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位使者领命,匆匆朝着中都城赶去。
此时,丞相陆秀夫率领的五万兵马,已然顺利抵达明州。
第二日,陆秀夫已抵达明州,与丞相文天祥会师,得知明州大捷的喜讯,心中大喜过望。
此次东瀛倭国在明州吃了大亏,料想至少三年内,他们不敢轻易再来侵犯大宋。
于是,陆秀夫与文天祥在明州稍作停留,安排了偏将陈重驻守此地,而后便率领众人,浩浩荡荡地返回中都城复命。
与此同时,那一行肩负使命的大宋使者,手持大宋皇帝杨浩的圣旨,一路马不停蹄,已然来到了高丽。
使者团快马加鞭,径直来到高丽都城开京,进入王宫。
高丽神宗王晫正端坐在宫中,忽有下人匆匆来报:
“报!陛下,大宋使者前来求见。”
“大宋使者?”
王晫心中一惊,暗自思忖:
“这突然前来,所为何事?”
下人赶忙回禀:
“陛下,使者奉大宋皇帝杨浩之命,还带了大宋皇帝的圣书,特来呈交陛下。”
高丽王听闻大宋使者前来,且手持大宋皇帝的圣书,心中顿时惶恐不安。
想那高丽此前在蒙古纵横之时,曾臣服于蒙古蒙哥、忽必烈、阿里不哥等几位大汗,以大蒙古附属国自居。
每年都要向大蒙古帝国进贡,以求得到庇护。
自从得知蒙古的阿里布哥在前些年被大宋皇帝杨浩击败后,他便有心转投大宋,可又担心蒙古帝国东山再起,故而一直犹豫不决。
高丽不过是个弹丸小国,地域受限,发展艰难,在大宋的强大兵威之下,他也只能寻求依附大国以求自保。
如今听闻大宋使者携皇帝圣书前来,高丽王心中暗忖:
“看来大宋是准备对我高丽动手了。毕竟连蒙古都难以抵挡大宋,我高丽又怎会是其对手?
实在不行,便将高丽的印绶交出,听从大宋皇帝的安排吧。”
这般想着,高丽王王晫也不敢怠慢,赶忙命下人宣大宋使者觐见。
大宋使者见到高丽王王晫,赶忙躬身行礼,说道:
“拜见中王陛下,我奉大宋皇上之命前来,呈上圣书。”
王晫忙命下人将圣书接过呈上。拿到圣书后,高丽王小心翼翼地打开,仔细阅读起来。
只见圣书上写道,大宋欲派战船借道高丽沿海口岸,以防东瀛倭国再次来犯。看完之后,高丽王陷入了沉思。
虽说这结果比自己之前预想的要好一些,并非是直接向自己下战书,要求自己臣服于大宋。
但大宋战船开进高丽海湾港口,这也是一件颇具风险的事。万一他们以此为借口,趁机侵犯高丽,那高丽可就危在旦夕了。
而且,若东瀛倭国再次与大宋发生战争,战船从高丽海湾港口经过,极有可能与东瀛倭国的战船发生冲突,这不就等于将战火引到了自己家门口吗?
况且,这还可能加深高丽与东瀛倭国之间的矛盾。
但倘若不答应,无疑是得罪了大宋皇帝杨浩,以大宋如今的实力,他担心大宋皇帝会借此机会,直接对高丽发动战争。
想那曾经强大的蒙古帝国,都被大宋击败,高丽又怎会是大宋的对手?一旦拒绝大宋,日后恐怕再无缓和的余地。
一时间,高丽王王晫头疼不已。
为了拖延时间,他只好先对大宋使者说道:
“大宋使者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了。关于大宋皇上所说之事,本王心中有数。
只是此事事关重大,需与丞相商议之后,再做决断,明日便给你答复。”
言罢,王晫忙吩咐下人:
“来人,安排大宋使者前往馆驿休息。”
大宋使者见高丽王如此答复,心想此事确实重大,既然他答应明日回复,便暂且如此吧。
于是,便随下人来到宫中安排的馆驿休息。
高丽王王晫随即赶忙召集宫中大臣,共同商议此事。
不多时,丞相及诸位大臣如约而至,来到大殿。
高丽王望着台下的文武大臣,说道:
“诸位爱卿,如今大宋皇帝派使者送来圣书,欲将大宋战船借道我高丽,不知诸位有何良策?”
台下大臣们听闻,顿时面露诧异之色,不由得纷纷议论起来。
“陛下,大宋皇帝此举,意图再明显不过,打着借道高丽攻打东瀛的幌子,实则是企图吞并我高丽啊!”
“是啊是啊,如今东瀛与大宋在明州一战,东瀛溃败,战船已然退兵,按理来说,也无需从我高丽借兵借道。”
“如今大宋势力如日中天,连大蒙古帝国都被其击败,显然是对我高丽不怀好意啊。可我们又能如何呢?”
