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夫人年迈体弱,面容憔悴,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坚毅不屈的精神。
徐健礼见状,连忙上前行礼:“老夫人,我是徐氏族长的孙子徐健礼,特来接您和李先生一家去徐庄。”
老夫人微微点头,声音微弱却充满感激:“有劳你了,我这把老骨头,还给你们添了不少麻烦。”
“老夫人言重了,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做的。”徐健礼说着,便和王氏一起小心翼翼地将老夫人扶上了驴车。
随后,他又帮着李文渊将行李一件件搬上牛车,等一切收拾妥当后,便挥鞭驱车,向着徐庄的方向行进。
路途虽不遥远,但因道路崎岖,加之老夫人体弱,行进速度并不快。
当驴车和牛车抵达徐家村时,族长早已在族学门口等候多时,见到李文渊一家平安到达,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李先生,你们终于来了,一路辛苦了。”族长热情地招呼道,声音中透露出难以掩饰的喜悦。
李文渊下车后,先与族长行了礼,随即转身把两个孩子抱下车。
七岁的李沐风,聪明伶俐,眼神中闪烁着好奇与兴奋。
两岁的李悦蓉,活泼可爱,但有点胆小,她紧紧抓着父亲的手,对这个新环境既感到陌生又充满期待。
王氏在车内轻声细语地安慰着病弱的母亲,李文渊则伸手接过母亲,小心翼翼地把她扶下车。
他深知母亲的身体状况,生怕有任何闪失。最后,他再扶妻子下车,一家人终于团聚在新居的门前。
“族长,在下字文远,你可以称呼我文远,这几位是我的家人。”李文渊向族长介绍道,“这是我母亲,这是我妻子王氏,这是我的儿子李沐风,女儿李悦蓉。”
“好。”族长微笑着点头,一一向他们问好:“老夫人身体可好?李夫人,您辛苦了。”
“多谢徐族长的关心,我们都还好。”李文渊客气地回道。
“文远,快请进屋看看,是否满意。”族长热情地招呼道:“健礼,你带着李文渊他们进屋看看,要是有什么缺的记下来。”
徐健礼点头应下后,带着李文渊一家走进了那栋为他们准备的宅院。
宅院用石头砌的地基,一直砌出了地面半米高,再用青砖结墙,房子的布局合理,宽敞明亮。
正房三间,坐北朝南,采光极好,每间房都准备了日常的家具、砌了暖炕。
东西厢房各两间,分别位于正房的两侧,形成了一个小巧而精致的院落。
这院子比李文渊在县城的房子大了不少,单单院子就是以前的三四倍大。
“徐族长,您真是费心了。这里比我们之前的家要好上许多,孩子们也会更喜欢这里。”李文渊感激地说道,他的目光在院子里流连忘返。
“那就好,那就好。”族长笑着道:“你满意就好。以后,这里就是你们的家了。正房三间,你们可以根据需要自由分配。”
“东厢房,可以给两个孩子做卧室。两间西厢房,一间做了厨房,一间还空着,厨房里已经准备了日常的炊具和餐具,你们可以直接使用。”
“另外,厨房外墙还搭了棚子,棚子里堆了大半扇墙的柴,足够你们用一阵子了。”
李文渊的妻子王氏也连忙道谢:“多谢徐族长的关照。”
族长笑着点点头:“文远,这几天您先带着家人安顿下来,有事你就找健礼。晚些时候,我再来请你们去族中赴宴,为你们接风洗尘。”
李文渊连忙道谢:“多谢族长盛情,我们定会准时赴宴。”
九月一日,诸事皆宜,徐氏族学迎来了盛大的开学仪式。
晨光初破晓,天边泛起一抹温柔的蓝,徐絮一早便起床,为双胞胎上学做准备。
“小瑾,小谆,快起床啦,今日是你们上学的第一天,可不能迟到哦。”徐絮轻声细语地唤着还在梦乡中的弟弟们。
手中拿着为他们精心挑选的新衣裳,那是用细软的棉布做成,上面绣着寓意吉祥的图案,既舒适又体面。
徐瑾揉着眼睛,迷迷糊糊地坐起身来,他的眼神中还带着几分睡意。
而徐谆则依旧蜷缩在被窝里,不愿离开被窝。
徐絮见状,笑着走到徐谆床边,轻轻捏了捏他的小鼻子,“小谆,快起床,上学要迟到咯。”
徐谆被这突如其来的“袭击”逗乐了,咯咯笑着从被窝里钻了出来,和哥哥一起穿上了新衣裳。
“娘。”徐琦玮被徐谆的笑声吵醒,坐了起来,两眼迷瞪瞪地看着徐絮。
徐絮转头看了眼还在呼呼大睡的徐甜甜,轻声问道:“玮玮,还要不要再睡一会?”
徐琦玮摇摇头:“我要送舅舅去学堂。”
徐絮笑着摸了摸徐琦玮的头,“好,那我们就一起去送舅舅们上学。”
起床后,双胞胎和徐琦玮冲出去洗漱,徐絮则把早餐端到院子里的小矮桌上。
一人一碗热腾腾的米粥,几碟小菜,还有徐絮亲手做的烧麦,三个个孩子围坐在桌旁,吃得津津有味。
饭后,徐絮帮双胞胎整理好书包,里面装着新买的启蒙书和笔墨。
她仔细地检查了一遍又一遍,确保没有遗漏。
然后,她牵着刚起来的徐甜甜,带着三个孩子,走出了家门,往族学走去。
今天,徐家村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村民们纷纷涌向族学。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照耀在徐氏族学的大门上时,族长与李文渊并肩而立,他们的身影在微弱的晨光中显得格外庄重。
族长身着深蓝色的长袍,头戴方巾,面容严肃而又不失慈祥。
李文渊则穿着朴素,手持书卷,眼神中透露出对读书的热爱与执着。
“文远,今日便是族学开课之日,一切可都准备好了?”族长轻声问道,语气中透露出一丝紧张与期待。
李文渊微笑着点了点头:“徐族长放心,昨日我已将教室布置妥当,教材也已准备齐全。只待学生们到来,便可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