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土地改革的消息很快就在朝中传开了。 虽然朱元璋说要从藩王封地开始,但聪明人都知道,这只是个开始。

这天早朝,大殿上格外安静。 朱元璋环视群臣,沉声道:\"藩王的封地,一向是个问题。 如今朱棡朱慡主动请求改革,朕深感欣慰。 从今日起,各地藩王的封地,都要按新法管理。

\"什么新法?\"有大臣问道。

朱雄英站出来解释:\"主要有三点:第一,封地内的农田全部收归国有,由农学堂统一管理。 第二,收成按比例分配,大部分归国库,一部分给藩王作为俸禄。 第三,农田必须按照新农法耕种,提高产量。

这番话引起一阵骚动。 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更多的人在担心这只是个开始。

果然,朱元璋接着说:\"不止是藩王封地,各地的大户田产,也要好好清理清理了。

此言一出,朝堂上更是一片哗然。 但朱雄英早有准备,立即宣布了具体方案。

\"第一步,清查所有大户的土地来源。 如有违法兼并者,立即收回。 第二步,把收回的土地改造成示范农田,由农学堂管理。 第三步,让农民参与耕种,按比例分成。

这个方案看似温和,实则意味深长。 它不仅要收回土地,还要改变生产方式,可以说是一场彻底的改革。

\"陛下!\"一个老臣站出来,\"此事关系重大,是否要先行试点?\"

朱元璋看向朱雄英:\"你怎么看?\"

\"孙儿以为可以先在通州试行。 \"朱雄英说,\"正好那里的试验田已经成功了,可以扩大规模。

就在这时,外面传来急报:\"启禀陛下,江南发现有大户暗中转移田产!\"

朱元璋大怒:\"好啊,这些人果然不老实!传旨,立即查封所有转移的田产,参与者全部治罪!\"

这一下震慑住了那些心存侥幸的人。 但朱雄英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果然,没过几天,各种阻力就来了。 有的地方官员消极对付,有的大户暗中串联,甚至还有人煽动农民闹事。

\"殿下,怎么办?\"黄珀忧心忡忡。

朱雄英沉着应对:\"第一,派遣御史,彻查各地官员的态度。 消极者革职,对抗者治罪。

\"第二,对大户分而治之。 愿意配合的,可以参与新农田的经营; 抵制的,坚决打击。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要让农民看到实惠。新农田的收益,要让他们拿大头。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支持改革。\"

正说着,朱允熥的信又来了。他在东瀛发现,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个特点:除了种田,农民还会养蚕、酿酒、制陶,形成了完整的农村产业链。

\"这倒是个好主意。\"朱雄英说,\"我们不能光改革土地制度,还要发展农村副业。这样农民的收入才能真正提高。\"

就在这时,西域又传来消息。朱棡朱慡在推行土地改革时,发现了一个意外收获:当地的葡萄园和棉田,如果采用集中管理,效率会大大提高。

\"有意思。\"朱雄英若有所思,\"看来有些农作物,确实更适合大规模经营。\"

这个发现立即被写入了改革方案。朱雄英决定,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采用不同的经营方式。粮食作物以家庭经营为主,经济作物可以搞集中种植。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集中种植需要大量人力,而且技术要求高。怎么组织劳动力,怎么保证技术水平,都是问题。

正愁着这事,南京农学堂送来了一个好消息。他们培养的第一批学生已经掌握了先进农技,可以到各地去指导生产。

\"好啊!\"朱雄英大喜,\"正好可以让这些人去管理集中种植的农田。他们既懂技术,又是农家子弟,最适合这个工作。\"

朱元璋听说这个安排,也很满意:\"这才是真正的人尽其才。不过还要注意一点。\"

\"什么点?\"

\"这些农学堂的学生,将来是要做农业干部的。要教他们不仅懂农事,还要会管理,会做群众工作。\"

朱雄英点头:\"孙儿明白。所以我准备在农学堂增设一门课,就叫'农政'。专门教授如何组织生产,如何处理各种关系。\"

正说着,又一个重要消息传来。原来东海的渔民在海上救了一艘外国商船,船上有不少新奇的农作物种子。

\"好机会!\"朱雄英立即下令,\"让太医院和农学堂的人立即前去查看。如果有好东西,立刻收集。\"

