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不能忘却的197653 > 第10章 第四次战役(14)麦克阿瑟被撤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0章 第四次战役(14)麦克阿瑟被撤职

麦克阿瑟出身军人世家,年少成名,从西点军校毕业到晋升五星上将,履历光鲜。他为人高傲自负,热衷于将自己的个人魅力完全的展现,军事风格以大胆、冒险着称。尼克松就曾经评价他:“麦克阿瑟的一生,天不怕、地不怕,有时甚至近乎野蛮,但他就是这样一个半神话式的人物。”

麦克阿瑟对美国三军统帅杜鲁门多次公开表达不满,故意不执行政府命令,多次公开发布和美国对外国策不符的宣言。

在战场上的指挥表现,更是乏善可陈。在战争刚爆发的前期,狂妄自大,一度叫嚣圣诞节前结束战争,让“孩子们回家过圣诞。”整个朝鲜战争中,除了仁川登陆、奇兵突出外,也没有什么拿的出手的战绩。

第二次战役被志愿军教训一番后,又走了另一个极端,认为他的失败,是美国杜鲁门政府阻止他轰炸中国东北导致的,他口口声声要扩大战争,去轰炸中国东北的军事基地,甚至还想动用原子弹。

在第八集团军原司令沃克死后,新派来的李奇微接管了第八集团军,并在第三次战役和第四次战役中和志愿军打得有来有回,算是挽救了联合国军一溃千里的局势。

这个时候,麦克阿瑟不知羞耻的跳出来,想和李奇微争功,他一方面公开抨击杜鲁门的战争政策,一方面又一直贬低李奇微的战绩,称李奇微的战术是“手风琴式的战术”,志愿军一进攻就撤退。

甚至在接受采访时,极其带有侮辱性的批判李奇微,是自己“手下最差指挥官”。然后又大肆宣扬联合国军重返三八线“是一个巨大的胜利”,给自己邀功。

1951年1月28日,麦克阿瑟突然飞抵水原,面对记者的时候他宣称:“7个月前,我正是在这里开始圣战。我们现在奋斗的目标已经不仅仅是朝鲜半岛了,而是一个自由的亚洲。” 麦克阿瑟的这番狂言,立刻被一个英国记者发布在了伦敦的报纸上。

英国政府非常不安,之前他们参战,是因为他们觉得中国士兵战斗力孱弱,以为很轻松就打赢了;而且之前美国一直说只是发动一场局部小战争,英国既能蹭到名也能蹭到利。

但是麦克阿瑟的这番话,以及志愿军强大的战力,一下子让英国人惊觉,麦克阿瑟不仅仅想打一场局部战役,而是想打一次针对中国、甚至是苏联的全面战争,这完全不是英国参战的诉求,这样发展下去,会把整个英国给陷入到战争泥潭的。

1951年4月11日,李奇微陪同陆军部长佩斯视察前线,二人正在说笑时,一个记者突然莫名其妙地询问李奇微:“将军,是否接受我的祝贺?”

李奇微不知所云,那记者笑笑不再作声。

那天夜里,雷声轰鸣,风雨交加。佩斯突然收到一封电报,他连连震惊,急忙把李奇微叫到身边:“马修,总统已经解除了麦克阿瑟的职务,现在你成为了盟军总司令、‘联合国军’总司令以及远东美军总司令!”

李奇微也惊愕万分:“天啊,总统怎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事实上,杜鲁门别无选择,如果他不赶紧撤掉麦克阿瑟,这个家伙就要骑到他头上作威作福了!

