的火箭炮,但苏联红军十分钟爱它,因为火箭炮的身上有个“K”字母,即俄文的共产国际第一个字母,苏联红军便用传说里美少女的名字为它命名——“喀秋莎”。

一发“喀秋莎”火箭炮弹,长达一个汽车厢,威力一个能顶三个大威力榴弹,一辆“喀秋莎”炮车通常联装12枚火箭炮弹,数秒钟内即可发射完毕。一个团有一百多辆炮车,一次团齐射就是一千多发火箭炮弹同时发射,其威力可想而知。

在朝鲜战场上,美国士兵恐惧地将“喀秋莎”火箭炮称为“金日成的大嗓门”。

当“喀秋莎”大显威风后,中国士兵和朝鲜士兵狂热地爱上了它,称其为“炮兵之王”?,行军路上哪怕再拥挤,一见有“84”车号的车也高兴得主动让路。?“84”是“喀秋莎”部队在朝鲜的车号。

第47军得到了一个完整火箭炮团的增援。

炮兵202团配备了30门喀秋莎,它们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战场局势。反攻之夜,志愿军首先对美军阵地展开猛烈炮火轰击,随后发动了冲锋。

美军误以为志愿军企图夺取阵地,慌乱中全员蜂拥而出迎战。千钧一发之际,志愿军的30门喀秋莎立即锁定目标,发射了一轮齐射。伴随着如“管风琴”般的回响,400多枚火箭弹像暴雨般倾泻而下,顷刻之间,800余名美军被炸得血肉横飞。

在日本撰写的《朝鲜战争》一书中,作者对志愿军的炮火给予了如下评价:

“自战争爆发以来,中国炮兵首次如此有组织地进行射击。为了阻止敌军的接近和粉碎其冲击,进行集中射击和拦阻射击自不必说,甚至还展开了前所未有的炮兵对炮兵的交战,这让美军炮兵十分惊慌。这种战术是中国炮兵从未采用过的。”

李奇微感到震惊,立即指示情报人员查明是否有苏联人参与了战斗。

10月2日,志司电令第19兵团:

敌军在近几个月来连续对我东线和中线发起进攻,均遭到重大挫败,伤亡惨重。最近,敌军又发起所谓的秋季攻势,目标集中在大马里至天德山一线。你们必须依托天德山的坚固阵地,顽强抵抗。

要精心组织火力,尤其要突击性地组织猛烈的近战火力,尽可能大量杀伤敌军。在有利的时机,必须果断灵活地实施反击,歼灭其部分兵力,并继续坚守天德山阵地,彻底粉碎敌军的进攻。

同时,我中线和东线各部队,为防止敌军与西线的进攻相呼应,必须做好坚决反击的准备。

此电报同时发送至志愿军前线各部队。其中关于“必须依托坚固阵地,坚决抵抗”的指示,既是对第19兵团和第47军的明确要求,也是对所有前线部队的共同指令。

同日,美军15团团长奥尼尔终于低下了头,以牺牲80余人的代价试探志愿军火力配置,同时要求美3师师长索尔请求空军出动b26轰炸机,投放1000磅大炸弹和凝固汽油弹无差别轰炸。

10月3日,美步3师和骑1师联合发动“突击队行动”。

美军25架战斗轰炸机、2架b26轰炸机向460高地和天德山投下大炸弹和凝固汽油弹。与此同时,200多门重炮向志愿军炮2师29团阵地狂轰乱炸,炮29团30多门榴弹炮损失惨重,大部被摧毁。

轰炸过后,5连和美军展开白刃战,最终美军占据了3排据守的460高地。

战斗中,炮29团2连班长谭朝志,在助手战士汪万泗、高寿南牺牲后,一个人操作美军m2式105榴弹炮,硬是打出77发重量21公斤的炮弹,为5连守住418高地和天德山主峰立下奇功。

10月3日一天下来5连又损失70人,422团马上给杨宝山补充了70人。

10月4日,天德山的攻守进入了刺刀见红阶段。

美15团2营失去战斗力,3营也损失惨重,美步3师师长索尔只好调来菲律宾营接替3营,让预备队1营接防460高地的2营,同时调来美步3师65团3营作为15团的预备队。

与此同时,黔驴技穷的美军再也不讲武德,一口气发射了上百发毒气炮弹。

422团5连130人面对美军3个营2300余人,在这一天牺牲几乎殆尽,5连连长杨宝山也在这一天英勇牺牲,5连只剩17个伤员,其中主峰只剩4个人:指导员阎成恩、1个通讯员和2个伤员。

10月5日上午,天德山东、南、西三面都被美军占领,5连奉命撤出战斗。

美国第1骑兵师连续三天猛攻47军防守的天德山和月夜山阵地,然而除了一天天抬回几十车的尸体和伤员外,始终未能前进一步。

10月5日,第141师在阵地被炸成焦土、三面受敌的严峻形势下,遵照命令撤离天德山阵地,转移至天德山以西区域继续展开防御。

惨烈的天德山防御作战,志愿军422团5连280人,面对美步3师15团、65团3营和骑1师1营、3营共5600余人,阻敌4日并毙敌600余人。5连也只剩17人,后来又陆续牺牲8人。

志愿军“添油战术”最终战胜美军“人海战术”。

战后,志愿军422团5连记集体特等功,并授予“天德山英雄连”称号。

杨宝山追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阎成恩记特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谭朝志记一等功,授予“二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被志愿军炮兵部队授予“全能炮手”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