这时,黄珀突然想起一事:\"殿下,农田改革进行得这么快,地契和文书都要统一规范了。\"

\"对。\"朱雄英说,\"这事我已经让人准备了。新的地契要有统一格式,要写明面积、等级、收益分配等内容。最重要的是,要盖上官印,以防造假。\"

正说着,蓝玉匆匆赶来:\"殿下,出事了!\"

\"怎么了?\"

\"北方有些地方借土地改革的机会,故意激化矛盾,搞得农民和地主都很紧张。\"

朱雄英皱眉:\"这些人,是不是嫌天下太平了?传我命令:第一,立即派人前往调查,找出幕后推手。第二,向农民和地主说清楚政策,不要被人利用。第三,适当放慢改革节奏,等局势稳定了再继续。\"

这时,朱元璋派人来传话,说是让朱雄英去一趟。

到了奉天殿,朱元璋开门见山:\"雄英,你觉得这场改革,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朱雄英想了想:\"不是大户的反对,不是官员的消极,而是人心。\"

\"说说看。\"

\"农民害怕改革是假的,地主怕亏损是真的。官员怕麻烦是假的,害怕丢了好处是真的。\"朱雄英说,\"所以关键是要让各方都看到希望。农民要看到收入增加的希望,地主要看到转型的希望,官员要看到升迁的希望。\"

朱元璋赞许地点头:\"说得好。那你准备怎么做?\"

\"首先,加快新农法的推广,让农民尽快增收。其次,扶持有远见的地主转做工商业。最后,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奖惩分明。\"

\"嗯,这些都对。不过朕还要提醒你一点。\"朱元璋说,\"这场改革不能操之过急。要让各方都有时间适应,有机会转型。否则逼得太紧,反而会引起动乱。\"

朱雄英点头:\"孙儿明白。正好农学堂在培养人才,可以趁这个时候,让更多人了解新政策,掌握新技术。等人才储备够了,改革自然就能顺利推进。\"

就在这时,外面又传来消息。东瀛那边的土地改革已经初见成效,特别是在农村副业的发展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东瀛的成功经验让朱雄英备受鼓舞。他正准备把这些经验推广到全国,突然收到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

\"殿下,出大事了!\"黄珀匆匆赶来,\"江南有人在造谣,说我们推广新作物是要改变老祖宗的规矩,是要让天下大乱!\"

朱雄英眉头紧锁:\"查出是谁在背后搞鬼了吗?\"

\"查出来了。\"黄珀压低声音,\"是几个被革职的官员,他们勾结了一些地主,想要煽动农民闹事。\"

\"哼,这些人是活得不耐烦了。\"蓝玉怒道。

但朱雄英却露出一丝冷笑:\"正好。让他们闹,闹得越大越好。\"

\"殿下此言何意?\"众人不解。

\"你们想啊,\"朱雄英说,\"这些人越闹,就越证明我们的改革动了他们的奶酪。与其让他们暗地里使坏,不如趁机把他们都揪出来。\"

说着,他立即下令:\"第一,派人严查这些人的来往关系,看看还有谁在背后。第二,让农学堂的学生到各村宣传,把新作物的好处说清楚。第三,挑几个示范村,让农民亲眼看看效果。\"

正说着,朱元璋派人来传话,说是让朱雄英立即去奉天殿。

\"皇爷。\"朱雄英到殿内行礼。

\"坐。\"朱元璋指指边上的椅子,\"朕听说江南有人在闹事?\"

\"是。不过孙儿已经在处理了。\"

朱元璋点点头:\"你的办法不错。不过要注意一点。\"

\"什么点?\"

\"别把事情搞得太大。\"朱元璋说,\"该杀的杀,该抓的抓,但要给那些动摇的人一条出路。\"

朱雄英明白老爷子的意思。改革要的是稳定,不是大动乱。把事情闹大了,反而不好收场。

正说着,又一个消息传来。西域那边传来喜报,说是棉花种植获得了大丰收,而且质量特别好。

\"好啊!\"朱元璋大喜,\"这说明农业改革是对的。朕看啊,可以趁这个机会,把西域的经验也推广出去。\"

