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云霄看着碗里只吃了一小部分的米饭和几筷子的鱼,难得的没有说话,要不是因为他可能还会再吃点。
何书瑶从布包里掏出饭盒,把自己剩下的米饭和鱼都装好。
再抬头就看到对面的少年像是霜打的茄子,丧丧的,浑身都是低气压。
想了想把面前拨出来的三样菜也装了进去,
“菜我明天尝,烤鸭给你留着了,我先回去了。”说完也没有看裴云霄,拿着东西就离开了。
她没有看到转身走后,那丧丧的少年嘴角微微扬起,心情一下子就好了起来。
看似越不好接近,越有距离感的人实际上越好相处,能真正的走近了就会发现她们内心纯洁,柔软。
想到这里,裴云霄再硬的心也会软软的,遇到这样的姑娘,他三生有幸。
他的心情是好了,何书瑶的心情不太美妙。
走出来的时候就觉得有些不对劲,她可能是上当了,就算两个人只认识了几天,大概也能看出对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那模样一看就是做给自己看的,偏偏自己脑子抽了一下,得清醒清醒了。
回到家把东西先放好,泡了一杯奶粉,吃个梨顺便换换脑子。
偌大的房子里,一个小姑娘仰靠在沙发上,拿着梨啃,机械的动作,近看的话就会发现魂已经飘走好一会儿了。
放空了一会儿,收拾收拾准备睡觉,睡觉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数钱。
原本外面放着三百块钱,这几天又是买自行车,买衣服乱七八糟的东西,花了小二百块钱,剩下一百零五块钱,又在部队爸爸妈妈屋子里找到二百六,现在外面的零钱就是三百六十五。
把六十五放到包里,三百块钱继续放到抽屉里面,又挑出来一些票据,明天就要去工作了,说不准会有用上的地方。
她的包一般穿中式一点的衣服就配口金包,其他的都是真皮手拎包,颜色也很低调,不会出格。
现在的境况就是只要自己不做出罪无可恕的事情,安安稳稳的,其他的没有人敢来找她的麻烦,挑她的刺。
一大早何书瑶就开始挑衣服,里面穿了一个淡青色到脚踝的长裙,外面穿了个大衣,配上小皮鞋,拎着包就可以出门了。
包里除了钱包之外还有装的糖果零食,闲得时候可以吃。
这个时间点正是上班的时候,陆陆续续的人都从家中出来,骑自行车的凤毛麟角,以至于不小心两个人的视线就在空中汇聚。
裴云霄见到人兴奋的晃着手,他今天难得没有睡懒觉,出来买油条和豆浆,没想到会碰到。
对面的姑娘穿着淑女的小裙子,外面的大衣很显气质,再加上那张女娲精心捏造的小脸,悄摸摸看的人不少。
这样的穿着他还没有见过,不知道该怎么形容,就是觉得好看,长在心尖上的那种好看。
这样热情的打招呼,何书瑶怎么能没看到,也小幅度的晃了晃手。
这一下,直接把裴云霄逗笑了,看起来就像是招财猫一样,非常可爱。
何书瑶离这么远已经听到他肆无忌惮的大笑声了,可偏偏她还得从他身边经过,越来越清晰的笑声有点想捂耳朵了。
两个人快相遇的时候何书瑶的车子被迫停下来,裴云霄一手按住车,一手把买好的油条和豆浆挂在她的车把上,
“这家的油条豆浆挺好喝,尝尝。”
把东西挂好就骑车要跑,
“千万别扔啊,真的好吃。”
这句话是让风传过来的,因为人已经走远了。
何书瑶再次蹬车走的时候,脸上不自觉的露出一抹笑容。
两个人就像是猫和老鼠一样,一个总是跑,一个没追过,不,追过一次,给钱的时候。
外交部在城中心外交街33号,骑车去大概十五分钟的时间,她是在西门停下的,门前矗立着大红的柱子,带大帽钉的对开厚门,上面还有门栓。
厚重的琉璃瓦大屋顶,青石铺地,白底黑字的“外交部”的大牌子挂在大门一侧。这是外交部的主大门,青石铺路,可以出入小汽车,像是旧衙门的格局和特色。
门口有持枪的军人站岗,正当何书瑶准备上前交涉的时候,大门内西侧的接待室里走出来一个男子,文质彬彬还带着金丝框的眼镜,穿着中山装,看起来很儒雅。
“请问是何书瑶同志吗?”
“是的,我是何书瑶。”
“您好,我是部长助理汪栋,您请跟我这边来。”说着作了一个请的姿势,带着何书瑶走了进去,边走还边介绍。
大门的东侧是前门房,也就是传达室,何书瑶看了一眼,传达室挺高的,有一个高平台,大约半米高,是老式的红房子,有个横拉的小窗户。
这里一般人是进不来的,除了工作人的家属,进来的时候得报名字,工作部门以及电话分机号,还得进行核对,程序有些繁琐。
大门内没有影壁,倒是有一座奇石假山,一般是合影留念的地方。西侧不远,靠院墙是一溜平房,南边靠近大门处的是警卫排。
警卫排北边是电话总机室,打电话总机进来要转分机,不过,外交部也有不少直拨的外线机。
西墙外隔壁的邻居是医院的专家楼,图书馆也在这块儿,这边还有资料室。
假山后面是花房,玻璃屋子,常年有常绿的植物,冬天要用草帘和棉被包起来防冻。花房与西楼之间是个花园,有一棵巨大的桑树,可能得有百十年老了。
只不过她们要去的是东楼,东楼才是外交部的地方,东楼前有一棵大松树,有一圈儿矮柏树围着,还有一水池,旁边还有两块很大的草坪。
东楼是一座两层的西式建筑,高高的飞檐,装饰非常复杂花哨,每一个窗台都有很讲究的花边装饰,整个建筑是灰色加白色装饰的西洋楼。
东楼门前是一条长长的遮雨车道,能停三辆小汽车,大门口的遮雨廊上面是一个方形的大平台,远处看去有点像方形的城堡。
大门朝南,对开的玻璃门,很高,大门上镶着一左一右两条金色的中国龙,特别气派。
走进去就会发现门厅挺大的,两边摆着皮沙发,两侧的各个房间是办公室。听汪同志的介绍,礼宾司、新闻司在一层。
大厅上面有一特大的吊灯,正对大门是宽阔的楼梯,上到半层分左右两边的楼梯。楼梯扶手是白色光滑石料的,楼梯上铺着厚厚的地毯。
地毯用铜棍别着固定,楼梯正面的墙壁上挂着画,楼内的每一处都有一人高的护墙板,油光锃亮。
顺左手楼梯上去,是部里的小礼堂,大约能坐两三百人。小礼堂没有舞台,只有一个一拃高的小平台。小礼堂里常年挂着电影银幕,放电影时拉开。西北角上有一些折椅。外交部开舞会也在这地方。
顺楼梯右手上去,是副部长们的办公室,也有别的一些办公室,汪栋带着何书瑶停在一个办公室前,打开门,
“这里就是以后办公的地方了。”
里面只有两张桌子,汪栋把人领在靠窗户的那个桌子前,
“这是你的办公桌,那边是我的,不过,我经常不在,你随意一些。”
接下来就是一系列的入职流程,直到拿上自己的工作证之后,才算弄完。
何书瑶的工作证上写的是外交部部长助理,这可不在她的预测范围内,她原本以为就是外交部的普通工作。
这外交部的部长助理可是仅次于副部长的,可以算是个小领导。
(以上关于六十年代外交部的介绍来源于公共外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