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就当所有人都在狂热的追捧黄石这本还未出版的长篇史诗时。

美利坚一家非常具知名度和权威度的科幻杂志社,轨迹杂志社发表了一篇长文社评。

安德的游戏这部充满才气与智慧的耀眼杰作,充满才气与智慧的耀眼杰作,是自1965年沙丘之后,最伟大的科幻小说。

虽然这部书的主角是一名仅有六岁的孩童,可这部书以宏大的叙事方式和世界观,给读者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科幻体验,

正因为这本书开创性的使用了插画,可以让读者们直观的感受到科技的魅力。

也让我们透过这部小说,预见到了未来的世界到底有多么的精彩,甚至可以通过这部伟大的小说,将未来科技的脉络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是的,安德的游戏并不是一篇针对儿童和青少年的软科幻,它是披着儿童科幻外衣的成年人硬科幻的狂欢。

更加重要的是,这部书里无处不在的未来科技并不能掩盖即便是在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脉脉温情、面对困境时的不甘与抗争。

我们的主角,安德维京这个人物塑造的极为成功,像极了少年拿破仑的果敢与天赋,时而令人望而生畏,时而可亲可敬。

与此同时,其他人物也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立体丰满,即便入侵的外星虫族也令人印象深刻。

可能很多人没有关注到,即便是影响力巨大的沙丘,也没有像安德的游戏这般恐怖的销量和民众普及程度。

安德的游戏吸引了大量的潜在科幻迷们,加入了人类对于科幻世界的超凡想象当中,也正是徐,将小众的科幻迷,变成了大众的狂欢。

编辑本人在此预言,安德的游戏将会是继沙丘之后,第二部同时获得雨果奖和星云奖的科幻巨着,也将会通过这两部奖来宣告,徐的这部书,正式踏入科幻巨作的殿堂。

难以想象,一位原本极为擅长励志小说的作家,写起科幻小说也如此令人叹服。

同时,安德的游戏在结尾留下了巨大的悬念,让人无比的渴望早日看到第二部。

安德的游戏这部未来的系列科幻丛书,不但将是儿童与青少年们对于科幻的领路书,还为未来的科幻作家们,铺垫了全新的基石和更高的巨人肩膀。。。。。。

......

按理来说,科幻小说在这个年代,本就是偏小众的群体,但不知为何,纽约时报在轨迹杂志社的这篇长文发布后的第二天,就全篇转载,并同时也发表了社评。

1979年的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小说奖并没有颁发给还未入籍的徐,但并不能影响徐成为如今70年代末期乃至未来80年代全球最具知名度、影响力的文学大师。

就如同美利坚是全世界的自由灯塔一般,徐已然成为了全球文学的灯塔。

他并不需要任何一座奖项去承认他或者认可他。

不过短短的一年时间,他在文学领域做出的贡献,让他在未来获得的每一项奖,都将成为这座奖项的荣耀。

就如同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虽然只获得了一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可其实所有人都知道,他所付出的贡献足以获得三次,而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家并不是爱因斯坦听到荣耀,恰恰相反,这是诺贝尔奖的荣耀。

我们已经可以开始期待,即将到来的1980年,或将是徐谨言横扫全球文学奖项的丰收之年。

......

《肖申克的救赎》、《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这三部感人至深的文学巨着,每一本都有问鼎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小说奖和诺贝尔文学奖的资格。

如果说徐只是因为没有入籍才痛失了获得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小说奖的机会,那么不禁让人好奇,在刚刚过去的十月份诺贝尔文学奖,为何却并没有徐的提名。

到底是什么让这帮骄傲自大、目中无人的瑞典人可以无视如今全美、乃至全球最顶级、最着名的文学大师?

洛圣都时报。

.......

随着轨迹和纽约时报的长篇报道之后,洛圣都时报也紧跟时事,对如今三座最具知名度的文学奖项发出了灵魂拷问。

过去的一周时间,全美各大媒体还在连篇累牍猜测黄石的剧情,突然被美利坚东部最大和西部最大的两家媒体开始带节奏后,也随即调转枪口,对诺贝尔文学奖展开了措辞激烈的批评。

仿佛诺贝尔文学奖犯了天条一般。

一开始普利策奖的公众发言人还特意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

在发布会上,发言人特意强调了他们多次通过西蒙与舒斯特出版与徐本人联系,只要徐愿意更改他的国籍,那么1979年的普利策文学奖便是徐谨言的囊中之物,可惜徐通过那次做客白宫时,对公众发表了他自己的立场,才使得普利策奖不得不颁发给别人。

按照美国报业巨头约瑟夫·普利策的遗愿,普利策奖只能颁发给美利坚公民,并不是普利策无视了徐,而是这项硬性规则使得普利策奖无法颁发这座奖项给这位来自华夏的留学生。

很明显, 普利策奖如今的地位还远没有后世那么坚挺,即便普利策奖已经开始朝着如同国家图书奖那样,逐步成为国家级着名奖项,但这次的发言,似乎也只是为了不对自身产生不利的影响。

没过两天,获得了1979年普利策文学奖的被成为郊外的契诃夫的约翰契弗,也公开表示,原本他本人是根本没想到今年是自己获奖,若不是徐谨言,他也不可能拿到这个殊荣。

同样身处于风暴眼中国家图书奖,本就是官方和民众认可的国家级奖项,并不担心这次的新闻风暴会波及自己,非常的淡定,只是发布了一则公告,再次强调了因为国家图书奖本身就是美利坚官方文学奖项,所以颁发给美利坚公民是理所当然,并不因某人而改变。

嗯,就差指名道姓了。

就当所有人等待诺贝尔发布公告或者有发言人站出来解释时,诺贝尔却一言不发,好像这次的风暴压根就没自己的事情一样。

但也仅仅过去了一天,诺贝尔奖驻美利坚办事处的办公地点,突然就被大批的记者和愤怒的民众所包围。

与所有人都以为诺贝尔奖会站出来发言的期望相反,诺贝尔奖的所有工作人员,如同鸵鸟一般,把头深深地埋在了土里。

甚至办事处的工作人员,被集体放了假。

对于诺贝尔奖如此反常和不符常理的举动,引来了大批的记者希望联系到徐谨言,能够对他进行采访。

有些人是希望听听徐谨言本人对于诺贝尔奖的看法,有些则是看热闹不怕事儿大,希望通过徐谨言的嘴刻意挑起矛盾,让自家报社的销量暴增的同时,也好让自己获得升职、发财、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巅峰的良机。

可惜从后世穿越过来的徐谨言,怎么会不知道这些媒体从业者的底线比十八层地狱还低?

直接拒绝了所有媒体的采访。

很快,不知是从哪里泄露了信息,徐谨言位于伯克利山的家的地址和电话被暴露。

位于伯克利山家里的电话,一天24小时几乎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响。

这些记者颇有一种你不接电话,我就打到死的魄力。

更有甚者,大批本地和外地的记者,开始通过收买和躲避路口警察的阻拦,偷偷进入到伯克利山,围住了61号别墅,莱恩带领的保镖团队为了将这些记者堵在门外,也是忙的焦头烂额。

这让伯克利地区警局也不得不加派了更多的人手,来阻拦这些疯狂的记者。

看到这批为了销量没有底线的狗仔,徐谨言被迫带着小妹搬到了帕纳酒庄,这也是属实让他实实在在感受了一把,成为名人后,没有了隐私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