1951年3月底,随着“联合国军”持续向北推进,是否越过三八线的问题重新被提出,并成为西方世界争论的中心。

对于美国及其盟友而言,这条横贯朝鲜半岛的纬线似乎带有某种“不祥的预兆”。

自战争爆发以来,三八线上的每一次攻守与进退,都伴随着战局的剧烈波动,潜藏着无法预见的巨大风险。如今,美军再次逼近三八线,半年前冒然越线北进、最终陷入陷阱的痛苦记忆再度被唤醒,许多人不禁质疑:是否还有必要再次冒险?对此,麦克阿瑟的回答依然是肯定的。

在“撕裂者行动”展开之前,麦克阿瑟早已指示远东司令部的联合作战计划部门制定了一项“长期作战计划”。该计划不仅涵盖了第8集团军的当前攻势行动,还暗含着更为宏大的战略目标。对此,麦克阿瑟如此表述:

现在,我着手制定一个长期计划,旨在消灭朝鲜境内的中国军队。我的首要目标将是他们的补给线。只要我们针对有限的目标,在多个分散的地点使用地面部队持续发动袭击,就有望收复汉城一带,并将其作为未来作战的基地。

接着,我将动用大量空军清剿北朝鲜北部的敌军后方。如果届时仍然不允许我攻击鸭绿江对岸集结的援军,或是不允许摧毁桥梁,那么我将会在敌方的主要补给线上铺设一片放射性废料——原子产品的副产物,以此切断朝鲜与满洲的联系。

在北朝鲜,这种破坏使它丧失给养。如果我能获得使用国民党军队的许可,那么在他们的支援下,加上美国增援部队即将抵达,我将能够在朝鲜北端的东西两侧,同时展开两栖登陆和空降作战,从而形成一张巨大的罗网。

这样,中国军队不久便会因缺乏食物而陷入困境,或被迫投降。在没有粮食和弹药的情况下,他们将毫无还手之力。这种情况有点像仁川登陆,只是规模要大得多。

对于麦克阿瑟而言,“撕裂者行动”仅是他“长期作战计划”的第一步,要实现战争的最终胜利,必然还需进行更多、更大规模的后续行动。为此,他致电参联会,明确提出在跨越三八线的问题上,“不应再对朝鲜联合国军司令部施加额外的军事限制”。

关于是否跨越三八线的问题,李奇微与麦克阿瑟并无太大区别。李奇微称三八线为“那条毫无意义的界线”,认为其“既无法防守,战略上也毫无价值”。根据他的判断,中朝方面正在准备发动新的攻势,“鉴于此,最好的做法是不让敌人有喘息的机会,而不是被动等待敌方采取行动”。

因此,他主张美军尽可能向三八线以北推进,以打击中朝军队的兵力集结和物资储备。未获华盛顿批准的情况下,麦克阿瑟便同意了李奇微的建议,命令第8集团军在抵达三八线后继续向北进攻。

根据美国人的说法,在这一阶段,华盛顿的决策层进入了一个“政策真空期”。

所谓“真空”,是指在是否大规模越过三八线的问题上,国务院与参联会因意见分歧相互推诿,故意不做出明确决定。

国务卿艾奇逊认为,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包括那些出兵朝鲜的国家,都将坚决反对大规模越过三八线。因为一旦越线,早前提出的停战计划将彻底破灭。同时,战争的扩大将迫使美国将更多的军事资源投入到相对次要的亚洲战场,并大幅增加苏联干预甚至全面战争的风险。

因此,虽然艾奇逊并未明确提出禁止美军再次越过三八线,但他主张应避免“大规模的跨越行动”。

艾奇逊的主张遭到了参联会的反对。以布莱德雷为代表的五角大楼将领与远东的麦克阿瑟和李奇微持相同观点,认为任何限制美军不得越过三八线的规定,都会给中朝在北朝鲜从容集结军队的机会,最终可能使美军处于不利境地。

这些将领宣称,他们基于“共同的军事经验”所作出的判断是:

如果三八线成为军事行动的界限,那么,面对敌方的人力优势,作战并击溃其新攻势的准备都将成为空话。围绕这一问题,华盛顿的决策圈子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各方互相推诿,始终没有达成明确的意见。五角大楼要求国务院先确定美国在朝鲜的政治目标,而国务院则要求五角大楼先明确美军在朝鲜的作战范围。

最终,双方达成了一个妥协的结论:

在目前的形势下,华盛顿应避免就是否跨越三八线的问题做出明确表态,以免将战略底线暴露给对手,并影响美军在战场上的行动自由。

这实际上为美军再次越过三八线开了绿灯。然而,当时更具决定性的问题并非是否跨越三八线,而是如何掌控朝鲜战争政策的整体方向。

美国对朝鲜的战争政策与其全球战略紧密相连。

对杜鲁门领导的决策团队而言,朝鲜战争被视为“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大陆对美国利益的直接威胁。美国毫无疑问必须进行军事干预,因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展现其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决心和能力。然而,美国也不能让自己在朝鲜陷入一场漫无边际的持久战争,因为这不仅会削弱其在欧洲战略重点上的投入,还可能促使苏联大规模介入,进而引发全球范围的战争。

中国参战后,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政策逐渐呈现出明显的双重性:

一方面,它必须继续在朝鲜战场上坚持作战,努力争取军事上的胜利;另一方面,它也采取了一些自我限制的措施,防止战争扩展到中国境内,从而将朝鲜战争控制在一个可以有效管理的有限范围内。

出于以上双重考虑,当1950年底“联合国军”全线退至三八线附近时,华盛顿曾试探性地表达过通过谈判实现“光荣停战”的愿望。

麦克阿瑟坚决反对华盛顿的这一政策意向。作为亚太战区的最高指挥官,他始终对杜鲁门所制定的“先欧洲、后亚洲”的全球战略排序持有异议。

在他看来,唯有全力以赴打赢眼前的朝鲜战争,美国才能保障欧洲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安全。为此,他强烈主张扩大在朝鲜的军事行动,哪怕可能因此冒着引发世界大战的风险。

他提出建议:封锁中国沿海区域,动用海空力量摧毁中国的工业基础,同时“放蒋出笼”,让国民党军队投入朝鲜战场,并从台湾向中国大陆发动牵制性的攻击。

由于这些主张与杜鲁门的意图背道而驰,华盛顿因此屡次将其否决。

在李奇微的指挥下,“联合国军”展开反攻,经过两个多月的激烈战斗,从“霹雳行动”到“撕裂者行动”,最终将战线从三七线附近推回至三八线附近。按照这个进度,想把中国军队驱赶到几百公里外的鸭绿江,不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还不知道要付出多么巨大的代价。

既然单靠军事手段无法解决问题,那么政治解决自然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实际选择。到1951年3月中旬,美国国务院和国防部内部逐渐形成了主流观点:必须寻找一种新的途径来处理朝鲜问题,最理想的方式是由总统根据盟国关于在三八线附近停止战斗的建议,发表一项声明以进行试探。

因此,国务院起草了一份总统声明的草案,其内容如下:

目前战线已重新回到三八线,这为该地区恢复和平与安全奠定了基础,所有真正渴望和平的国家都应当能够接受这一基础;联合国统一指挥部也已准备好执行能够结束战争并确保战争不再爆发的部署。这一部署将为解决朝鲜问题提供更广泛的空间,其中也包括外国军队撤出朝鲜的可能性。

杜鲁门认为,“提出这一旨在寻求和平解决的建议,既没有威胁也没有谴责,或许会获得积极的回应”。

这份声明草稿以密件形式送往东京,旨在征询麦克阿瑟的意见。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这一由杜鲁门亲自操控的重大政治外交举措,竟因麦克阿瑟的一次意外插手而彻底被打乱。3月24日,麦克阿瑟发表了一份公开声明,满怀信心地宣称:美军在战场上的胜利揭示出,外界对共产党中国军事力量的渲染和夸大远超实际。除去人力资源,他们在其他各个方面都显得极为薄弱。

声明中指出,随着现有大规模毁灭性手段的不断发展,单靠人数上的优势已无法弥补这些手段固有的脆弱性。而对于海上和空中领域的掌控,实际上也意味着对补给线、交通运输的全面控制,这在当前的重要性及其决定性作用并不亚于以往;再加上如今敌人在地面火力上处于劣势,力量的差距因此愈发明显,即便他们凭借狂热的勇气或付出大量生命的代价,也难以扭转局势。

