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家乡美01 > 第150章 五莲县街头镇雅岭村的历史和传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0章 五莲县街头镇雅岭村的历史和传说

五莲县街头镇雅岭沟村不仅有丰富的历史,还包括一些感人的传说。村子中保存着一些古老的节孝碑,这些碑石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承载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历史与碑石

在街头镇雅岭沟村那宁静而古老的西街路旁,静静地矗立着一通年代久远的节孝碑。岁月的风霜在它身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但依然无法掩盖其承载的厚重历史。此碑乃立于清光绪十二年(公元 1886 年),由当时的朝廷礼部郑重题奏,并得到了光绪皇帝的亲自批准,最终由本家嗣子敬立于此,其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非同凡响。

要知道,这类节孝碑在古时可是极为重要的存在。它们往往详细地记录了那些女性为自己已逝的丈夫坚守贞洁、矢志不渝的高尚行为,代表着古代社会对于女性忠贞不二之美德的高度认可与赞扬。

在如今的五莲农村地区,仍然可以零星见到一些这样的节孝古碑。这些古碑大多是为了褒奖那些刚烈坚毅的女子而立,每一座碑都仿佛是一本沉默的史书,默默诉说着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而在众多的节孝碑当中,位于现今街头镇雅岭沟村西路边的那一通清光绪十二年(公元 1886 年)的石碑尤其引人瞩目。当人们进一步去探寻这座石碑背后的缘由时,更是被深深打动,感慨万千!

且看那通石碑,其正面赫然雕刻着数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敕旌儒童迟青藜妻高氏节孝”。这几个字犹如龙飞凤舞般跃然于石碑之上,透露出一股庄严肃穆之气。

再瞧石碑的左右两侧,分别精心镌刻着清晰可辨的小字。左边刻着“光绪十一年礼部具题”,右边则是“光绪十二年四月嗣男连富立石”。寥寥数行字,虽看似简单,但其中蕴含的历史厚重感和情感力量却不容小觑。它们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轻轻一转,便将那段被岁月尘埃深深掩埋的往事重新开启,鲜活地呈现在众人眼前。

细细品味碑文,可以得知这座碑乃是经由朝廷主管礼仪、祭祀、文教等诸多重要事务的礼部郑重题奏,并恳请圣旨批准后才得以建立的。而且,此碑还是由光绪皇帝亲自下旨许可,最后由本家嗣子树立而成。这般规格待遇,绝非普通的节孝碑所能相提并论。

为了彻底弄清楚这座石碑背后的来龙去脉,我们特意邀约了几位志同道合的同学好友一同前往探寻真相。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迟家庄以及河东地区找到了珍贵无比的《迟氏族谱·迟君青藜传》。在仔细翻阅这部族谱时,惊喜地发现其中有着与此碑密切相关的详细记载……

话说这迟君青藜,表字子然,世代居住于照邑东部的迟家庄。此人自幼聪慧过人,但家境贫苦艰难。庄里设有一处学舍,每日都能听到朗朗的诵读之声传来,青藜常常悄悄躲在一旁偷听,久久不愿离去。

好在他们家族之中有位热心仗义之人,愿意借钱给他当作学费,这才使得他能够有机会走进学堂读书。私塾中的老师乃是同邑的廪生慧鹏南先生,当他听闻此事之后,竟然拒绝收下那笔学费,并将青藜招来自己门下教导。那时的青藜已经年满十二岁了。

这孩子读书速度极快,可以做到一目十行,而且读完便能默默背诵下来,如果有人从中抽考一个字,他都能准确回答出来,就好像那本书从未被翻动过一般。先生试着让他作文,只见其文章气势磅礴、生机勃勃。先生惊叹不已,认为他天赋异禀,于是愈发喜爱这个学生。

待到十七岁那年,青藜参加了县里的考试,成绩名列前茅。考完之后,他便跟随老师返回私塾继续深造。然而,就在某天夜里,先生入睡之后,竟然梦见青藜身着整齐的衣冠前来向他再次行礼,并说道:“弟子我要走啦。”先生猛然惊醒,心中满是疑惑,遂起身坐在床上直至天亮。

天刚亮的时候,其他学生们都已经各就各位准备上课了,可唯独不见青藜的身影。先生询问众人青藜为何还不起床迟到了呢?众弟子纷纷回答说青藜生病了所以卧床休息呢。先生不放心,又派人前去抬他过来。等把人送回家后,没想到仅仅过了三天,青藜就与世长辞了。

