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根生对摸骨的解释,虽然听上去有些晦涩难懂,非常的深奥。
可仔细回味的话,却让人大受裨益。
坦白说,虽然我擅长奇门,但在玄学这个宏大的领域,我所学的这点东西最多也只能算是冰山一角。
在浩如烟海的玄学文化体系里面,五千年的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术数占式、哲学思想,可不光我们常听到的那些什么六爻八字、风水紫微一类,更有像摸骨、风角术、南极课、望气,以及我之前用过的演禽等秘法。
因此在碰到自己不懂的领域时,我常常会抱着谦逊求知的态度,向那些深谙此道的行家请教。
对我来说,这既是视野的开阔,知识的积累,同时也是一场精进自我的修行。
……
……
“后生啊,方才你一直问我摸骨算命的理论依据到底是什么,我呢已经从先天五行之气的角度跟你做了解释。其实摸骨和你学的奇门、看的风水一样,本质上都是对先天的摸索。”
“从天地演化的角度看,我们的骨头就像风水中山川大地的山脉走势。这山川地脉,藏风聚气,孕育万千生机,为大地之脊梁。而人身上的骨骼,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顺着刚才的谈话,石根生继续跟我们分享起了他对摸骨的看法:
“骨骼支撑起我们这一身血肉皮囊,如同龙脉撑起天地乾坤,是精气神汇聚之所。《太清神鉴》里面有句话讲的好,骨为阳,肉为阴,阴阳既济,方为全美。”
“石老先生,您的摸骨技艺出神入化,请问到底是如何通过一个人的骨头判断具体吉凶祸福的呢,甚至我觉得您刚才给我摸骨时所说的话,比一些紫微八字更准确?”
石根生话音刚落,我立刻追问了上去。
一想到刚才自己的亲身体会,我对此更加的好奇了。
“想学?”
见我有些执迷,石根生露出了深邃的笑容。
对此,我倒是没反对,但也没肯定。
老话说的好,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家有千金,不如薄技在身。
像石根生这种跑江湖的人,靠的就是手艺。
这手艺,是自己安身立命吃饭的家伙,一般情况下,没有哪个人会轻易外传的。
我很想学。
但不强求。
能学到,说明我跟石根生有机缘。
要是学不成,那也没什么失望的,就当听点新知识,开阔下视野了。
见我有些扭捏,没好意思回答,石根生会心一笑,明白了什么。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孰能生巧。就拿我来说,我在学习之初也是一头雾水,后来慢慢精进,有了现在的境界。”
“另外看在刘道长的份儿上,你不远万里来到米国给我送信,咱俩也算是有缘了。既然有缘,那么我可以跟你透露一些关于摸骨的经验。这些话,我可从来没有跟任何人透露过……”
“关于如何摸骨,以我从事这行六十多年的经验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个步骤。”
“首先,在摸骨之前,一定要明白‘百劫广修异骨生,骨肉不合神非灵’这句话。”
“此话出自《月波洞中记》,大致意思是,一个人的身体骨骼往往受他的言行功德、磨难福报等各方面影响。
“用玄学相术的话来说,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一个人的骨骼其实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就跟命运一样,会随着各种因素的变化而改变。这点,跟我们常说的佛教因果和道教承负不谋而合。”
“另外,关于《月波洞中记》,我刚才在解释骨骼与先天五行之气的时候曾提到过这本书。此书是难得的相术经典,也是我修习摸骨之术常看的书籍,后生,不管你将来能不能学成摸骨,我都推荐你去看一看,常看常新,对你大有用处。”
石根生像个老师一样,对我提出了一些建议。
我欣然应允。
稍后,石根生继续顺着刚才的摸骨话题说道:
“在了解了‘百劫广修异骨生,骨肉不合神非灵’这句话后,接下来,就要正确认识我们的骨骼。”
“古语有云:圣人作《易》,以顺命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换句话说,摸骨其实跟你学的奇门一样,也有天地人三才之说。”
“其中,头为天,身为人,足为地。”
“既然头为天,那么摸骨之术,自然首重头骨。”
“头者,既是一身之尊,百骸之长,也是诸阳之会,五行之宗。头骨的形态可以反映出一个人的尊贵与否,运势高低,是摸骨必须要登的天门。”
“《玉管照神局》中有明确说明。骨法九般,皆贵相也。所谓九骨,就是颧骨、驿马骨、将军骨、日角骨、月角骨、龙宫骨、伏犀骨、巨鳌骨、龙角骨等九种,这九种骨相,都有其独特的命理含义,如颧骨丰隆象征权威之运,这些都是摸骨术在判断命运过程中的重要参考依据。”
“不过,可千万别以为单看头骨就能定乾坤,身骨与足骨同样关键。”
石根生微微一顿,目光深邃地看着我,似乎要确保我完全跟上他的思路。
“身为人,足为地,身躯之骨往往承载着我们一生的奔波劳碌与尘世作为,也最能反映出一个人目前的状态。”
“举个例子,假如说脊梁骨挺拔刚正,那么往往暗示此人有坚毅的品性,能扛事、敢担当,历经风雨而不折。再比如肋骨若是疏密得当、排列整齐,仿若能看到一个人内在的气血循环顺畅,生命力旺盛,所行之路顺遂少灾。”
“摸骨之时,需将这天地人三才的骨骼信息综合考量,手触其骨,心感其气,方能洞察一二。”
“但这还只是入门,正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小陈,能不能学会摸骨,领悟其中精妙,关键在你自己。”
一杯酒下肚,石根生把自己这些年从业的一些经验都如实的告诉了我。
常言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特别是在玄学行业。
像石根生这样的易学耆宿,有时候,他们随口的几句话往往比一整本书都有价值。
而接下来,我还在回味刚才石根生说的这番话时,一个人忽然来到了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