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屈尊归来 > 第204章 蜀道难行,两任皇帝逃亡选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04章 蜀道难行,两任皇帝逃亡选择

秦岭宛如一条巨龙横卧,西起昆仑,蜿蜒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的大别山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绵亘千里,傲然矗立在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之间,它被尊奉为华夏文明之龙脉,恰似大地的脊梁,撑起了岁月的沧桑与辉煌。

自秦汉以降,直至隋唐,秦岭以北的关中平原,无疑是天下之根基所在,长安更是那闪耀着帝国光辉的核心之都。为了将统治的触角有力地伸向巴蜀以及长江流域,打通蜀道成为了历史的必然抉择。在漫长的岁月里,南北人民怀着对交流与融合的渴望,历经无数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凭借着超凡的智慧和顽强的毅力,如同蚂蚁啃骨般,将秦岭蜀道一点点地开发出来,这一条条古道,便是他们用汗水与热血书写在大地上的史诗。

从关中平原跨越秦岭,深入汉中、巴蜀之地,分布着七条充满传奇色彩的古蜀道,其中声名远扬的便有四条,自西向东依次为陈仓道、褒斜道、骆谷道和子午道。

陈仓道,起于陕西宝鸡,终至汉中,因秦汉时期所设置的陈仓县而得名。在秦岭北侧,散关如同一座巍峨的巨人,牢牢地控扼着山川形势,故而此道又称散关道。遥想楚汉相争之时,刘邦采纳了韩信那惊世骇俗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策,大军从陈仓道汹涌而出,势如破竹,一举击溃三秦王,成功占据关中,与巴蜀之地连成一片,仿佛是在历史的棋盘上落下了一枚定鼎乾坤的棋子,为其日后问鼎天下奠定了坚不可摧的基石。这条陈仓道,作为联通西北与西南的交通大动脉,川陕之间的汉中至凤县段,至今仍沿袭着古陈仓道的路线。然而,陈仓道至宝鸡后,与西安之间尚有漫长的距离,就如同一条巨龙蜿蜒前行,尚未触及心脏,因此,它并非汉中至西安最为便捷的通道,恰似一位长途跋涉的旅人,虽走过了千山万水,却仍未抵达最终的目的地。

褒斜道,位于陈仓道之东,其北起眉县斜水谷口,南至褒水,故而得名。诸葛亮挥师出川北伐之际,多次选择这条道路,仿佛是历史的车轮在这条古道上留下了深深的辙印。褒斜道的距离相较于陈仓道更为近捷,然而,在秦岭的崇山峻岭之间,还有一条更为神秘且距离更短的骆谷道。

骆谷道,北起陕西周至县的西骆水谷,南至傥水,所以又被称作傥骆道,其全长 240 公里,在秦岭的所有古道中,犹如一把短小精悍的匕首,以最短的距离贯穿南北。公元 244 年,曹魏大将军曹爽气势汹汹地伐蜀,便是选择了这条骆谷道,大军如潮水般涌入,企图踏平蜀汉;257 年,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江淮地区发动叛乱,姜维敏锐地抓住战机,出兵伐魏,兵分两路,其中一路便是从骆谷道和褒斜道同时进发,犹如两条奔腾的蛟龙,直扑曹魏腹地;263 年,曹魏精心策划了灭蜀之战,钟会等人率领大军,同样从骆谷道和褒斜道翻越秦岭,两路大军如同两把利刃,南下直取蜀汉。然而,骆谷道虽距离较短,但行走其间,却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一路上,需先后穿越西骆水、黑水、湑水、酉水、傥水等多条河谷地带,仿佛是在穿越一道道鬼门关。同时,还要翻越各河谷之间的十八盘岭、秦岭主脊、兴隆岭、牛岭等数座高耸入云的秦岭山峰,这里山高林密,人迹罕至,野兽出没无常,每一步都仿佛是在与死神共舞,危险至极。