随后,麦克阿瑟放出狠话:“要是联合国放弃了试图将战争局限在朝鲜境内的克制态度,同意把我们的军事行动扩大到中国的沿海和内部基地,那么中国将即刻面临军事崩溃的危险。”

最后,他郑重宣布:“作为一名军事指挥官,在我的职责范围内,我随时愿意与敌军司令员在战场上会面,共同寻找一切可能的军事途径,以真诚的态度努力达成联合国在朝鲜的政治目标,避免继续流血。”

麦克阿瑟的声明无异于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美国及其盟国将全力摧毁中国!若按他的设想行事,世界大战必将爆发。此声明引发全球强烈谴责,甚至连美国的西方盟友也将其视为向共产党宣战的“宣战书”。

这一公开声明不仅打乱了杜鲁门政府在调整朝鲜战争政策上的步伐,还触犯了政治上的一大禁忌:在关乎国家战争政策的重大问题上,一位战区司令竟然越权夺走了总统的话语权。麦克阿瑟的言论彻底破坏了杜鲁门计划从朝鲜撤出的策略,愤怒的杜鲁门向手下表示:“我从未低估我与麦克阿瑟之间的分歧。我曾希望他能够尊重总统的权力,但我意识到,除了解除这位国家最高战场指挥官的职务,别无选择。”

在回忆录中,杜鲁门写道:

“这是对我作为总统和最高统帅所下达命令的公然违抗,是对宪法赋予总统权力的严重挑战,也是对联合国政策的无视。由于这一举动,麦克阿瑟已让我别无选择,我再也无法容忍他这种不服从领导的行为。”

由于麦克阿瑟的名望和影响力仍然令人有所顾忌,杜鲁门没有立即宣布解除他的职务。然而,接下来的一件事件为杜鲁门提供了一个更加合适的理由,坚定了他撤销麦克阿瑟职权的最终决心。

4月6日,他主持召开了一场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专门讨论如何处理麦克阿瑟的问题。

4月11日,杜鲁门签署文件,正式解除麦克阿瑟的驻日本盟军最高统帅、“联合国军”总司令、美国远东司令部司令及美国远东陆军司令等职务,并任命李奇微接替他所有的职位。

消息传出,全美国人民大跌眼镜。这位被誉为"太平洋的凯撒"的将军,竟然被总统解除了所有指挥权。

在最后关头,杜鲁门还对麦克阿瑟进行了极具羞辱性的打击,借机发泄了长期积压的不满。他选择通过召开记者会的方式宣布解职决定,令麦克阿瑟毫无准备。更讽刺的是,麦克阿瑟竟是从妻子早晨收听的广播新闻中才得知自己被解职的消息。

根据华盛顿的计划,罢免麦克阿瑟职务的消息原本应由正在访问南朝鲜的陆军部长佩斯亲自飞往东京,当面告知麦克阿瑟。然而,由于一系列技术上的意外,这一消息并未通过正式的官方渠道传达,而是通过商用无线电台直接送到了东京。

当所有人都对此消息感到震惊时,毫不知情的麦克阿瑟仍在他的官邸与客人共进午餐。据说,这个消息是由他的副官“泪眼婆娑地”首先告知了麦克阿瑟的妻子,随后由她转达给麦克阿瑟本人。

麦克阿瑟因此大为不满,发出了诸多抱怨:

“历史上从未有过如此严厉的解职手段,既没有申诉的机会,也没有辩护的权利,更不顾及过去的表现”;“没有任何一个办公室的听差、打杂女工,或是其他任何仆人会被如此无情地剥夺起码的体面而被解雇。”