朱雄英点头:\"正该如此。不过孙儿觉得,光有经验还不够,还得有制度保障。\"

\"什么意思?\"

\"孙儿想在朝廷设立一个专门衙门,就叫'农政司'。专门负责农业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朱元璋想了想:\"可以。不过要注意两点:一是人选要精心挑选,二是权力要有制约。\"

正说着,外面又传来一个震惊的消息。有商人从海外带回来一种奇怪的农具,可以大大提高耕种效率。

\"快让工部的人去看看!\"朱雄英立即下令。

工部的人很快就来报告:\"殿下,这农具确实不错。主要是设计巧妙,用的材料也特别。\"

\"那就让工部仿制。\"朱元璋说,\"不过要改进一下,适应我们这边的情况。\"

朱雄英补充道:\"对,而且要在农学堂多准备一些,让学生们都学会使用。等他们下乡时,正好可以教给农民。\"

就在这时,南京传来新的报告。说是他们在改造大户田产时,发现了一个意外收获。

\"什么收获?\"

\"那些田产里有不少上好的茶园和果园。如果能好好管理,收益相当可观。\"

朱雄英眼前一亮:\"这倒是个机会。可以趁机发展农业精细化生产。茶叶、水果这些高价值作物,正好可以提高农民收入。\"

但新的问题又来了。这些精细化生产需要特殊技术,普通农民一时难以掌握。

\"这个好办。\"朱雄英说,\"可以让农学堂专门培训。而且要把这些技术都写进《农政全书》,让更多人学习。\"

正说着,东瀛又来了消息。朱允熥报告说,他们在推广新农具时,发现了一个问题:农具的使用方法如果稍有偏差,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这就要考农学堂了。\"朱雄英说,\"要派人专门教授农具使用方法。而且要编写详细的使用手册,配上图解,让农民一看就懂。\"

就在这时,工部尚书求见,说是有重要发现。

原来他们在仿制海外农具时,发现了一些改进的方法。如果用这些方法,不仅能提高效率,还能降低成本。

\"好啊!\"朱元璋大喜,\"这才是真本事。传旨表彰工部,让他们继续改进。\"

朱雄英趁机说道:\"皇爷,孙儿觉得可以更进一步。\"

\"怎么说?\"

\"不如在工部设立一个专门的作坊,专门研究和改进农具。让工匠们集中精力,专心钻研。\"

朱元璋点头:\"好主意。这样不仅能提高农具质量,还能培养一批能工巧匠。\"

正说着,蓝玉匆匆赶来:\"殿下,又有新情况。\"

\"什么情况?\"

\"北方旱灾的事有了转机。那些种了新品种的地方,收成竟然还不错。老百姓都说,这是朝廷的福分。\"

\"这是好事啊。\"朱雄英说,\"正好可以趁这个机会,把新品种在北方大规模推广。\"

但朱元璋提醒道:\"推广可以,但要注意一点。\"

\"什么点?\"

\"要让农民真正掌握种植技术。光有好种子不行,还得会种。这就要靠农学堂了。\"

朱雄英点头:\"孙儿明白。正好农学堂的学生要下乡实习,可以重点教授新品种的种植方法。\"

就在这时,又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原来江南那些闹事的人被抓住后,供出了一个重要情况:有些地主其实是想跟着改革走的,但苦于没有门路。

\"这倒是个机会。\"朱雄英说,\"可以借此把那些开明的地主团结过来。让他们参与农业改革,还能影响其他人。\"

朱元璋深以为然:\"对,改革要的就是既要坚决,又要讲究方法。该打的打,该拉的拉,这才是治国之道。\"

正说着,黄珀又带来一个新发现。原来他们在整理账册时发现,有些地方的农业税收特别混乱,根本没有统一标准。

\"这可不行。\"朱雄英说,\"农业改革既然要推广,税收制度也要跟上。来人,把户部的人叫来,好好商议一下。\"

这一商议,又发现了新问题。原来各地的土地等级评定标准不一,导致税收很难统一。

\"那就趁这个机会,把土地等级重新评定一遍。\"朱雄英说,\"正好可以和土地改革结合起来,一起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