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一场让人心痛的国破家亡。安史之乱的可怕程度令人瞠目结舌,仅死亡人数就高达三千六百万。这场浩劫自公元755年11月安禄山起兵,直到763年史朝义自杀,前后经历了七年零两个月。安禄山与史思明分别是这场动乱的两位主要角色。
时光回到公元725年,唐玄宗在太平宫位上,当时国家盛世,百姓安居乐业。十多年来,他重视贤臣,发展国家。736年,宰相张九龄因频频与唐玄宗意见不和被罢免,李林甫接任宰相,开始主宰朝政,这一变化为安禄山的崛起铺平了道路。741年,在李隆基的治理下,长安的地盘大于八十四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百万,标志着开元盛世的开始。随后,李隆基任命儿媳杨玉环为贵妃,沉迷于享乐与欢歌。
进入752年,李林甫去世后,杨国忠成为宰相,他贪功心切,发动了两次对南诏的战争,造成军队损失惨重,百姓苦不堪言。天灾更是雪上加霜,唐朝的安稳局面开始动摇。张守珪把安禄山视为义子,张守珪去世后,安禄山逐步晋升为平卢、范阳两镇节度使,致力于谋求更高的官职,甚至百般讨好杨贵妃,将她视为姨母。752年,安禄山已经身兼三大兵镇节度使,手下的唐军也达到了十五万之众。不过,宰相杨国忠对安禄山存有戒心,始终觉得他别有用心,劝唐玄宗早做了断。唐玄宗并未在意,派人去查探安禄山,结果被安禄山收买,反而回来说了一堆好话,令玄宗对他更加放心。
755年,安禄山与手下史思明假借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之名,率军十五万起义,安史之乱的序幕就此拉开。因唐朝已久治安稳,百姓难以应对突如其来的战争,沿途诸州纷纷投降,叛军浩浩荡荡直达洛阳。此时,唐玄宗才意识到安禄山真的造反,急忙与杨国忠商议对策。不过,由于没有做好任何准备,长安留守的兵力十分薄弱,朝廷的精锐部队大多在边疆,根本无法及时回援。洛阳随即沦陷,安禄山自立为帝,国号大燕。不久之后,长安也沦为敌手。
在这场巨变中,72岁的唐玄宗带着几千禁卫军仓皇出逃,途经马嵬驿时,因士兵饥疲而愤怒,认为杨国忠人为此祸端,纷纷将其杀死,唐玄宗被迫刺死了杨贵妃。面对这惨痛的一幕,他无能为力,眼睁睁看着心爱的女人被高力士绞杀。一个国家的衰败,怎么能单纯归结于一个女人呢?其实,根本在于君主的无能。杨贵妃沦为亡国之祸,也是历史的无情。
唐玄宗被迫退位,太子李亨北上到灵武称帝,史称唐肃宗。姚尊父亲唐玄宗为太上皇,唐玄宗虽然情愿归隐,但已无法改变现实。第二年,郭子仪与李光弼联手进军河北,成功击败史思明,收复了河北。安史政权渐渐出现内乱,安禄山的部下严庄英心怀怨恨,联合宦官李猪儿与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成功杀掉了安禄山,安庆绪自立为帝,终结了这个枭雄的时代。
同年,唐军相继收复长安与洛阳,然而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感到此局无望,选择归顺朝廷。得到唐肃宗欢心的他被封为归义郡王,任务是讨伐安庆绪。然而,史思明却迟迟不肯出征,唐肃宗派人去找机会解决他,却反被告发,史思明愤怒杀掉了派来的官员,再次悖离朝廷。不久,安庆绪为求援被包围,却背弃承诺,结果被史思明杀掉,史思明篡位称帝。
759年,史思明夺回了洛阳,已成废墟,他搜索并掠夺城中一切,准备进攻河阳三城。761年,史思明在洛阳大败唐军,直指长安。这个时候,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联合部下阴谋杀了他,并取而代之。同时,唐肃宗李亨病重,李豫接任,成为唐代宗。763年,史朝义投死自尽,安史之乱彻底落下帷幕。
安史之乱的平息让人惋惜,百姓却因此付出生命,国家人口骤减七成,藩镇权力逐渐壮大,成为独霸一方的权势。虽然唐德宗曾试图讨伐四镇,但历史的潮流一旦形成,岂是轻易能逆转的。李唐皇室渐渐失去中央集权的威力,直到其覆灭。后来的宋朝也深受影响,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导致这场内战的根本原因,并非传说中的杨贵妃,而在于唐玄宗的无能。只有贤能的领导者,国家才能长盛不衰,而我们更应以史为鉴,防止重蹈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