令人惋惜的是,青藜此前已经与高家女子订下婚约但尚未迎娶。在得知青藜去世的消息后,这位高氏女子发誓此生绝不改嫁他人,毅然决然地来到青藜家中守节,终其一生未曾改变心意。后来,海曲的训导官袁启成听闻此事深受感动,专门为她撰写了传记流传于世,至于其他详情我也就不再多述了。

话说呀,我和这迟氏乃是姻亲关系,所以对于他们家的情况那可是相当了解呢!要说这迟氏一族啊,那可真是世世代代都以忠厚老实而着称,他们对于后代子孙的培养教育也是尽心尽力,可以说是毫不吝啬啊!

再说说这迟君吧,也就是迟青藜啦,他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智慧。说起读书来,那简直就是如有神助一般,进步神速得让人惊叹不已!大家都说,照他这样发展下去,将来必定能够飞黄腾达、平步青云呐!只可惜啊,天妒英才,他竟然没能长寿,早早地离开了人世。唉,实在是令人惋惜至极!难道说真如传说中的那样,是被上天召唤去撰写那华丽的玉楼诏书了吗?若不是如此,命运为何要对他这般残酷无情呢?

这迟青藜的祖上一直都是居住在日照县(如今已经改名为五莲县啦)的迟家庄河东村里。他家境贫寒,日子过得很是艰苦。然而,尽管生活困顿,却丝毫没有磨灭掉他那颗热爱读书的心。村子里有所学校,每天都会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读书声。每当这时,年幼的青藜便会情不自禁地凑到窗边,偷偷地聆听着那些知识的声音。他对读书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以至于常常忘记时间,沉浸其中无法自拔。

后来呢,迟姓家族中有那么一些公正善良、热心助人且重视教育的长辈们,看到青藜如此渴望求学但又苦于家境贫寒,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么好的苗子就这样被埋没。于是,他们纷纷慷慨解囊,主动借钱给他缴纳学费,终于使得青藜得以踏入校门,正式开始接受系统的教育。

而且呀,这所私塾学校的老师正是本县大名鼎鼎的秀才慧鹏南先生。当慧先生听闻了青藜的故事之后,更是深受感动。他不仅没有收下青藜的学费,反而还主动提出让青藜免费在这里读书学习。就这样,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青藜终于获得了宝贵的学习机会,踏上了追逐梦想的道路……

迟青藜君拥有着令人惊叹的阅读能力,他看书时能够做到一目十行,而且整个读书过程犹如在心中默默背诵一般流畅自然。更为神奇的是,书中的所有内容都能被他完整地牢记于心,没有任何一个字或一句话会被遗漏掉。当人们翻开他曾经读过的课本时,会惊奇地发现这些书本就像从未被翻阅过一样崭新如初,这显然表明迟青藜君并非依靠死记硬背来学习知识,而是善于运用大脑深入思考问题。

由于他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出色的记忆力,使得他所撰写的作文充满了勃勃生机与活力。其文笔之优美、观点之新颖,常常让人为之赞叹不已。正因如此,他的老师对这位年纪轻轻却聪明过人的学生深感惊讶,并愈发地喜欢和欣赏他。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迟青藜君已经来到了十七岁这一年。这一年对迟青藜君来说意义非凡,因为他报名参加了一场由县官大人亲自坐镇主持的至关重要的考试。

这场考试规模宏大,所涉及的科目繁多而复杂,其中不仅包含着传统的八股文写作技巧考核,还有考验诗词才华的试贴诗创作,更有深入探究经典经文理论的经论考察,甚至连韵律优美、辞藻华丽的律赋也被列为必考项目之一。可以说,这次考试全面检验了考生们的文学素养和知识储备。

考场上,莘莘学子们奋笔疾书,各展所能。迟青藜君亦是全神贯注,将多年来寒窗苦读所学的知识尽情挥洒于纸墨之间。经过数日紧张激烈的角逐较量,最终考试成绩得以揭晓。当榜单公布之际,众人皆翘首以盼,而迟青藜君则凭借其扎实的学识功底和出色的发挥,果然不负众望地名列前茅。