到了唐朝中晚期,骆谷道却迎来了它的极盛时期,而这背后的原因,竟是为了供皇帝逃命所用。“安史之乱”如一场狂风暴雨,瞬间将唐朝的国力摧残得断崖式衰落。每当京城发生兵变或北方游牧民族入侵,唐玄宗便如惊弓之鸟,带着后宫佳丽和群臣仓皇南逃巴蜀,而他们所选择的路线,正是这条距离最短的骆谷道,而后转金牛道进入成都,以求一时之安。当时杨贵妃并未死于马尾坡,而是被胡姬带领着三千精骑如神兵天降般救走,她们沿着褒斜道、金牛道一路狂奔,最终奔至川西义子江浩然的军营中,而后大唐的美人中少了一个杨贵妃,多出一个湘夫人,她成为江大帅的大夫人,从此,杨贵妃消失在历史的茫茫迷雾之中,只留下一段段令人唏嘘不已的传说,为这条古道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又浪漫的色彩。如今的周城公路(陕西周至县至城固县),大致沿袭了骆谷道的路线,仿佛是历史的幽灵在现代社会的投影。不仅如此,从西安至汉中的飞机航线,也大致沿着骆谷道飞行,仿佛是天空中的飞鸟,沿着古人的足迹翱翔,穿越时空,连接起过去与现在。

《三国演义》中曾记载,当年魏延献上一条奇计,便是要走子午道,直取长安。子午道,从长安南门启程,一路向南延伸,古人以南北为“子午”,又因这条道路穿过子午谷,故而得名“子午道”。子午道全长 420 公里,虽然比 240 公里的骆谷道要长,但其优势在于能够直通长安,就如同一支利箭,直插曹魏的心脏。比起其他几条秦岭古道,“无需换乘”,这便是魏延心中那直捣黄龙、一击致命的妙计。然而,世间万物皆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直出子午道,所要面对的便是曹魏在关中的大本营——长安。长安城墙高大坚固,粮草充足,如同一只沉睡的巨兽,防御力极强,想要攻克,胜算微乎其微,这便是诸葛亮拒绝此计的缘由。兵少则难以取胜,兵多一旦战败,后果将不堪设想,犹如一场豪赌,赌注便是整个蜀汉的命运。

唐玄宗时期,“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为了让杨贵妃品尝到新鲜的荔枝,从岭南运送荔枝至长安,为保持荔枝的鲜嫩,“红尘一骑”飞驰在子午道上,直达长安。于是,子午道便有了一个美丽而又残酷的别名——荔枝道。如今,西安至四川万源的西万公路,便是沿着这条“荔枝道”的路线修建而成,仿佛是历史的车轮在现代的道路上继续滚动,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痕迹。

陈仓道最为遥远,褒斜道居中,骆谷道最短,子午道直通长安。当我们漫步于每一条古道之上,仿佛能够看到先人的身影在岁月的长河中穿梭,听到历史的回响在山谷间回荡,感受到那浓厚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此行必定收获满满,不虚此行,宛如探寻到了一座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宝藏。

唐朝驿站,盛世背后的信息脉络:在唐代那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众多的驿站如繁星般点缀其中,不少驿站因形形色色的历史事件而声名远扬,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这看似奇特的现象背后,实则隐藏着唐代驿站制度的奥秘,一旦揭开这层面纱,便会发现其中的规律与必然。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空前盛大,其疆域广袤无垠,万里河山皆在其统治之下。为了有效地统治这片辽阔的疆土,确保政令如疾风迅雷般畅通无阻,唐朝廷对驿站的设置和管理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仿佛是为庞大帝国的身躯构建起了一套精密的神经系统。

驿站的设置依循一定的规则,唐承前代之制,“凡三十里置一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亦会根据地理环境的差异而有所调整。在都城附近,驿站分布更为密集,大约十至二十里便设有一驿,宛如都城周围的卫士,紧密守护;而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驿与驿之间的距离则可能相隔上百里之遥,仿佛是散落在边疆的孤独灯塔。据《唐六典》卷五记载,天下的驿共有 1639 所,其中陆驿 1297 所,水驿 260 所,余外则是水陆相兼的驿。不过,这仅仅是开元时期的数字,随着时间的推移,王朝的兴衰起伏,驿站的数量也随之有所增减,或增设,或改设,如同历史的潮汐,不断冲刷着这片土地上的交通脉络。