杜鲁门解释道,麦克阿瑟被解职的原因在于,这位将军不仅反对政府的政策,还通过公开违抗其最高指挥官的行为,对这一政策发起了挑战。

在朝鲜战争的整个进程中,麦克阿瑟被解除职务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事件。

它意味着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最终确立。

李奇微总结认为,杜鲁门与麦克阿瑟的分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否应对中国进行“预防性打击”,以“削弱中国的战争能力”;

其次,全球战略的优先级是“欧洲优先”还是“亚洲优先”;

再次,在朝鲜战场上,是要把西方盟友拉入战局,还是由美国“独自承担全部责任”;

第四,是否在朝鲜采取“全面战争”还是“有限战争”的策略;

最后,关于国家政策的决定权,文职政府是否拥有对军事当局的绝对指挥权。

李奇微表示,华盛顿决策层曾经对麦克阿瑟的所有建议进行了深入、细致且全面的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

不能将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不能改变“欧洲优先、亚洲次之”的全球战略排序,不能破坏美国的集体安全政策并导致西方联盟瓦解,不能因追求“彻底的决定性胜利”而在亚洲大陆这片无底深渊中投入全部力量,陷入一场无休止的战争,从而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

李奇微认为:在作出决策之前,麦克阿瑟当然有权利也有责任对某项计划的正确性发表意见,并提出个人建议。然而,一旦总统的决定已经传达给他,继续与总统争论便既不属于他的权限范围,也不符合他的职责要求。

麦克阿瑟的不当言行,实际上将朝鲜战争中的政策分歧提升到了“政府当局与军事当局谁主导谁”的政治层面,最终使他在“这场战争带来的最为敏感的问题”上陷入了困境。

布莱德雷在文中提到:

作为总统兼军队总司令,杜鲁门已经制定了朝鲜战争的政策。而麦克阿瑟显然对此持反对立场,并且公开进行了挑战和抵制。能否贯彻这一政策,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现在的关键并非判断谁对谁错,而是军队最终必须由文职官员掌控。杜鲁门作为总司令,拥有完全的权力撤换任何对抗他政策并失去其信任的将军。

随着麦克阿瑟被解除职务,美国对朝鲜战争的政策也真正完全回归到了杜鲁门所确定的“有限战争”方针上。这项政策的核心内容是:

在不扩大战争范围的情况下,稳步向朝鲜北部推进,待占据有利位置后,再依据“实力政策”展开行动,或与中朝方面展开外交谈判,或继续军事行动,以确保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

美国对朝鲜战争政策的调整,在世界战争发展的历史中也占据了重要地位。后来被称为西方战略家三大发明之一的“有限战争”理论(另两大发明分别为“危机管理”理论和“军备控制”理论),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

4月16日,麦克阿瑟带着满腔的不甘和愤怒,离开日本,踏上了归国之路。

他已经离开美国长达十五年。

麦克阿瑟在日本的角色超越了军事领袖,他是实际操控者,甚至被认为是日本的“五星天皇”。当他离开日本回国时,只通知了少数高官并未通知其他人。

但当麦克阿瑟坐上汽车时才发现,从他下榻的官邸直到厚木机场上百万日本人自发的站在街道两旁为他送行。 当车队经过时,传来日本人发自内心的高呼声:大元帅!大元帅!大元帅!…… 麦克阿瑟热泪盈眶。

当时有无数日本人写信给麦克阿瑟要求赠送自己的田产、传家宝、房契,更有无数的日本女性大胆的在信中表示要为将军献身,那些勇敢的女子信中直接写到“请让我为您生个孩子吧!” 。天皇更是亲自到使馆为麦克阿瑟送别,麦克阿瑟激动的紧紧的握住了曾被自己羞辱过的裕仁天皇的双手,而裕仁天皇则痛哭失声,泪流满面。

