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我等谨遵侯爷教诲!”

在贾琛高声厉喝金陵贾家支脉族人一顿后,近百支脉族人在贾珲等其他房新任的掌事人的带领下,躬身回应道。

贾琛目光扫视着下首脸色各异的支脉族人,心中一阵叹息。

在金陵支脉贾家之中,像贾珲这种既有真才实学,有品格可以的,可真是凤毛麟角。

只希望这贾珲能真得镇得住他们,不然以后,又是贾代元一行人的翻版。

在将金陵贾家的事情处理完成之后,贾琛就将亲兵们全部召回,开始整理物资,准备返回神京城。

而与此同时,神京城,太极宫中。

“混蛋!这个甄远桓,真是一个混蛋!”

太上皇将面前甄远桓送来的折子狠狠摔在地上,然后满脸愤怒的骂道。

“皇爷息怒,皇爷您息怒啊!”

一旁侍候的内侍总管王守忠,连忙上前安慰着太上皇的怒火,并下去将折子给再捡了回来。

“这个甄远桓,他妄对朕对他们甄家的看重,王大伴!”

王守忠听到太上皇叫他,连忙弯腰应到:

“老奴在。”

“告诉甄远桓,他若是找不到小皇孙,那甄家就没有必要存在了,让他自己心里掂量掂量!”

“是,老奴遵命,马上就派人赶往金陵告知甄大人。”

见太上皇对甄家如此恼怒,王守忠赶紧应道。

待王守忠走后,太上皇抚摸着手中的一块玉玦,低声喃喃道:

“传儿……,父皇真的对不起你,你唯一的儿子,也让父皇也弄丢了…………。”

随着殿内烛光闪烁,太上皇的呢喃声越来越小。

另一边,神武殿中,一路风尘仆仆赶回的安乐伯于臣襄,站在下首向隆治帝禀报着:

“回禀陛下,这甄家甄宝玉,确实不是怀德太子血脉,臣已经验试多遍,不仅甄宝玉身上没有皇室特有的印记,而且其血液滴到验亲石上,也无一点反应!”

隆治帝听着于臣襄的禀报,脸色阴沉无比。

“也就是说,这真正的前太子血脉,已经被甄家给藏了起来?”

“臣不敢妄言。”

这话于臣襄可没办法去接,只能低头不语。

“甄家,好一个甄家!朕不诛你九族,难消朕心头之恨!”

“陛下、陛下息怒!”

于臣襄连忙上前劝解道:

“陛下,这甄家有太上皇护着,陛下若是贸然夷灭甄家,必然遭太上皇阻拦,而且经金陵锦衣卫的禀报,这真正的前太子血脉,只有甄远桓知道在哪,若是贸然将甄家族灭,恐怕是连这条线索都断了!”

随后,于臣襄又上前两步低声道:

“而且,陛下,这寻找前太子血脉一事,本就是隐蔽行事,若是无故族灭甄家,恐会有有心之人细查,届时若将这事摆在了明面上,朝廷可就被动了!”

在于臣襄说完之后,隆治帝也平复了一下心情。

确实,这寻找前太子血脉一事,的确不能摆在明面上,不然若是被一些反对朝廷的势力先行找到,以此胁迫聚众威胁朝廷,那麻烦可就大了。

本来这么多年过去了,前太子一事已逐渐淡忘,若是被人再大肆宣扬出来,不知还会引起多大的波动。

而是太上皇是明显偏向于前太子血脉,再加上朝堂之上遗留的前太子旧党,这些人若是整日搞事,那隆治帝就什么都不用干了,就等着天天给他们扯皮吧。

闻言隆治帝有些愤怒的神情,逐渐平缓下来,然后有些咬牙切齿的说道:

“难道就这么放过甄家吗?”

于臣襄闻言连忙向隆治帝解释道:

“陛下不必动怒,这甄家置换前太子血脉一事,太上皇也未必知晓,若是太上皇知晓之后,想必也不会让甄家太好过。”

“而陛下只需要安排人手,监视好甄远桓,想必很快就能查到前太子血脉的消息。”

隆治帝闻言点了点头,只要能先将前太子血脉给先找出来,什么事情都能往后推推。

“对了,此次前往甄家,朕听说昭武侯与锦衣卫发生了冲突,还斩了几个锦衣卫千户,可有此事。”

隆治帝在将想要诛灭甄家的心放下之后,便有询问起了贾琛。

“回禀陛下,却是如此,不过臣已经与袁浩翔碰过头,被昭武侯处理掉的几名锦衣卫千户,都是太上皇的死忠,而且还是他们带头先手冲向昭武营的士兵,贾侯爷才下令驱逐他们的,打斗之间,失手将这几名千户给打死了。”

几名锦衣卫千户的死亡,于臣襄自然是知晓的,本来锦衣卫就不是隆治帝的麾下,这几名千户又是太上皇的死忠,在他看来,贾琛能借此次机会将他们处理掉,也大大方便了隆治帝派人渗透到金陵锦衣卫里面。

“好,贾琛他干的不错!”

闻言隆治帝心情好上许多,贾琛清理掉对太上皇死忠的锦衣卫千户,也大大方便他日后掌控金陵锦衣卫,从而更好的监视好甄家,然后查找前太子血脉的消息。

但随即于臣襄便苦笑起来:

“陛下,此番昭武侯可牺牲不少,估计等两日就该有不少弹劾贾侯爷的折子,该送到陛下面前了。”

闻言隆治面色一凝,开口说道:

“哼!一群无所事事之辈,一天天正事不干一点,光知道找别人的麻烦!”

提到朝中的御史言官,隆治帝也头疼不已,这御史言官设立之初,是为了监督皇帝和百官设置的,有“风闻奏事”之责。

但经过数个朝代的演变,这御史言官一职,便成了一个鸡肋,大事小事都上奏一通,搞得皇帝烦不胜烦。

而且更有甚者,还罗织罪名,诬陷忠良,但即便如此,皇帝也得派人查,因为他们就是搞这一行的。

若是皇帝不予理会,那就又会被言官扣上一顶“独断专行”、“不听谏言”的帽子,搞得皇帝杀也不是,留也不是。

自古以来,皇帝擅杀言官的,都没几个,主要就是因为这言官跟史官没什么两样,而且还抱群,若是没有充足证据证明其的大罪,只要皇帝敢动手,那保证会被言官集团给喷的体无完肤。

所有一提到朝廷上的言官,隆治帝也厌恶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