驿站依其繁忙程度和重要性,分为不同的等级。陆驿分为七等,最高等的驿站配备多达 75 匹驿马,宛如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随时准备奔腾而出;最低等的驿站也有 7 匹马,如同坚守岗位的哨兵,虽力量微薄,却也不可或缺。水驿则分三等,最高等拥有船四艘,仿佛是水上的舰队,威风凛凛;最低等有船两艘,在江河湖海中漂泊前行。而水陆相兼的驿站,大都位于关津渡口,这类驿站除了要准备马匹之外,还须兼备船只,如同两栖作战的勇士,能够应对不同的交通需求。

驿站的经费来源,主要由朝廷从户税内抽出一部分进行拨给,犹如为驿站的运转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血液。此外,还有驿田,专门用以栽种苜蓿,作为驿马的饲料,这一片片绿色的苜蓿田,便是驿马的后勤保障基地。《通典·食货二》记载:“诸驿封田皆随近给,每马一匹给地四十亩。若驿侧有牧田之处,匹各减五亩。其传送马,每匹给田二十亩。”这些土地,便是驿站得以维持运转的物质基础,为帝国的信息传递提供了坚实的后盾。

唐代的驿站与历代相比,其最大的特点便是规模宏大,宛如一座座小型的城堡。驿站内设有驿楼、驿厩、驿厅、驿库等建筑,功能齐全。驿厅一般有好几个,如同宫殿中的殿堂,分别用于不同的用途;驿库也有许多,里面储存着鱼肉酒食,仿佛是一座丰富的宝库,为过往的使者和官员提供充足的物资供应。驿舍内通常有池沼,有林木,宛如一处处宁静的园林,让奔波劳累的旅人能够在此稍作休憩,享受片刻的宁静与舒适。这种舒适而又丰盛的供备,是唐王朝政治统一、国力强盛的鲜明体现,仿佛是帝国辉煌的外在象征,向世人展示着其强大的实力和威严。然而,自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陷入了长期的动荡与衰落之中,由于国家政治不稳定,财政经费不足,驿站的建设和维护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大有不如前期的趋势,仿佛是一位曾经辉煌的巨人,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变得步履蹒跚。但即便如此,与宋以后驿舍的狭小简陋相比,唐代的驿站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实不可同日而语,犹如一颗曾经闪耀的星辰,即使光芒渐弱,也依然能够在历史的夜空中留下独特的痕迹。

在唐代,掌管驿的最高权力机构,是尚书省兵部的驾部郎中,他们如同驿站系统的指挥官,掌控着全局。地方州府则由六曹中的士曹进行管理,在县一级则由县令兼督,而具体负责驿站日常运营的则是驿长。每驿皆置驿长一人,唐初,驿长通常由富户担任,这是因为驿马若有伤亡,需要进行赔偿,而只有富户才有足够的财力承担这一责任,仿佛是为驿站挑选了一位财力雄厚的管家。《唐律疏议》卷十五规定:“驿马、驴,一给以后死,即驿长陪填。”这些富户,往往会连家口一起住在驿中,全身心地投入到驿站的管理之中。大致在唐代宗以后,驿的负责人改为官府委派的驿吏,这一转变如同驿站管理体制的一次换岗,使得驿站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除驿长或驿吏外,驿中还有负责具体事务的驿丁,一般是每三匹马配一个驿丁,一艘船配三个驿丁,他们如同驿站的手脚,承担着繁重而琐碎的工作。驿丁一般都由平民轮番担任,虽然有报酬,但是非常微薄,他们在驿站中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力量,为帝国的信息传递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除了各级常规管理人员,唐中央还派御史分巡各地,考察驿政,他们如同皇帝的眼睛,时刻关注着驿站的运行情况,确保驿站能够高效、公正地运转。唐后期还设有馆驿使,专主馆驿之事,进一步加强了对驿站的管理和监督,使得驿站制度更加完善和严密。

由于驿站设置的好坏是考察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有些州郡官为求官政声誉,讨好上司长官,不惜花费重金,把驿站装饰得美轮美奂,供以山珍海味,仿佛是在打造一座奢华的宫殿,以显示自己的治理能力和对上级的忠诚。比如玄宗时,吉温被命入京任御史中丞,安禄山传令沿途驿站殷勤接送,并以白绸为帐,其奢华程度令人咋舌;宣宗时,华州刺史华温琪甚至倒贴腰包,把驿站弄得富丽堂皇,用具应有尽有,往来官员在此享受着无微不至的服务,自然个个交口称赞,这也是唐代驿站规模大的一个原因。而在一些僻远地区,地方长官为了使交通更加便利,发动民夫修筑道路,甚至设置新的驿站,这却属于善政之举,为当地的发展和国家的交通网络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宛如在荒芜的土地上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为帝国的繁荣增添了一抹亮色。