麦克阿瑟被视为“日本的征服者”,他在太平洋战争中率领盟军对日本展开了毫不留情的进攻。尽管他严厉对待日本,但日本人却对他崇拜备至。

日本作为一个国家有其独特之处,他们对强者有着近乎痴迷的崇拜。越是受到强者的压迫,他们越愿意臣服。这种心理在二战后的日本尤为突出,甚至影响了整个岛国的文化和社会。

尽管麦克阿瑟及美国大兵在日本驻扎期间的行为应该引起民愤,但日本人却表现出不同寻常的崇拜和敬畏。这种反常的情感可能源于日本经济复苏和快速崛起,以及他们对美国的感激之情。

麦克阿瑟返回美国后,等待他的并非群嘲和冷遇,而是一场盛大的英雄欢迎仪式。当他的专机降落在旧金山国际机场时,成千上万的美国民众涌向机场,只为一睹这位"战败将军"的风采。从旧金山到纽约,再到华盛顿特区,麦克阿瑟所到之处,无不是万人空巷、鲜花铺路。

一个打了败仗的将军,为何会受到如此热烈的欢迎?

答案或许就藏在当时美国社会复杂的政治氛围中。冷战时期的反共情绪高涨,麦克阿瑟那种强硬的对外政策,恰好迎合了部分美国民众的心理。他们将麦克阿瑟视为反共斗士,认为他的撤职,是软弱的政府对共产主义的妥协。

麦克阿瑟敏锐地捕捉到了这股民意,他充分利用这次"败而不衰"的机会,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巡演。在国会的告别演说中,他慷慨激昂地发表了那篇着名的老兵永不死演讲,引发了全美国上下的共鸣。

“自从我在西点的草坪上宣誓以来,世界已经历了无数变迁,儿时的梦想和希望早已消散无踪。但我仍然记得那首曾广为传唱的军歌中自豪的叠句:老兵永不死,只是渐渐凋零。”这篇演讲不仅让麦克阿瑟的支持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更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铺平了道路。

正当人们以为麦克阿瑟即将登上政治舞台的最高点时,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

在1952年的总统大选中,尽管民意调查显示他的支持率远超现任总统杜鲁门,但麦克阿瑟却连共和党的提名都没能获得。麦克阿瑟总是在叫嚣战争,宣扬战争,谁又会喜欢一位喜欢战争的总统呢。最终,另一位战争英雄艾森豪威尔成为了共和党的总统候选人,并最终入主白宫。

麦克阿瑟的政治梦想就此破灭,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公众视野。他做了一家打字机公司了董事长,依旧活跃在各种公开场合,发表演讲,接受采访。也许对败给中国人民志愿军耿耿于怀,利用他的威望,继续建议扩大朝鲜战争,更建议让美国经济封锁新中国,还怂恿蒋介石反攻大陆。他那强硬的反共立场和鹰派言论,在美国社会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

1962年5月,这位世界闻名的将领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在自己军事生涯的起点——西点军校发表了着名演讲《责任.荣誉.国家》:

我的生命已近黄昏,暮色已经降临,我昔日的风采和荣誉已经消失。它们随着对昔日事业的憧憬,带着那余晖消失了。昔日的记忆奇妙而美好,浸透了眼泪和昨日微笑的安慰和抚爱。我尽力但徒然地倾听,渴望听到军号吹奏起床号时那微弱而迷人的旋律,以及远处战鼓急促敲击的动人节奏。

我在梦幻中依稀又听到了大炮在轰鸣,又听到了滑膛枪在鸣放,又听到了战场上那陌生、哀愁的呻吟。

然而,晚年的回忆经常将我带回到西点军校。我的耳旁回响着,反复回响着:责任,荣誉,国家。

今天是我同你们进行的最后一次点名。但我愿你们知道,当我到达彼岸时,我最后想的是学员队,学员队,还是学员队。

我向大家告别。

这也成为他最后的风光时刻。

两年后,麦克阿瑟在华盛顿陆军医院去世,享年八十四岁。

杜鲁门的政治生涯,也因结束麦克阿瑟的军事生涯而遭受重创。次年,他深知竞选无望,便选择体面地宣布不再竞选连任总统,从此退出政坛。

这场二人之间的争斗,最终以两败俱伤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