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来到建元二年(775)九月。
经过一年多的迁徙,四十余万户两百一十余万口终于全部迁徙到了宁远镇、伊丽镇以及坚昆镇,坚昆即黠戛斯,已恢复汉名。
草原的勘界也基本上已经完成了。
勘界工作的强度是如此之大,以致于完成之后马璘大病了一场。
只不过马璘却反而因祸得福,这场大病没能要了他的命,反而让他瘦下来,彻底消弥三高隐患,再也不用担心会脑中风。
不出意外的话,这条世界线的马璘应该可以多活很多年。
草原勘界完成之后,马璘就将安北都护府的治所北迁到坚昆并且下令筑城,这座城池将成为安北都护府的中心。
与此同时,郭昕也将安东都护府的治所迁移到了辽东城,也即今天的辽阳。
郭昕也想学王臣在安东都护府设镇,改藩属国为直管军,但是遇到了阻碍,其中最大的阻碍来自东边的勃海国。
勃海国是一个由靺鞨人建立的藩国。
靺鞨人是东北地区一个古老的族群,主要分为七个部落,其中的黑水靺鞨就是后来的女真人,素来以剽悍着称。
但是除了靺鞨之外,勃海国还有汉、奚、契丹、高句丽等不同的族群。
到大历年间第三代勃海王大钦茂在位时,其国土已经涵盖了西起辽河、东到大海,北到郓春,南到元山的区域,人口数达到四十余万户两百余万口。
即便跟高句丽鼎盛时相比也是毫不逊色,俨然又是东北亚的一个强国。
而且勃海国还有一点做得比高句丽国更加出色,那就是大量的借鉴了大唐的官僚及行政架构,不仅设立了三省六部及寺院制,还设立州府中央集权,还大量学习并引进大唐的文化科技,提高本国的生产力及文化水平。
第三代勃海王大钦茂也是一个老阴阳人,此人表面上对大唐毕恭毕敬,但是背地里不仅弃用大唐的年号,甚至还敢自称圣人、皇帝,还屡屡遣使渡海与倭国结交,而且一次就能派出使臣三百余人,其结交倭国以抗大唐的用心可谓昭然若揭。
这样的一个勃海国,这样的一个勃海王,当然不可能同意郭昕的要求,将勃海国由羁縻国改为直管军镇,然后跑去长安当个安乐王。
郭昕得知回复之后,当然很生气,当即决定攻灭勃海国。
只不过郭昕也知道攻灭勃海国绝非小事,当年为了攻灭一个高句丽国,国力强盛一时的大隋朝都被拖垮,尽管眼下的大唐已经恢复天宝年间的气象,而军队的武力甚至比天宝年间更盛,即便如此,要想攻灭像勃海国这样的强国也绝非易事。
因为勃海国跟回纥这样的游牧部落不同,是个农耕国家,不仅人口多,军队多,而且国境内有大量城池,而且这些城池大多都建在险要的隘口山地,大多是山城,唐太宗当年亲率大军远征高句丽,就在安市城吃了亏,安市城就是一座山城。
所以郭昕表面上放弃了改设军镇,并写信给大钦茂道歉,但是暗地里,却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大战前准备,其中包括向王臣讨要四寸野炮及六寸重炮。
郭昕准备将辽东军团(原幽州军团)升级成为重装军团。
……
征讨勃海国这么重大的事件,郭昕当然不可能瞒着长安。
将辽东军团由轻装军团升级成为重装军团毕竟不是私事,所以郭昕的奏章也是首先送到长安,呈送政事堂的宰相们面前。
“诸公都说说吧。”李适道,“这勃海国,征还是不征?”
王缙道:“勃海国自大祚荣以来事唐甚恭,这一代勃海王大钦茂对大唐及圣人也是礼敬有加,此时若是贸然发兵攻伐之,则难免有师出无名之嫌疑。”
“欸,右相此言差矣。”钢铁直男崔佑甫当即直言回怼,“勃海王大钦茂对大唐以及圣人只是表面恭敬罢了,其实背地里不仅弃用我大唐圣人年号,以藩国之身份却屡屡派遣使团阴结倭国,这是想要做甚?引倭国以抗大唐否?”
“这……”王缙顿时就哑了,因为大钦茂做的这两件事的确犯了忌讳,不用大唐年号就是对大唐最大的不敬,藩国阴结外邦更是大忌。
颜真卿则是从另外一个层面解读这件事情:“圣人,对吐蕃国的战事即将全面铺开,此时委实不宜节外生枝,所以老臣以为征伐勃海国可暂缓,等到攻灭了吐蕃再攻勃海不迟,否则我大唐就会陷入到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恐力有不逮。”
这次崔佑甫就没有继续反驳,因为颜真卿说的也是事实。
大唐的国力再强,两面作战也是大忌,因为吐蕃和勃海国都不是小国。
李适笑了笑问道:“所以诸公的意思,是同意郭昕所请,让安王从龟兹调一个野炮旅及一个重炮队前往辽东,将辽东军团从轻装军团升为重装军团?”
见王缙没有做声,身为左相的颜真卿当即说道:“同意。”
“好,那就定了。”李适点头,又道,“那么现在再来议一议幽州节度使的人选吧,安东都护府迁到辽东后,郭昕就不再兼任幽州节度使,所以需要再选一个人。”
说完,李适又扭头问兵部侍郎卢杞道:“你们兵部推举了哪几个人选?”
“回圣人,兵部一共推举了四位人选。”卢杞忙道,“焉耆兵马使杨日佑,疏勒兵马使鲁阳,河原节度使白元光及鄜坊节度使白孝德。”
话音刚落,身为右相的王缙直截了当的道:“就白孝德吧,正好趁此机会将鄜坊节度使撤了,以当下的情形,京畿道已无需再设藩镇。”
当初在京畿道设立鄜坊、邠宁、凤翔及泾原等诸镇节度使,只是为了保护京畿安全,现在无论是回纥人还是吐蕃人,都已经不足以威胁到长安的安全,所以再留着邠宁、鄜坊等藩镇节度使确实已经没有必要。
“同意。”颜真卿附议。
其他的宰相也纷纷附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