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公元前279年,燕国的王宫中弥漫着紧张与不安的气氛。

燕昭王离世,燕惠王继位,新王初登大位,政权尚未稳固。

在燕国的朝堂之上,奸臣们心怀叵测,觊觎着权力与利益。

他们嫉妒乐毅在战场上的赫赫战功和在百姓心中的崇高威望,企图借机铲除这位功高震主的将领。

这一天,阳光透过宫殿的窗棂,洒在燕惠王的龙椅上。

燕惠王端坐在王位上,眉头紧锁,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犹豫和困惑。

在他面前,一群奸臣正围绕着他,巧舌如簧地进献谗言。

“大王,乐毅拥兵自重,在外征战多年,如今燕国的大半兵力都掌握在他手中。他若有二心,后果不堪设想啊!”一位奸臣谄媚地说道。

燕惠王微微动容,心中泛起了一丝疑虑:“乐毅真的会背叛我燕国吗?”

另一位奸臣见状,赶忙接着说道:“大王,乐毅久攻齐国不下,未必是他能力不足,或许是他有意为之,想要拖延时间,壮大自己的势力。”

燕惠王的脸色越发阴沉,他开始回想乐毅在战场上的种种表现,心中的怀疑愈发强烈。

“大王,切不可让乐毅继续掌握兵权,否则燕国危矣!”奸臣们齐声高呼。

燕惠王终于下定决心,下令召回乐毅。

此时,远在齐国战场的乐毅正指挥着军队与齐军激战。他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一心想要为燕国夺取最后的胜利。

突然,一名使者快马加鞭地赶到军营,带来了燕惠王的召回命令。

乐毅接过诏令,手不禁微微颤抖,他的心中充满了震惊和不解。

“怎么会这样?我一心为燕国征战,为何大王会突然召回我?”乐毅喃喃自语道。

他的副将走上前来,气愤地说道:“将军,这定是那朝中的奸臣作祟,想要陷害将军!”

乐毅沉默不语,他抬头望着天空,心中思绪万千。

他想起了燕昭王对他的知遇之恩,想起了自己多年来为燕国付出的心血和努力。

“难道我的忠诚就这样被怀疑?”乐毅的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无奈和痛苦。

夜晚,军营中的篝火在风中摇曳。乐毅独自坐在营帐中,对着烛光,陷入了沉思。

“我若就此回去,恐怕凶多吉少。但若不回去,便是违抗王命,不忠不义。”乐毅内心纠结不已。

最终,乐毅决定先按兵不动,派人回燕国打探消息。

然而,燕惠王见乐毅迟迟未归,更加坚信了奸臣们的谗言,对乐毅的怀疑也愈发加深。

……

乐毅收到召回命令,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在齐国的战场上,乐毅的营帐内弥漫着沉重的气氛。

乐毅手握着燕惠王的召回令,面色凝重,目光中透露出深深的挣扎和无奈。

时间仿佛凝固了一般,乐毅静静地坐在那里,回忆着往昔的点点滴滴。

他想起了燕昭王对他的信任和重托,想起了他们共同立下的雄心壮志,要让燕国强大起来,称霸诸侯。

“燕昭王啊,您为何走得如此匆忙,留下我独自面对这艰难的局面。”乐毅喃喃自语,声音中带着一丝悲戚。

副将在一旁焦急地来回踱步,忍不住说道:“将军,这明显是那燕惠王受人挑拨,对您起了疑心。我们不能就这样回去,否则必遭陷害!”

乐毅抬起头,看着副将,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我乐毅一生忠诚于燕国,怎能违抗王命?但此去吉凶未卜,我实难抉择。”

此时,外面的士兵们也在议论纷纷。

“将军为燕国出生入死,如今却遭此不公待遇,真是令人心寒!”

“是啊,若是将军不回,我们愿意跟随将军另寻出路!”

乐毅听到这些话语,心中感动不已,但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

“众将士们,我乐毅承蒙燕昭王厚爱,得以施展抱负。如今王上有令,我怎能不从?

只是这一去,不知未来如何,还望大家保重。”乐毅走出营帐,对着士兵们说道。

士兵们纷纷跪地,齐声高呼:“愿随将军同生共死!”

乐毅望着这些忠诚的将士,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乐毅决定还是要回燕国。他要当面向燕惠王解释清楚,证明自己的忠心。

黎明时分,乐毅率领着部分亲信,踏上了归程。

一路上,他的心情无比沉重,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可能的结果。

当他们快要抵达燕国都城时,乐毅远远地望着那熟悉的城墙,心中感慨万千。

“不知此次归来,等待我的究竟是什么。”乐毅长叹一声,继续前行。

公元前279年的一个清晨,阳光洒在燕国的大街小巷,却无法驱散弥漫在空气中的悲伤与愤怒。

乐毅,这位燕国的功臣,即将离开这个他为之奋斗多年的国度。

燕国的城门口,乐毅身着战甲,牵着战马,身后是他的亲信和追随者。

他的目光扫过熟悉的街道、房屋和人群,眼中充满了不舍和留恋。

“燕国,我的故乡,我曾誓言要为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今,却要被迫离开。”乐毅心中默默地想着,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他的身旁,副将愤怒地说道:“将军,您为燕国立下汗马功劳,却遭此不公待遇,这燕国还有何值得留恋!”