唐初,只有使者才能乘驿(即骑驿马),而且要得到敕命的允许,乘驿需给传符,凭传符方能使用驿站的马匹,传符一般为铜制,这一制度如同一道严格的门禁,确保驿站的使用规范有序。后来规定稍有放松,除使者外,许多高级官员也能乘驿赴任,随着乘驿人员的增加,铜制传符逐渐难以满足需求,于是改为纸券,京城由门下省发放,在外是留守和诸军、州发放。驿券分往还券和单程券,除门下省以外,留守和诸军、州只能发单程券。用往还券的人,到了目的地要将驿券上交,等事情办完后再领回来,回京后交给门下省。如果不按期交回,要依律论罪,这一制度犹如一条无形的绳索,约束着乘驿人员的行为,确保驿站资源的合理使用。唐后期,又出现了一种叫“转牒”的驿券,其实就是各地节度使批的条子,本属非法,但唐朝廷也无法禁止。一些人拿着这种条子,去驿站白吃白喝,肆意挥霍,很多驿站都不堪其扰,成了一大毒瘤,侵蚀着驿站制度的健康肌体。

驿券上会写明要经过哪些驿,要走多少天,乘驿时必须遵照此规定行动,如不依此规定而行,或者有所耽误,都要受到处罚,这一规定如同驿站运行的法则,确保了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一般的公事,耽误一天,笞三十;但要是驿使耽搁,处罚则要重得多,延误一天就要杖八十,两天则罪加一等,处罚之严厉,犹如高悬在驿使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提醒着他们肩负的责任重大。至于一日走多少路,则因时因事以及陆路水路而不同,《唐六典》卷三规定:“凡陆行之程:马日七十里,步及驴五十里,车三十里。水行之程:舟之重者,溯河日三十里,江四十里,余水四十五里;空舟溯河四十里,江五十里,余水六十里;沿流之舟则轻重同制,河日一百五十里,江一百里,余水七十里。”这只是一般的规定,要是敕书赦书这类紧急公务,按规定则要日行五百里,仿佛是在与时间赛跑,以最快的速度将政令传达至四方。

此外,唐代法律对乘驿的规定还有许多,如不许出使途中绕道回家或探亲访友,不许私自多带行李货物,不许乘驿者无故淹留于驿舍。若因事淹留,三日以上,会被另行安置。若还携带有家眷,家眷就只能自己去找旅店住了,这些规定如同一张严密的大网,将乘驿者的行为规范在一定的范围内,确保驿站的正常运转和信息传递的高效性。

官员所乘驿马,根据其官阶高低,各有不同,《新唐书·百官一》记载:“凡给马者,一品八匹,二品六匹,三品五匹,四品、五品四匹,六品三匹,七品以下二匹。”但这不过是条文上的规定而已。实际上,有不少官员乘驿时往往超过规定的驿马数字,一些高官权要及其家属倚仗权势,甚至不出示驿券,需索更是无度,往往弄得驿官焦头烂额,有时驿马用光了还得向民间搜取私马以供应他们的需求,这一现象如同驿站制度中的一道伤疤,揭示了唐代后期政治的腐败和社会的矛盾,也反映了权力对制度的侵蚀和破坏。

驿的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为传递各种公文的使者提供食宿以及交通工具,以保证政令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传达,它仿佛是帝国的神经末梢,将中央的指令迅速传递到每一个角落。因为有此物质上的便利,随着国家的强盛,驿的使用范围便有所放宽,一些高官也能乘驿,如节度使、观察使、刺史之类。他们赴任或回朝时,不仅本人可在驿中食宿,而且可带家属,这本是对高级官员的一种恩宠,但此例一开,便如决堤之水,一发不可收拾。县令这类的官员虽不可以乘驿,却也能在驿站住宿,甚至连贬官、流人也能在这小小的驿站找到容身之所,这就是为何杖杀、赐死等事件往往发生在驿中的原因,驿站仿佛成了命运的交汇点,见证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与生死荣辱。

