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兴八年五月,大唐奉天讨不臣,十万大军东征百济!
选择五月份这个时节是很巧妙的,这个时候海上已经是东南风,但又不是太猛烈。而且,这个时节不是台风多发时节。
当然,对大唐更有利的一点是,大唐已经是全面职业化的脱产军队。各种经济生产活动,对大唐军队基本上没有影响。但是,对百济而言影响就很大了。
因为,五月的百济,是春耕刚结束不久。况且,春耕结束后还有一堆的农活,真正的农闲,是要到粮食收获后。
毕竟,百济这边种的也是水稻,亩产只是勉强一百三四的那种。
可以说,大唐选择的时机真的让百济人很蛋疼。
征兵迎战,那地里的后续农活就完蛋了,粮食大减产铁定的事。就算打退了唐军,国内也基本上要饿殍遍地了。
……
安东大都督府,萧常之看着眼前这颗扶余隆的头颅,再看看下面跪着的百济使臣,摇摇头冷笑道:“扶余隆就算再怎么叛逆,也是大唐册封的东海郡王、百济王。你们这样杀了大唐册封的郡王,是不是太不将大唐放在眼里了?”
没错,在大唐东征的风声传到百济后,百济人麻爪了,贵族立即发动政变,砍了扶余隆一脉,扶了扶余义登基。说真的,那些百济贵族政变杀扶余隆还不至于让萧常之无语,让萧常之无语的是,他们扶持的不是和扶余隆有血脉联系的百济王室,而是选了一个旁系里的旁系。
这简直是要将大唐宗主国的脸面摁在地上摩擦啊。
说真的,百济贵族要是懂事的话,发动政变绑了扶余隆送到安东大都督府还算是正确操作,现在这操作……
萧常之表示,高境界的灭族操作。
大唐此番出兵一共是四路大军。
第一路军是苏烈为元帅,麾下大将秦怀道、程处默、尉迟宝林一群武二代,乘船从登莱府出发,在百济西边海岸登陆。地点吗,就是李恪当年登陆的地方了。
第二路军元帅是萧常之,麾下将领有高侃、王孝杰等新起之秀或者老将,从陆路发起攻击。
第三路军元帅是薛礼,麾下将领有王钰、赵峰等那批早期跟随李恪的子弟,他们先乘船去倭国的福津府,然后再从百济南面登陆。
第四路军元帅是夏泽,统帅海军清扫百济海岸,并维持后勤运输。本来,这路元帅该是李三的,但李三那家伙,不知道还在哪里的海上飘着,就只好选夏泽了。
当得知大唐压根不听解释还是发兵后,百济真的乱成一团了。
百济乱成一团,新罗也不好过。
金胜曼心里清楚的很,大唐要是出兵只有个两三万还好,那就意味着不会灭百济。但是,这次大唐一次出兵十万,那就是铁了心要灭百济了。
现在高句丽已经灭了,倭国被大唐分为武藏和东瀛两国,且这两国都已经被大唐调教的已经不是亲善能形容的了。
也就是说,一旦百济覆灭,海东这边,就只剩新罗了。
大唐,会放过新罗?
肯定不会的。
新罗现在虽然丢了近半国土,但内部却已经安稳了,后面就可以慢慢反攻收复国土。毕竟,百济人太残暴了,被占国土上的新罗百姓一直在反抗。
但,大唐来了。
金胜曼敢说,当百济被国灭的那一刻,大唐绝对会陈兵大唐新罗边境。
选择不外乎两个:国灭和献土归唐!
毕竟,现在的大唐皇帝不是太宗文皇帝李世民,而是贞兴皇帝李恪!
李恪对高句丽贵族有多狠金胜曼很清楚。
因为就有高句丽贵族翻山越岭逃进新罗的。
金胜曼可以预见百济国灭后那些百济贵族的下场。
本来百济是不会这么惨的,认认真真执行李恪当年给的条约就行了。可是吧,百济就是喜欢作死,只不过,李世民当时懒得管。
李恪上台后,百济其实也还是有机会的,就算不认真执行条约,就老老实实待着别乱动呗。要知道,当时的李恪手头麻烦事一堆,只要百济安份,李恪恐怕都很难记起百济。
不安分的代价是,十万唐军来了。
……
“轰轰”的声音中,大唐海军战舰上的大炮如同鼓点一样喷吐着焰火硝烟。
五百步外,百济水师正在疯狂地划着桨想冲过来。
大唐海军选择的时机,使得大唐海军处于上风向,可以从容调度。
但是百济水师嘛……
百济人这些年也不是没想弄出火药,为此常常大批量采购大唐生产的烟花鞭炮。可问题是,百济人挠破了后脑勺,都没破解出火药的配方。
原因嘛,做烟花鞭炮的火药为了防止被破解出配方,掺了许多莫名其妙的玩意。这些小玩意能够让烟花更好看或者声音更脆响,但是嘛,就是让配方更复杂了。
百济水师上面也装了不少的绞车弩,但受限于百济人的造船技术,这些舰上的绞车弩都不是很大,射程能够有四百步就顶天了。
而大唐的火炮这些年却不断精进。
大唐水师现在都用上了三寸口径的舰炮,而且使用了前装架退炮技术。在李恪的眼里,已经很有前世看一些影视剧里那红衣大炮的风格了。另外,在点火上用上了燧发机构,不用老是点着火把了。
之所以舰炮已经开始用前装滑膛炮而不再是用佛郎机炮,原因就是西洋的海盗现在造的船甲板都开始厚起来了,佛郎机炮的破甲能力已经不行了。
相比佛郎机炮的射程,前装滑膛炮的射程更远,这批大唐的舰炮,射程足足有两千五百步。而且,得益于海外精铁的输入,大唐火炮的质量不断提高,火炮铸造技术也不断提升。
舰炮的寿命,已经达到了能持续发射三百发都不担心炸膛。
缺点嘛,就是射速对比佛郎机炮是真的慢,而且清洗炮膛麻烦。不过,大唐的炮兵已经开发出了药包装填技术,让射速也还是能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