然而,命运似乎总喜欢捉弄人。就在某个夜深人静的晚上,当迟青藜君的塾师早已沉浸在甜美的梦乡之中时,一个奇异诡谲的梦境却悄然降临到了他的脑海里。

在那如梦似幻的场景中,只见迟青藜君身穿着一袭整洁端庄的士子服饰,仪态优雅地走到塾师面前,然后恭恭敬敬地向其行了一个辞别再拜之礼。与此同时,迟青藜君口中还念念有词,轻声说道:“弟子就此别过了。”话语虽轻,但却如重锤一般敲在了塾师的心坎上。

塾师猛地从睡梦中惊醒过来,额头上冷汗涔涔。他瞪大双眼,望着黑暗中的天花板,心中满是对刚才那个神秘梦境的疑惑与不安。这个突如其来的怪梦究竟意味着什么呢?它又预示着迟青藜君未来将会遭遇怎样的变故?种种疑问如同乱麻般缠绕在塾师心头,令他百思不得其解。

于是,塾师从床上坐起身子,点燃油灯,就那样静静地坐在床边,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当中。他反复回忆着梦中的每一个细节,试图从中找到一丝线索或端倪。但任凭他如何绞尽脑汁,都无法参透这个梦境背后隐藏的深意。就这样,塾师在苦苦思索中度过了漫长的一夜,直到东方天际泛起鱼肚白,晨曦微露,他依然未能再次入眠。

次日清晨,天色渐亮,晨曦透过窗户洒进教室,其他同学们早已陆陆续续地踏入课堂,整齐地坐在各自的座位上,开始整理书本和文具,做好上课前的准备。然而,在这群朝气蓬勃的学生之中,却独独缺少了迟青藜君那熟悉的身影。

此时,站在讲台上的塾师目光扫过全班,当他发现迟青藜迟迟未到时,心中不禁涌起一丝疑惑。只见他眉头微皱,开口向在座的众学生问道:“诸位可知晓,这迟青藜为何此刻仍未起身入校啊?”话音刚落,教室里顿时一片安静,同学们面面相觑,随后纷纷轻声回答道:“先生,听闻迟青藜君身染疾病,故而未能前来。”

听到这个消息,塾师轻轻叹了口气,脸上露出担忧之色。而同学们也都为青藜的病情感到惋惜,交头接耳地议论着。最后,经过商议,大家决定派几名同学前往迟青藜家中探望。

时光匆匆,转眼间三日过去。令人悲痛的是,当前去探望的同学返回学校时,带来的却是迟青藜已经病故的噩耗。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每个人的心头,让整个班级沉浸在一片哀伤之中。

更让人感动的是,迟青藜君生前已与高氏女定下亲事,但尚未迎娶过门。得知未婚夫病逝的消息后,这位高氏女子竟立下誓言,此生绝不改嫁他人。她毅然决然地前往迟家,甘愿在此苦守贞节,直至终老。其坚定的信念和忠贞不二的品质,着实令人钦佩。

后来,此事传到了县儒学的辅助教职官训导袁启成那里。袁启成对高氏女的事迹深感敬佩,于是亲自为她撰写传记,将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记录下来,以供后人传颂。

每当人们读到这份上传的传记时,无不为之动容,感慨万分。尤其是那位高氏女子,她以贞节为重,宁愿孤独一生也要坚守自己对爱情的承诺。从道德层面来看,这种贞节之举无疑是对爱情至高无上的升华,同时也是一种在孤独中的默默清守。然而,其中所蕴含的生活艰辛以及无尽的寂寞,对于那些意志力不够坚强之人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残酷的人性摧残。但高氏女却凭借着内心无比强大的力量,勇敢地面对一切,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何为真爱、何为贞洁。

然而,她所坚守的,乃是一位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才华横溢且未来不可限量的童生。传记之中虽然未曾详细描述他的身体状况以及音容笑貌,亦未明确交代男女双方是否曾经谋面(依照旧时习俗及常理推断,通常情况下他们应当未曾相见),但是仅就男方的种种行为表现而言,便足以使其登上人品的高峰之巅。如此这般的夫君,对于普通人来说简直就是梦寐以求、可遇而不可求之事。能够成为这样一个人的遗孀,即便需要付出漫长岁月的孤独守候,也是心甘情愿、无怨无悔!从这种层面来讲,这无疑便是爱情那强大无比的力量所在!