驿站既是交通站点,又提供饮食住宿,自然而然地成了设宴之处,尤其是长安附近的长乐驿,更是成为皇帝赐宴迎接官员或者欢送官员的不二之选,仿佛是皇权荣耀的延伸之地。柳宗元曾为人写过《谢赐设表》,其中说:“臣某言,中使某乙至,奉宣圣旨,赐臣长乐驿者。恩荣特殊,宴饮斯及。”这里的每一场宴会,都承载着皇帝的恩宠与期望,也成为官员们仕途生涯中的高光时刻。除皇帝赐宴外,各官员也热衷于利用各种名目在驿舍摆宴席,或庆功、或饯行、或拉拢关系,一时间,驿站内觥筹交错,热闹非凡,仿佛是一个小小的名利场,见证了官场中的人情冷暖与尔虞我诈。

而在那波谲云诡的政治场上,驿站也从未缺席,从不缺乏鸿门宴这样惊心动魄的故事。中和四年(公元 884 年),黄巢撤围向东,逼近汴州,朱温自知难以抵挡,便如热锅上的蚂蚁,卑辞厚礼,乞援于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李克用心怀扩张地盘的野心,欣然率部队赴援。战后,朱温宴请李克用于上源驿,那看似平静的宴会之下,却暗流涌动。朱温将李克用灌醉以后,于当晚派兵包围上源驿,四面纵火,乱箭齐发,妄图一举消灭这个潜在的竞争对手,其心之狠,犹如蛇蝎。李克用拼死逃出,捡回一条性命,此次上源驿之变,让朱、李二人从此结下了不共戴天之仇,连年互相攻伐,战争的硝烟弥漫在中原大地,百姓苦不堪言,直至后唐建立,这段仇恨才画上句号,但那惨烈的一幕,却永远刻在了历史的记忆深处,成为唐代末年政治混乱、人心险恶的一个缩影,而驿站,也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扮演了一个见证者和受害者的角色。

唐代的驿,一言以蔽之,它是连接中央与地方的信息枢纽,是帝国的血脉经络,也是给公事出行者提供交通工具及食宿的机构,宛如一座庞大帝国机器上的精密齿轮,虽小却至关重要,默默推动着整个国家的运转。在盛世,它展现着帝国的辉煌与威严;在乱世,它又见证了权力的纷争与人性的丑恶。它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穿梭于岁月的长河,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在历史的记忆中熠熠生辉,成为我们探寻唐代辉煌与沧桑的一把关键钥匙,让后人得以透过它,窥见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与兴衰荣辱,感受历史的波澜壮阔与深沉厚重。

安史之乱的烽火仿若一头凶猛的巨兽,无情地吞噬着大唐的安宁,唐玄宗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其路线宛如一幅曲折的画卷,在岁月中徐徐展开。

唐玄宗入川的路线到底走的是哪条道,历古以来备受争议,喋喋不休。玄宗当年走的是傥骆道,恰似一条隐匿在崇山峻岭间的丝带,充满了神秘与艰险。据《旧唐书》所载,其逃亡轨迹为“长安,咸阳,金城县,马嵬驿,扶风县,扶风郡,陈仓,散关,河池郡,益昌县,普安郡,巴西郡,蜀郡”,这条路线仿若与诸葛亮北伐的路径重合,只是前者是慌乱的奔逃,后者是英勇的征伐,一逃一伐,对比鲜明,令人唏嘘不已。傥骆道,这条唐代四条古蜀道中最短却又最为险峻的通道,犹如一把锐利的双刃剑,虽充满危险,却因唐玄宗的逃命之急,成为了他无奈的选择。其南口宛如一张巨口,位于汉中洋县傥水河口,北口仿若一条蟒蛇的信子,探向周至县西骆峪,全长约 240 公里,在褒斜道、子午道、连云栈道等古道中,它是最快捷的一条,却也似一条荆棘之路,让唐玄宗一行尝尽了艰辛,每一步都仿若踩在刀尖之上。

巴西郡(今四川绵阳市东北),是唐玄宗通往成都的最后一段路程,如同黎明前的黑暗,而蜀郡(今成都)则是他逃亡的终点,仿若疲惫旅人终于抵达的避风港湾。但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幸蜀所经古道,却如一团迷雾,在历史的记载中引发诸多争议。

