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在商业街安排好各项事务,抬手看表,见时间紧迫,便匆匆转身,脚步急切地朝着滨江路小洋楼工作室赶去。一路上,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如织,他却无暇顾及,脑海里全是工作上的事。
很快,那座熟悉的小洋楼出现在眼前。小洋楼静静伫立在城市一隅,散发着古朴又独特的气息。凌晨推门而入,屋内布置简洁有序,弥漫着书香与油墨味。他深吸一口气,顿感安心。
回想起中山大学西南角的那个工作室,如今已被赋予新使命——电器产品研究室。当初,凭借对电器领域的敏锐洞察,凌晨购置了一大批电器产品,从新款收录机、样式新颖的电视机,到便捷的小家电、功能复杂的大型电器,一股脑运进工作室。而后,他找到中山大学物理系的曾明讲师,诚恳邀请其帮忙拆解研究,探索电器构造原理与技术奥秘。
在曾明老师眼中,这个工作室是充满惊喜与挑战的“宝藏天地”。这里不仅摆满待修电器和维修工具,是电器维修工作室,还是维修员工的培训基地。年轻学徒们常围在曾明老师身边,聚精会神听他讲解维修技巧,或是亲手实践,满是对知识的渴望。
曾明老师身为物理系讲师,本就对电器研究兴趣浓厚,课余时间便将这里当成第二办公场所。他穿梭在电器元件间,手中螺丝刀、电烙铁等工具在他操控下精准拆解、组装电器。帮凌晨维修电器赚取的丰厚外快,极大提升了他的生活水平。从前紧巴巴的日子一去不返,如今他不仅能轻松应对生活开销,还能添置心仪物件,生活越发滋润。
此外,在凌晨支持下,曾明老师凭借技术优势开展“副业”。维修好的电器经他精心擦拭、调试后转手倒卖,凭借过硬质量和合理价格,赢得众多顾客青睐。自行车经他翻新后,骑行轻便、外观崭新,在市场上十分抢手。他还帮凌晨售卖从香港进货的时尚紧俏货物,从精致饰品、潮流服装,到别具一格的文具、新颖电子产品,这些稀缺好物一经推出,便引得众人竞相购买,生意火爆。
正因如此,当凌晨满怀热忱地找曾明老师交流电器制作和改良思路时,曾明老师想都没想便一口答应。他深知,与凌晨合作不仅能在专业领域深耕,实现自我价值,还能拓宽事业版图,收获更多财富与成就。此刻,在那充满希望的工作室里,两人思维火花激烈碰撞,一场电器领域的创新变革正悄然拉开帷幕。
凌晨自打重生穿越回来,就凭借着前世对时代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早早地开始在电器技术攻关领域谋篇布局。他心里十分清楚,八十年代,国内的乡镇企业犹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可这些企业大多受限于自身条件,技术力量薄弱,在产品研发和技术革新上举步维艰。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了“星期日工程师下乡指导工作”的独特现象,大批拥有专业知识的工程师利用周末时间奔赴乡镇企业,为其解决技术难题。凌晨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犹如一阵强劲的东风,正好能助力他在电器行业闯出一片新天地。
他将目光聚焦在风扇、电吹风、电饭煲、消毒柜、电热水壶、电烫斗、电视机、收录机等一系列常见却又市场需求巨大的电器产品上。在那个物资逐渐丰富、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日益提高的时代,这些电器的普及程度正不断攀升,但技术层面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凌晨决心在这些产品的技术攻关上抢占先机,为未来的商业布局打下坚实基础。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找到了中山大学物理系的曾明老师。曾明老师在学术领域造诣颇高,且对电器研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扎实的功底。凌晨带着自己的想法和规划,与曾明老师促膝长谈,将前世所了解的电器技术发展方向和创新理念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
一开始,曾明老师虽对凌晨的一些新奇想法感到惊讶,但在深入交流后,却被凌晨那些跨越时代的认知所震撼。在凌晨的点拨下,曾明老师就像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盏明灯,原本混沌的思路瞬间变得清晰明了。就拿电风扇来说,传统的风扇功能单一,外观也较为笨重。曾明老师在凌晨的启发下,思考如何优化电机结构,使其运转更加高效、静音,同时在外观设计上融入简约时尚的元素,让风扇不仅是一个电器,更是一件家居装饰品。
对于电饭煲,曾明老师则着眼于提升内胆材质和加热技术。通过借鉴凌晨提及的先进理念,他尝试研发一种新型内胆,能够更好地均匀受热,煮出的米饭口感更加香甜软糯。在加热技术上,摒弃传统的单一加热方式,采用多段式智能控温,根据不同的烹饪阶段精准调节温度,确保米饭的每一粒都熟透且营养不流失。
在电热水壶的技术攻关中,曾明老师致力于提高加热速度和安全性。他参考凌晨提供的思路,研发出一种新型的发热元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水烧开,同时加入多重安全保护装置,如防干烧、自动断电等功能,让用户使用起来更加放心。
每一次的技术讨论,凌晨和曾明老师都沉浸其中,废寝忘食。曾明老师凭借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对新技术的快速吸收能力,将凌晨那些看似天马行空的想法逐步转化为可行的设计方案。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创新优化后的电器设计如泉水般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每一个设计都蕴含着对未来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对技术革新的执着追求,仿佛已经看到这些凝聚着他们心血的电器产品,在未来的市场上大放异彩,成为乡镇企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