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翠谷村,随着龙须草的茁壮成长,编织厂的原材料供应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整个村子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王大山并没有满足于现状,他深知,在时代的浪潮中,翠谷村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不断开拓创新,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
这天,阳光明媚,王大山和往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了编织厂。
他在车间里仔细查看了每一道生产工序,与工人们交流着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改进的建议。
从编织厂出来后,他又来到了农田,查看龙须草的生长情况。
“王支书,您看这龙须草长得多好啊!”
负责照看龙须草的老李兴奋地对王大山说,“照这个势头,用不了多久,咱们就能自己供应原材料了。”
王大山看着眼前翠绿的龙须草,满意地点了点头:“是啊,这都是大家努力的结果。不过,咱们可不能掉以轻心,还得继续加强管理,确保龙须草的质量。”
正说着,小李急匆匆地跑了过来:“王支书,您快去村公所看看吧,县里来了个考察团,说是对咱们村的发展很感兴趣。”
王大山一听,连忙说道:“好,我这就去。”
说完,他和老李打了声招呼,便跟着小李向村公所赶去。
来到村公所,王大山看到一群人正在和村干部们交谈。
他走上前去,热情地说道:“欢迎各位领导来我们翠谷村考察指导工作,我是翠谷村的支书王大山。”
带队的领导笑着说:“王支书,久仰大名啊!我们这次来,就是想看看你们村在乡村振兴方面的成功经验,为其他村子提供一些借鉴。”
王大山连忙谦虚地说:“我们也就是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还请各位领导多提宝贵意见。”
随后,王大山带着考察团参观了村里的编织厂、旅游度假区、学校等地方,详细介绍了翠谷村的发展历程和未来规划。
考察团的成员们对翠谷村的发展成果赞不绝口,纷纷表示要将翠谷村的经验带回去,推广到其他村子。
参观结束后,考察团的领导对王大山说:“王支书,你们村的发展思路很清晰,成果也很显着。不过,我觉得你们还可以进一步挖掘村里的文化资源,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
王大山听后,眼前一亮:“领导,您说得太对了!我们村里有很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和手工艺,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利用。我们一定会好好研究,把乡村文化品牌打造起来。”
考察团离开后,王大山陷入了沉思。
他意识到,乡村文化品牌的打造对于翠谷村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
于是,他决定召开一次村民大会,和大家一起商量如何挖掘和传承村里的文化资源。
晚上,村民们齐聚村公所。
王大山站在台上,说道:“乡亲们,今天把大家召集起来,是想和大家商量一件大事。咱们村这几年在经济发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咱们不能只盯着钱看,还得把咱们村的文化传承下去。大家说说,咱们村里有哪些值得挖掘和传承的文化资源啊?”
老张第一个站起来说:“我觉得咱们村的编织技艺就是个宝贝,这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不能丢了。”
“对,还有咱们的传统节日,像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都有很多独特的习俗,也可以好好挖掘一下。”
一位年轻的妈妈接着说道。
“还有咱们村的山歌,以前农闲的时候,大家都喜欢聚在一起唱山歌,可热闹了。现在都很少有人唱了。”
一位老人感慨地说。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
王大山认真地听着,不时在本子上记录下来。
等大家说完,他说:“大家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咱们村的文化瑰宝。接下来,咱们就成立一个文化传承小组,专门负责挖掘、整理和传承这些文化资源。”
经过大家的讨论,文化传承小组很快就成立了。
王大山担任组长,成员包括村里的一些老艺人、文化爱好者和年轻人。
他们开始走村串户,收集整理村里的传统故事、民俗风情、手工艺技艺等资料。
在挖掘文化资源的过程中,王大山发现村里有一位年近八旬的老奶奶,她是村里最后一位会制作传统虎头鞋的手艺人。
虎头鞋是翠谷村的传统手工艺品,寓意着吉祥、辟邪,以前村里的孩子在过年的时候都会穿上一双。
王大山带着文化传承小组的成员来到老奶奶家,虚心向她请教虎头鞋的制作技艺。
老奶奶非常高兴,她热情地拿出自己制作的虎头鞋样品,向大家展示制作过程。
“孩子们,这虎头鞋的制作可讲究了。光是这鞋面的刺绣,就有好几种针法,眼睛、眉毛、鼻子、嘴巴,都得绣得栩栩如生,才能有那股威风劲儿。”
老奶奶一边说着,一边熟练地穿针引线。
王大山和小组成员们围坐在老奶奶身边,认真地学习着每一个步骤。
他们还将老奶奶的制作过程拍摄下来,制作成视频,以便更多的人能够学习。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翠谷村的文化资源得到了有效的挖掘和整理。
编织技艺、传统节日习俗、山歌、虎头鞋制作等文化项目被一一整理成册,并通过举办文化展览、民俗活动等形式,向游客和外界展示。
随着乡村文化品牌的逐渐打响,翠谷村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乡村文化。
村里的旅游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高潮,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还能参与到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中,感受翠谷村独特的文化魅力。
“王支书,你们村的文化活动太有意思了!我不仅学会了编织,还亲手制作了一双虎头鞋,感觉特别有意义。”
一位来自大城市的游客兴奋地对王大山说。
王大山笑着说:“欢迎您常来翠谷村,我们会不断丰富文化活动的内容,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感受我们的乡村文化。”
然而,在乡村文化品牌打造的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比如,一些传统手工艺的制作过程复杂,学习难度大,年轻人对此兴趣不高;文化活动的资金投入有限,导致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受到一定的限制。
面对这些问题,王大山并没有退缩。
他组织文化传承小组的成员们召开座谈会,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我觉得咱们可以把传统手工艺和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开发一些具有创意的文化产品,这样既能吸引年轻人的兴趣,又能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一位年轻的小组成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这个主意好!咱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文化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拓宽销售渠道。”
王大山表示赞同。
对于资金问题,王大山决定向上级部门申请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发动村民和社会各界人士捐款,共同支持乡村文化建设。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翠谷村的乡村文化品牌建设取得了显着的成效。
一系列具有创意的文化产品应运而生,如编织工艺品、虎头鞋钥匙扣、民俗文化明信片等,受到了游客和消费者的喜爱。
互联网平台的推广也让翠谷村的文化品牌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
随着乡村文化品牌的成功打造,翠谷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王大山站在村口,望着村子里热闹的景象,心中充满了感慨。
他知道,翠谷村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村民的努力和付出,也离不开时代的机遇和支持。
“大山,你看咱们村现在多好啊!”
秀兰走到王大山身边,轻轻地说,“这都是你做出的贡献。”
“如果不是因为有你,也不会有这么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