这个凄美绝伦的悲剧故事,与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妙,二者皆生动地演绎出了一段令人动容的“化蝶”佳话:祝英台对爱情忠贞不渝,宁愿投身于梁山伯的坟墓之中,也决不肯委身嫁给有权有势的马公子;而这位高氏女子,则宁可与已然离世的杰出才子迟君的阴魂相依为伴、共度此生,也立誓绝不改嫁他人!不过,梁祝二人毕竟属于精心塑造而成的经典形象,他们生前相互结识并深深相爱;相较之下,高氏女子则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事件,或许她与迟君并未曾真正相识相知,但她所钟情爱恋的,仅仅是对方的渊博学识以及高尚品德罢了。正因如此,这段传奇才会深深地打动朝廷以及当地的各级官府啊!

其次,不得不说那高氏真可谓是将孝道发挥到了极致。想象一下,当一对老人痛失爱子之后,他们内心所承受的悲痛该是何等沉重啊!而他们的晚年生活,更是令人担忧不已。然而,就在这般艰难困苦之际,高氏宛如一道明亮的光芒照进了这两位老人的生命之中。她用自己那颗善良的心,默默地陪伴着公婆度过余生,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照顾。

要知道,节孝乃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美德之一,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它都应当得到我们应有的敬重。正是因为有着像高氏这样恪守节孝之道的人存在,才使得这个世界充满了温暖与人情味。

此外,传记中所表彰的对象可不仅仅只有节孝楷模哦!其中还包括那些乐善好施、热心助人以及无私奉献、免费教授学子知识的师长们呢!这充分说明,迟家庄河东村自古以来便有着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经过一番深入调查后发现,原来早在清朝时期,这个村庄就已经凭借精湛的武术功夫声名远扬啦!村里的勇士们嫉恶如仇,敢于挺身而出铲除恶霸、肃清邪恶势力,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英勇事迹。与此同时,这里对于教育事业也是极为重视,积极兴办学校,培养人才,并取得了累累硕果。根据族谱记载,该村迟氏家族在清朝时曾涌现出众多贡生、监生、武生以及廪生等杰出人才。由此可见,优秀的传统文化一旦落地生根,必将绽放出绚丽多彩的花朵,结出丰硕无比的果实。

“节孝碑”作为一种具有浓厚封建统治色彩的文化符号,曾经饱受社会各界的诟病与批判。在那个时代,它被视为束缚女性自由、压抑人性发展的象征,遭到了广泛的质疑和抵制。然而,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当我们步入现代社会,伴随着优秀传统文化的逐渐回归以及人们对于历史遗产认识的不断深化,对待“节孝碑”的态度已经发生了显着的转变。如今,我们以一种更为理性和宽容的视角去审视这些古老的遗迹。

在某个村庄里,矗立着一通敕旌节孝碑。此碑始建于光绪十二年,历经一百三十余个春夏秋冬的洗礼,至今依然屹立不倒。这座古老的石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其蕴含的文物价值更是不可估量。每一道刻痕、每一个文字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让人不禁感叹先人的智慧与技艺。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节孝碑”诞生于封建社会,但其中所标榜的赡养老人这一社会公德,即便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尊老爱幼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赡养老人则是这种美德最直接的体现之一。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容易忽略身边长辈们的需求和感受。因此,回顾并传承“节孝碑”背后所倡导的孝道精神,可以提醒我们时刻铭记感恩之情,关爱那些曾经为家庭付出辛勤努力的老人们。

传说与人物

关于雅岭沟村,还有一个引人瞩目的故事,与迟家庄的迟青藜及其妻子高氏有关。迟青藜,字子然,出生于五莲县迟家庄河东村,自幼聪慧但家境贫寒。因家中贫困,他无法支付学费,但他的才华得到了族中好义人士的帮助,他们贷款为他缴纳学费,使他得以入学。迟青藜后来成为县试的第一名,然而却在17岁那年去世,留下了妻子高氏誓死守节的悲壮故事。

高氏在迟青藜去世后,继续坚守妇道,终身未嫁,表现出了极高的道德情操。她的这个故事被载入了《迟氏族谱·迟君青藜传》,并因礼部题奏建碑立传,使得她的事迹得以永载史册。

这些历史遗迹和传说不仅展示了雅岭沟村深厚的文化底蕴,也让人感受到古人坚守道德、忠诚于家庭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