且看,唐玄宗幸蜀实则分三段路,最初仿若一只惊弓之鸟,从长安出发西行至凤翔(今属宝鸡),而后像一只寻觅巢穴的飞鸟,沿着陈仓道抵达汉中,最后又如一只归巢的倦鸟,从汉中出发,拐入金牛道奔赴蜀郡,也就是成都。许多人仿若迷失在迷宫中的行者,将关中前往汉中以及汉中前往蜀地的古道混淆,以至于对玄宗入蜀路线争论不休。褒斜道、傥骆道、陈仓道,这些由关中入汉中的道路,恰似几条交错的绳索,让后人在探寻真相时,被绕得晕头转向,不知玄宗究竟选择了哪一条。

事实上,唐玄宗从扶风郡,也就是如今的陕西宝鸡出发,经大散关扼守的陈仓古道进入汉中,这是确凿无疑的,如同板上钉钉。大散关,古称散关,仿若一位威严的巨人,屹立于今陕西宝鸡西南 17 公里大散岭上,紧紧扼守着关中地区通往汉中地区的通道,它是陈仓古道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与武关、潼关、萧关并称为关中四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唐玄宗的逃亡之路上,成为了一道无法忽视的关卡。

至于由汉中入蜀,唐玄宗走的是金牛道,也是千真万确,仿若被岁月铭刻的印记。唐玄宗一行从河池郡(汉中)出发后,所经过的益昌县,仿若一个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变迁的行者,历经东晋太元十五年(公元 390 年)在今广元市利州区赤化镇境的初设,刘宋初的迁移至广元市元坝区昭化镇城,后魏的更名京兆,北周的复故,五代唐的改为益光,宋初的复曰益昌,又改为昭化,最终定格在今天的广元市,当时属山南西道利州(益昌郡)管辖。接下来的普安郡,仿若一位历史的见证者,西魏时设立,治所在普安县(今四川剑阁县),隋开皇初年郡废,大业初年复置,唐武德元年(618 年)改为始州,后改剑州,天宝五载(746 年),复改剑州为普安郡,治所在普安县(今四川剑阁县),取剑阁为名,其变迁的历程犹如一首跌宕起伏的史诗。而根据百度百科剑阁道词条,剑阁道,属金牛道(石牛道)南段,其行程仿若一场艰难的穿越,从昭化(葭萌关)越牛头山,入剑门至剑阁县,唐玄宗一行沿着此道入蜀,在历史的道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那巴西郡,仿若一位古老的守护者,隋开皇五年(585 年)改潼州置,治所在巴西县(今四川省绵阳市东),辖境仿若一片广阔的领地,包括今四川省绵阳、江油、安县等地。大业初年,改为金山郡,唐武德元年(公元618 年)复为绵州,天宝元年(742 年)改为巴西郡,意味着唐玄宗已经踏入了以成都为中心的成都平原,仿若即将踏入家门的旅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至于唐玄宗为何不选择直接从长安南下经子午古道到汉中,其中缘由仿若一团乱麻,错综复杂。作者认为,子午道—荔枝道本身并非一条理想的入蜀路线,它仿若一条崎岖难行的羊肠小道,充满了未知的风险。有一个直接且有力的证据,仿若一道强光,照亮了历史的真相:蜀郡进贡的使者在路上与逃难的唐玄宗一行不期而遇,这就如同命运的安排,证明当时从蜀地到长安的最佳路线就是金牛道—陈仓道,而非子午道—荔枝道。《旧唐书·玄宗本纪》云:“己亥,次扶风郡。军士各怀去就,咸出丑言,陈玄礼不能制。会益州贡春彩十万匹,上悉命置于庭,召诸将谕之(此处省略)自此悖乱之言稍息。”文中的“会”字,用得恰到好处,仿若一只神奇的手,精准地指出这是一场意外的相逢,说明当时蜀地使者前往长安进贡,走的正是金牛道—陈仓道,谁能料到竟会在此与皇帝一行相遇,彼时大多数人还被蒙在鼓里,不知唐玄宗已弃长安而逃,这场相遇,也成为了历史的一个奇妙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