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房产证的这两天,从雅雅拉着苏晚到处去玩。
有一天,郑景仁也过来了。
听说苏晚来了,郑景仁强烈要求从雅雅带着他过去吃顿饭。
他可以自掏腰包请客!
冲着免费的晚餐,从雅雅和苏晚说了一声,苏晚同意过后,她真带着人来了。
郑景仁很喜欢苏晚的新书,想要问问后面的情节,又不好意思。
从雅雅早就拿到了全部的内容,这会儿听到郑景仁的悄悄话,默不作声。
她不是小孩子,不是朋友想看她就可以把内部样稿拿出来的。
吃饭的间隙,从雅雅说到之前拍摄的小仵作,今年又重播了一次,好像收视率还不错。
没等她引出真正想说的话题,郑景仁似笑非笑地看着她。
都是多年的好友了,上哪儿能想不到对方想说什么。
他故意不理从雅雅,热情地为苏晚介绍店里的菜品,苏晚听得认真,也吃得认真。
在从雅雅快忍不住之前,郑景仁状似无意地提起来他小叔最近在追苏晚的连载文。
苏晚还真有些意外,她以为这种热血的基建种田文,还是大女主的文,大概率不符合郑导的口味。
她更没想过拍成电视剧的事。
在开始写的时候,她只顾着写一篇热血大女主爽文。她也没想过写大男主搞事业的事,她想写的,从始至终都是各种各样的女性。
从雅雅看苏晚听到郑景仁的话无动于衷,以为她没想到那方面,特意点了出来,“晚晚,我感觉咱们可以提前准备准备拍成电视剧的事,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有人来买版权了。”
这话说得苏晚都有点茫然,她已经写得那么厉害了?
不至于吧?
她还没试过写修仙小说,那种小说,似乎更符合导演和市场的口味。
也不是不能写,只不过最近想法太多,修仙小说放在后面。
郑景仁点了点从雅雅,“皇帝不急太监急,我小叔还没看过后面的内容,怎么可能直接来找人?”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作为一个主动工作的编辑,从雅雅给了个“不愧是朋友”的眼神。
苏晚明不明白不重要,她作为帮苏晚处理各种事务的编辑,要主动出击的!
从雅雅得到回答,满意了。
“曲线救国”想方设法保证能提前看到下册书的郑景仁,也同样满意。
只有苏晚,依然热衷于美食。
要是问她听没听懂这两人到底想做什么,那就只能说,都等着吧。
耐心等待,才会知道结果是什么。
期望过大,不是什么好事。
*
同一时间,白云县,张正德终于接到了闺女张静怡的回电。
前几天打电话过去,张静怡宿舍那边的人说她不在,最近挺忙,是和一个姓苏的男生在外面摆摊来着。
张正德没想歪,他之前就从闺女那里听说了这件事。
苏昀愿意带着张静怡做这件事,让闺女上学以后没心思去搭理渣男,还能赚零花钱,挺好的。
他一开始不知道这件事,张静怡摆摊的进货渠道和进货钱都是苏昀提供的。
知道以后,他特意多给了张静怡一笔钱。只要不是乱花钱,哪怕创业失败也没事,都是经验。
这都是他听二妹常常说的话。
真放在自己身上,那还是万万舍不得的。
但凡想到创业不稳定,容易亏钱,他就没办法去自己开店。
张静怡也是同样的想法。
她给张正德的回复,是去京市。
最好的选择,是跟着二姑走。
有张芸做决策,张正德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认认真真做一个好大厨,琢磨厨艺就足够了。
她很清楚自己的家人,没有二姑那样雷厉风行,也没有苏建国那样失败了还有再爬起来的勇气。
二姑父曾经的失败,曾经被坑过的事,她从小到大听过无数次。
那时候大家都没想过,二姑父还会有现在这一天。
来到服装设计学院,她第一次感受到服装设计的魅力。
跟着苏昀去摆摊,不止是为了赚生活费,更多的是通过这些机会,了解到什么样的群体需要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身材适合什么样的衣服。
作为未来的设计师,她不能让衣服设计出来,没有受众。
确定她的设计方向设计风格,是一条长远的路。
可目前来说,她是要走大众路线。适合更多的人,价格便宜又舒适好看,是摆摊的最好选择。
更多的想法,还得等她和苏昀商量好了,才能实施。
如果爸妈都能来京市,张静怡想,她大概会更有底气去面对一切。
最起码她不用担心爸妈开店出问题了该怎么办。
张正德第一次和闺女聊了那么久,也是第一次知道闺女如此担心他们做父母的。
说来惭愧,他真的没有出去闯荡的勇气。
张天龙也像极了他,脑子没那么聪明,有时候不得不承认,孩子随了他,也随了林玉。
不是说随他们不好,要是能随孩子奶奶,像孩子二姑那样,他大概会更开心点。
也幸亏还有静怡这个闺女,临门一脚的时候,在晚晚的帮助下,想明白抓住了机会,找到了自己的梦想。
夫妻俩最后决定,不接店面,张正德跟着去京市,林玉留在白云县陪儿子一年,明年也去京市!
张芸请来的经理,他们都见过了,单单看这几天的情况,也能清楚对方有能力处理好这几家店。
他俩是真没脸直接说他们来接手店面。
同样没法厚脸皮说接手店面的,还有张秀。
说不心动是假的,张秀问过成爱党,成爱党第一时间反对。
家里的钱,是留着买房的。
或许接下店面,能赚钱更快,可他更担心张秀把控不住。
他知道儿子和闺女以后的打算,不希望作为父母会扯孩子后腿。
尤其是在成彤身上,他更担心未来张秀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她身上。
在和苏建国去外面的这些日子,成爱党学到的不止是如何干活,更多的是和孩子的相处。
为数不多的几次接触,他感受到苏建国家的氛围,是他羡慕的那种和谐。
不像他家,都聚在一起的时候,压抑多于轻松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