乐毅长叹一声:“我并非留恋这燕国的王位和荣华富贵,而是舍不得这里的百姓,舍不得我们曾经共同的理想。”

此时,城门口聚集了许多燕国的百姓,他们听闻乐毅要离开,纷纷赶来送行。

“乐将军,您不能走啊!燕国不能没有您!”一位老者拉着乐毅的手,泣不成声。

乐毅安抚着老者:“乡亲们,乐毅辜负了大家的期望。但我相信,燕国的未来会更好。”

人群中传来阵阵哭声和呼喊声,大家都对乐毅的离开感到无比悲愤。

乐毅翻身上马,最后看了一眼燕国的都城,毅然转身离去。马蹄扬起的尘土中,他的身影渐行渐远。

一路上,乐毅的心情沉重如铅。

他想起了自己初到燕国时,燕昭王对他的礼遇和信任,想起了他们一起谋划的宏伟蓝图。

“燕昭王啊,您若在天有灵,看到今日之局面,不知会作何感想。”乐毅喃喃自语道。

风在耳边呼啸,乐毅的思绪也随风飘荡。

公元前279年,乐毅怀着满心的失落和悲愤离开了燕国。他一路奔波,最终来到了赵国。

赵国的都城邯郸,一片热闹繁荣的景象。当得知乐毅到来的消息,赵惠文王亲自率领群臣出城迎接。

在城门外,赵惠文王远远地望见了乐毅的身影,他快步走上前去,拱手说道:“乐将军,久闻您的大名,今日能来我赵国,实乃赵国之幸!”

乐毅连忙回礼:“多谢赵王厚爱,乐毅如今落魄而来,还望赵王收留。”

赵惠文王笑着说道:“乐将军言重了,您乃当世名将,能来赵国,是我赵国百姓之福。”

随后,赵惠文王设宴为乐毅接风洗尘。宴会上,赵国的大臣们纷纷对乐毅表示敬意和欢迎。

“乐将军在燕国的功绩,天下皆知。如今能来赵国,定能助我赵国更加强大。”一位大臣说道。

乐毅感激地说道:“乐毅愿为赵国尽绵薄之力。”

赵惠文王当场宣布,封乐毅为望诸君,给予他极高的礼遇和权力。

“望诸君,从今往后,您便是我赵国的重臣,我赵国的大门永远为您敞开。”赵惠文王说道。

乐毅起身谢恩:“多谢赵王,乐毅定当不辱使命。”

在赵国,乐毅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信任。

【后世评价】

乐毅是战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和品德备受后世推崇:

- 评价:

- 陈子昂:“王道已沦昧,战国竞贪兵。乐生何感激,仗义下齐城。雄图竟中夭,遗叹寄阿衡”。

- 邵雍:“乐毅事燕时,其心有深旨。破齐七十城,迎刃不遗矢。岂留即墨莒,却与燕有二。欲使燕遂王,天下自齐始。岂意志未申,昭王一旦死。惠王固不知,使人代其位。强燕自此衰,何复能振起。自古君与臣,济会非容易。重惜千万年,英雄为流涕”。

- 刘克庄:“忿怼及韩驷,荒唐入郢鞭。乐生端可拜,宁死不谋燕”。

- 王夫之:“有良将而不用,赵黜廉颇而亡,燕疑乐毅而偾”。

- 唐甄:“白起、赵奢、乐毅之属,神于用兵,所向无敌”。

- 称号:

- 望诸君:乐毅因受燕惠王的猜忌,无奈投奔赵国,被封于观津,号为望诸君。

- 昌国君:乐毅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连下七十余城,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着名战例,报了强齐伐燕之仇,受封昌国君。

- 武庙十哲:唐朝开元十九年,唐玄宗为表彰并祭祀历代名将所设置武庙,以周朝开国丞相、军师吕尚(即姜子牙)为主祭,以汉朝留侯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

上元元年,唐肃宗将吴起等历史上十位武功卓着的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庙十哲,“燕王国昌国君乐毅”便是其中之一,同时代被列入“十哲”的只有吴起、白起而已。

- 七十二名将:及至宋代宣和五年,宋室依照唐代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乐毅。

- 影响:

- 军事思想:乐毅的军事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战略和战术被后世军事家所借鉴和研究。

- 出将入相:乐毅是出将入相之才,既能领军打仗,又能治理国家,他的成功经验为后世树立了榜样。

- 合纵连横:乐毅通过合纵策略,联合其他国家攻打齐国,展示了合纵连横的智慧和策略,对后世的外交和军事战略产生了影响。

- 精神品质:乐毅忠诚、勇敢、智慧的精神品质,深受后世敬仰和推崇。

【功绩】

- 辅佐燕昭王振兴燕国。当时齐国强大,燕国弱小。

乐毅建议燕昭王联合赵、楚、魏等国共同对付齐国,并被任命为使臣前往各国施行合纵之事。

- 统帅燕国等五国联军攻打齐国,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着名战例。

公元前284年,他率领五国联军在济西大败齐军,攻破齐军主力,此后乘胜追击,一举攻破临淄,因功受封昌国君。

随后他继续攻占齐国城池,在短短半年时间里连下齐国70余城,几近使齐国亡国,为燕国报了强齐伐燕之仇。

在攻打齐国的过程中,他还展现出了优秀的军事才能,如总揽全局、把握战争主动权、制定适宜的战略决策和作战指导方针,并根据战场情势变化随时调整战略战术等。

他深知夺取初战胜利的重要性,善于先发制人;在齐军主力被消灭后,能果断遣返部分他国军队,避免胜利果实被过多分享。

在攻克临淄后,进一步制定作战计划,及时分兵五路攻取,使燕军的战略目标基本达成。

【过错】

例如在攻打齐国时,乐毅围困莒城和即墨两座城池,采取了围而不打的策略,试图从心理上征服齐国民众,但这也给了齐国一定的喘息和反攻机会。

后来燕惠王即位,中了田单的反间计,用骑劫代替乐毅,最终导致齐国成功复国,燕国此前的努力功亏一篑。

不过,也有人认为这并非乐毅的过错,他围而不打的策略有其合理性,只是因为燕惠王的猜忌和用人不当才导致了最终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