“我高丽国土面积狭小,国力有限,如今还无法与大宋抗衡啊。”
“依臣之见,不如趁机同意他们的提议,向大宋俯首称臣,让大宋来保我高丽江山永固,倒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高丽王听着大臣们在朝堂上议论纷纷,从最初的担忧、愤怒,到最后的委屈求全。
经过近三个时辰的激烈讨论,大家综合各方意见后,大多倾向于同意。
原因在于,大臣们认为高丽如今地理位置受限,想要发展,必须依附大国才能长存。
此前曾依附于蒙古国,可如今蒙古已被大宋打败,当下整个东亚,大宋已然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不如趁机投靠大宋,成为大宋的附属国,这样也能避免日后东瀛倭国的侵略,不失为一个良策。
主意打定后,高丽王王晫揉了揉有些发疼的脑袋,说道:
“诸位爱卿,既然大家都认为此举可行,那本王明日便回复大宋使者。”
“是,陛下!”
大臣们纷纷跪拜。
第二天,高丽王王晫将昨日商议的决定告知了大宋使者,同意大宋战船借道高丽。
并且表示高丽愿意归属于大宋,成为大宋的附属国,每年向大宋进贡,只求大宋能够护佑高丽。
大宋使者图得到这个消息,心中皆大喜过望。没想到此次出使竟能如此顺利,回去后皇上定会重重有赏。
于是赶忙谢道:
“多谢陛下,那我等这便准备返程,回中都城向皇上复命。”
经过一番日夜兼程的奔波,丞相陆秀夫与文天祥率领兵马回到了中都城。
与此同时,皇上派往高丽的使者也恰好抵达中都皇宫。
大宋皇帝杨浩得知丞相文天祥在明州大获全胜,击退东瀛倭国,心中甚是欢喜,赶忙派出宫中卫队出城迎接。
文天祥与陆秀夫见到皇上亲自派人迎接,心中感激涕零,见到皇上杨浩后,赶忙跪地跪拜:
“在下参见皇上!”
杨浩微笑着说道:
“爱卿们快快平身。”
说罢,关切地看向文天祥,
“文丞相,此次听闻明州大捷的消息,朕实在是高兴万分。”
说着,杨浩走上前,给了文天祥一个深深的拥抱。
“爱卿辛苦啦,此次抗战有功,朕定会重重有赏。”
稍作停顿,杨浩又说道:
“同时,还有一件好事要告知你。”
文天祥听皇上如此说,心中既感激又疑惑,如今皇上如此看重自己,着实让他有些受宠若惊。
心中不禁感慨,若大宋早些年能有皇上这般英明的君主,百姓又何至于遭受诸多战乱之苦。
但他不知皇上所说的好事究竟是何事,正准备问皇上,好解开心中疑惑。
正在此时,忽有下人来报:
“皇上,派往高丽的使者已回中都城,前来拜见。”
杨浩一听,笑道:
“啊,这么巧?竟然与文丞相他们一同回到中都。快,宣进来。”
使者进来后,赶忙跪地参拜:
“皇上,微臣拜见皇上。”
“平身吧,爱卿。不知此次前往高丽,事情进展如何?”
杨浩问道。
领头使者赶忙回道:
“恭喜皇上,贺喜皇上。微臣已将皇上的圣旨呈交高丽神宗王晫,他同意我大宋调派战船借道高丽港口。
并且有意归属于我大宋,成为我大宋的附属国,每年向我大宋进贡,只求皇上护佑。”
杨浩、陆秀夫和文天祥听到这个消息,皆是一脸惊愕,面面相觑,陆秀夫赶忙跪地拜贺:
“恭喜皇上,此乃我大宋之福啊!”
文天祥脸上也露出了喜悦的神情。
杨浩更是开心万分,没想到派使者前去借战船借道,竟不费一兵一卒意外收服了高丽国,这可真是个天大的好消息。
他心想,这高丽王倒也识趣,倘若他真心归附,自己便可派出一些护卫部队前往高丽。
一方面保障高丽的安全,另一方面也能有效抵御东瀛倭国日后的侵犯,当真是一举两得。
杨浩忍不住大笑:
“哈哈哈哈,真是天佑我大宋啊!今日可谓是喜事成双。”
文天祥笑着说道:
“恭喜皇上,皇上圣明,才有此等好事。不过,皇上刚才说有一事要告知微臣,不知是何事?”
杨浩见文天祥发问,也不再卖关子,笑着对文天祥说道:
“爱卿,今日朕心情大好,在这大喜的日子里,朕想问问,你家二公子文佛生近日可好?”
文天祥一听,心中疑惑,不知皇上为何突然关心起自己家中孩子的情况,赶忙恭敬地回道:
“谢皇上关心,微臣刚从明州回来,还未及回家。不过犬子近日一直在忙于学业,他一心想考取个状元。”
杨浩听后,心中暗赞:“果真是虎父无犬子,文丞相身为一代诗人,他的儿子倒也是个学霸级的人物,确是可造之才。”
于是微微点头,说道:
“文丞相,下次进宫,不妨带上你家公子文佛生一同前来,朕有事要与他相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