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熟悉的茶香缓缓沁入鼻间,这让皇帝蹙起的眉头稍稍放松下来,随手端起茶盏,品了一口茶水,淡淡道。“郑爱卿自身才干少不了,过于看重自身名声,圆滑过了头。”

只见那龚公公赶忙躬身哈腰,满脸谄媚地说道:“陛下真是眼光独到啊!您对老臣们的宽厚仁慈,那可是朝中尽人皆知、无人不晓的事情呢!”

众所周知,他作为皇帝御前服侍的大太监,如果连如何让自家主子开心都不知道,恐怕早就被别人取而代之。

皇帝如今已过知天命之年,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喜欢听身边人对他的赞美之词。

毕竟,忠言逆耳利于行,这样的至理名言虽然人人都知道,但真正能做到的又有几人?

何况这位皇帝少年时,经过被先帝强力压制过后,没了头顶大山的压制,从稚嫩走到娴熟的帝王心术。

经历年长皇子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夺嫡之争后,他成功地将朝堂各大势力都洗牌了一遍,唯独留下了开国勋贵这一脉。

这其中的原因,无非看在开国之功的面上,皇帝还念及着勋贵各自主脉自闭门户,不敢再次掺和进夺嫡之争。

胆敢掺和进先帝那代的勋贵无一幸免,夺爵灭族那么惨烈的下场足以吓得余下之人胆寒,各自龟缩在府里自娱自乐。

既然如此,皇帝不想扩大文官势力,特意留下勋贵一脉作为牵制,同时不想给自己留下后患,落得一个“走狗烹、狡兔死”的恶名罢了。

况且皇帝膝下这么多位皇子,足足有着二十几位皇子,公主人数比皇子更加多,这么多子嗣在,他还真不怕没继承人,幼子诞生在去岁年末。

勋贵家族当初送入后宫那批嫔妃,除却陷在夺嫡之争内的嫔妃早就没了,过了这些年,年华不在,荣宠自然也没了,更别说跟新入宫的新人比了。

有了之前的经验教训,朝中的文官势力虽然庞大,但在强大的形势面前,也不得不低头。

表面上看,两位皇子的外家相互对立,争斗激烈,实际上,那些心中早有盘算的人,早已悄悄地跑到外面去躲避风头了。

这些人深知,离得越远,就越能避开夺嫡之争的波及。只要他们能够保持公事公办的圆滑态度,尽量避免卷入其中,也算是一种明智的策略。

除了端王和瑞王之外,其他皇子们可谓是性情各异。

大多数诞下皇子的嫔妃都来自小门小户,年纪比端王和瑞王要小将近十岁,自然这些嫔妃入不了两位王爷的眼。

关于夺嫡之争的热门人选,文武双方各种说法纷纭。

朝中文官的话语权要比勋贵小上一些,再加上皇帝时不时地偏袒文官,使得文武两股势力的差距并不是很大。

武官不比文官晋升缓慢,碰上机缘际遇,特别像定国公这样掌握一方兵权的人,实打实的军功无人能忽视,这种情形出现朝中的比重并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