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四合院:我罩着傻柱,谁敢反对? > 第410章 丰收的喜悦与未来的展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10章 丰收的喜悦与未来的展望

滴灌技术的成功引进和民俗文化活动的举办,让翠谷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作物在新技术的滋养下茁壮成长,丰收的季节悄然来临。

一大早,王大山就来到了田间,看着那一片金黄的稻田和挂满枝头的果实,心中满是喜悦。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带着泥土芬芳的空气,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这时,秀兰也来到了田间,看到王大山站在那里,笑着说:“大山,看把你乐的,今年这收成肯定错不了。”

王大山转过身,兴奋地说:“秀兰,你看这庄稼,长得多好啊!多亏了这滴灌技术,今年肯定是个大丰收。”

秀兰看着满田的庄稼,眼中也充满了期待:“是啊,这可都是大家的功劳,你这个带头人也辛苦了。”

两人正说着,赵大叔和几个村民也来了。

赵大叔高兴地说:“王支书,今年这丰收可多亏了你啊,要不是你引进这滴灌技术,哪能有这么好的收成。”

王大山连忙摆摆手:“赵大叔,这都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没有大伙的支持,我一个人可干不成啥事儿。”

村民们纷纷围过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今年的收成。

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王支书,今年这粮食产量估计比去年翻一番都不止。”

一位村民兴奋地说。

“是啊,还有这水果,又大又甜,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另一位村民附和道。

王大山看着大家,心中充满了成就感:“乡亲们,丰收是好事,但咱们也不能掉以轻心。接下来,大家要齐心协力,把粮食和水果都收好、保存好,争取卖个好价钱。”

“好嘞,王支书,我们都听你的。”

村民们齐声回答。

在王大山的组织下,村民们开始了紧张而有序的秋收工作。

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收割庄稼,有的负责采摘水果,有的负责运输和储存。

整个村子呈现出一片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

在收割稻田的时候,王大山发现一些年轻村民不太会使用传统的收割工具,便主动上前指导。

“小李,你看这镰刀,要这样拿,割的时候动作要稳,幅度不要太大。”

王大山一边示范,一边耐心地讲解。

小李按照王大山的指导,试了试,果然顺利多了。

他感激地说:“王支书,多亏了你教我,要不然我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割呢。”

王大山笑着说:“这都是咱们农民的基本功,可不能丢了。虽然现在有一些新的技术和设备,但传统的手艺也不能忘。”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秋收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

短短几天时间,村里的仓库就堆满了粮食和水果。

看着这些丰收的成果,村民们的脸上都笑开了花。

接下来就是销售的问题了。

王大山想起之前和合作企业建立的良好关系,便主动联系了企业负责人。

“刘总,您好啊!我是翠谷村的王大山。”

王大山礼貌地打招呼。

刘总笑着说:“王支书,你好啊!听说你们村今年大丰收了,恭喜啊!”

王大山说:“谢谢刘总,今年确实收成不错。我想问问,咱们之前合作的农产品,你们还需要吗?价格方面能不能再商量商量?”

刘总说:“当然需要了,你们村的农产品质量一直都很好。价格方面,我们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再给你们适当提高一些。”

王大山听后,十分高兴:“那太好了,刘总,真是太感谢您了。我们会尽快把农产品整理好,按照约定的时间给你们送过去。”

挂了电话后,王大山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村民们。

大家听后,都欢呼雀跃起来。

“太好了,这下咱们的农产品不愁卖了,还能卖个好价钱。”

一位村民兴奋地说。

“是啊,这都多亏了王支书,要不是他,咱们哪能有这么好的销路。”

另一位村民附和道。

在王大山的带领下,村民们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分类、包装,准备运往合作企业。

看着一箱箱包装精美的农产品被装上卡车,王大山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在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问题后,王大山开始思考翠谷村的未来发展方向。

他意识到,仅仅依靠农业生产是不够的,还需要发展一些副业,增加村民的收入渠道。

一天晚上,王大山坐在院子里,和秀兰商量着这件事。

“秀兰,我觉得咱们村不能只靠种地和卖农产品,得发展些副业。你有什么想法吗?”

王大山问道。

秀兰想了想,说:“我听说隔壁村有人办了个编织厂,专门生产竹篮、竹筐这些手工艺品,生意还挺不错的。咱们村也有不少竹子,要不咱们也试试?”

王大山眼睛一亮:“这个主意不错,咱们村的竹子资源丰富,而且还有一些村民会编织手艺。要是能办个编织厂,既能充分利用资源,又能增加村民的收入。”

第二天,王大山就召集村干部和一些有编织手艺的村民开会,讨论办编织厂的事情。

“乡亲们,我有个想法,咱们村打算办个编织厂,生产竹篮、竹筐这些手工艺品。大家觉得怎么样?”

王大山问道。

一位会编织的村民说:“我觉得行,我会编织,要是办厂,我肯定能出一份力。”

“但是办厂需要资金、设备和场地,这些问题咱们得好好想想办法。”

另一位村民提出了担忧。

王大山说:“资金方面,我们可以先向银行申请贷款,再发动村民们凑一凑。设备和场地,我们可以先从小规模开始,利用村里的闲置房屋,逐步发展壮大。”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最终决定尝试办编织厂。

王大山开始联系银行,申请贷款;同时,组织村民们整理村里的闲置房屋,作为编织厂的生产场地。

在筹备编织厂的过程中,王大山遇到了不少困难。

银行贷款手续繁琐,需要提供各种资料和担保;场地的整理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王大山并没有退缩,他积极与银行沟通,争取尽快拿到贷款;同时,带领村民们一起动手,对闲置房屋进行改造。

“大家加把劲,把这房子打扫干净,再把设备安装好,咱们的编织厂马上就能开工了。”

王大山鼓励着大家。

村民们在王大山的带领下,齐心协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终于,编织厂顺利开工了。

看着工人们熟练地编织着手工艺品,王大山的心中充满了希望。

“乡亲们,咱们的编织厂今天就开工了。这是我们村的一个新起点,希望大家都能努力工作,把咱们的编织厂办好,让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王大山在开工仪式上激动地说。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村民们的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随着编织厂的开工,翠谷村的发展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王大山知道,未来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但他相信,只要大家团结一心,翠谷村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