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家酒。
可能00后,10后们没什么印象。
但是70后,80后,乃至90后来说,那还是非常了解的。
这孔府家酒眼下名气不小的。
这是孔子故里的名酒,前身是孔府的祭祀用酒
历史悠久。酒质醇厚,浓香味较重,细腻柔滑,曾是央视标王,知名度很高。
在东山大地上的地位,咋说呢,就跟洋河在苏江的地位一样。
洋河蓝色经典。
从海之蓝开始,天之蓝,梦之蓝。
基本承包了苏江人三种宴席的档次。
平日里亲戚做客,就喝喝海之蓝。
逢年过节聚餐,就喝天之蓝。
普通人家,新女婿第一天登门,就给老丈人送梦之蓝。
像什么五粮液之类的。
在苏江,认可度不是那么的高。
当然,茅台还是认的。
茅台酒,中华烟,这在龙国都是硬通货。
茅台酒的那个纸袋包装,还专门留出来了装两条中华烟的距离来。
要不然,单单两瓶酒的话,有点晃荡!
就这个设计感。
你不服不行啊。
卢太愚还真是第一次知道孔府家酒这个品牌。
在得知了其历史后, 激动的不行啊。
眼神都虔诚起来了。
这不是酒。
这是传承。是历史,是文化呀。
“好酒,好酒!”
看着漂亮的酒花,卢太愚感觉自己的馋虫都被勾出来了。
部队出身的,大部分都能喝两杯。
人,尤其是男人,上了年纪之后,都喜欢小酌两杯的。
这卢太愚也是这样!
特别是在他不得志之后,失势之后。
更是喜欢借酒消愁。
当然。
卢太愚的自控力还是非常强的。
不会出现那种,喝的烂醉如泥的现象。
点到即止,还是很不错的。
“墨白,来,孔府家酒,好酒,来一杯!”
卢太愚主动邀请李墨白一起坐下喝一杯。
相比于辅国级领导安排的招待宴席来说,卢氏这边的宴席就没那么多的规矩了。
大家开心就好。
李墨白也能上桌子了。
客随主便。
李墨白既然受卢太愚的重视,那就没得说。
上主桌吧。
大家都没意见。
“我给乡亲们带来500套家电,聊表心意。都是翰国的电视,洗衣机,电饭锅等家电。到时候,族长你给分发一下!辛苦了。”
卢太愚端着酒杯,对卢氏族长敬酒道。
别看卢太愚是翰国人,但是这人情世故这一块儿,他也是懂的。
再者说了。
他大哥是谁啊?
全小将啊。
那全小将,贪了2000多亿,搞了十多万斤的牛肉。
面对法官的质询,他大大咧咧的表示,钱被自己花了,十多万斤牛肉都是自己吃的。
所有事儿都是我干的。
有什么罪,我扛下来了。
跟我的部下,跟我的官兵们没关系。
该怎么判就怎么判。
正因为全小将舍得给部下门谋取福利,出了事儿,又愿意为部下门顶雷。
这才让其在翰军中拥有了崇高的威望。
20年后,龙国网友们可以肆无忌惮的嘲笑翰国士兵们的伙食,不如监狱里的犯人。
吃的奇差无比。
甚至连北边的兄弟都把吃剩的鸡骨头扔过去嘲笑翰军。
但是。
全小将的时代,翰军伙食相当丰盛的。
在那个逢年过节才能吃上一顿肉的时代。
翰军可就每周一次自助烤肉了。
时不时的还能有点波士顿龙虾,澳洲龙虾打打牙祭。
就问你,如果你是翰国士兵,遇到这样的总统,你忠心不忠心吗?
总统让你一秒六棍,你能直接一秒七棍!
少一棍,那烤肉,龙虾都是白吃的。
“哦?太客气了。我替乡亲们谢谢你。”
族长听到卢太愚这话,嘴上客气,但是脸上却是笑的合不拢嘴啊。
这年头,虽然说大家还不是那么的富裕。
但是,家电依然是属于大物件的。
尤其是这外国产品。
更是受欢迎啊。
而且是翰国总统赠送的。
多有面子啊。
可以想象,收到这些礼物的卢氏族人们,会多么的高兴了。
跟自己的族人喝酒,卢太愚还是相当放松的。
其实整个儒家文化圈的国家,都有一种观念,那就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任何职业,都不如当官。
当官就要当大官。
大官中的大官,就是总统,就是元首。
卢太愚是登顶的人。
所以卢氏族人们颇为敬重他。
很多人论辈分,都是卢太愚的爷爷辈了。
但是辈分不能当饭吃。
不少族人更是希望,能通过卢太愚,给自己的子孙们,谋一份前程。
毕竟,孩子们的前途,永远是父母们心中最惦记的事儿。
卢太愚可以给族人们送家电,甚至送钱……!
但是你要说安排工作啥的。
那真的是,有点困难了。
其实在翰国务工的龙国人不在少数。
不过说实话,这翰国务工的活儿,基本上是被龙国高丽族给垄断了。
东北那边的龙国高丽族,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在翰国务工。
很多人,更是直接选择落户翰国,加入翰国国籍了。
对于这些入籍的龙国高丽族来说,不能说人家不该这么做。
现在的翰国,确实经济要更加的发达。
至少是真的比龙国强的。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嘛。
也是能够理解的。
但其实真正聪明的人,是翰国赚钱龙国花。
拿着在翰国赚的高工资,在龙国买房。
李墨白在地球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的东北高丽族大哥。
早些年就是在翰国从事中低端的苦力活。
但是他赚了钱之后,就去东北大城市买房……!
等他干不动之后,这三四套房子,价格已经翻了七八倍了。
他把房子全部租出去,拿着租金,自己全国到处玩。
相当的滋润。
就这,他还后悔不已。
因为有很多老乡都建议他去燕京,去中海买房子。
他没去,他觉得燕京,中海,不咋滴。
没错。
六七十年代的东北人,那是真的不把燕京,中海放眼里的。
东三省早期一直是龙国城市化最高的地方。
一位东北大妈送儿子去燕京上学。
回来后对燕京的评价是:“燕京这地方吧,穷了一点,吃的差了一点,但是人还是挺热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