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163上装备,炸街去

在小苇的记忆中,深耕密播不只这年一季,而是进行了好几次。

理由很简单,一次性的不成功不代表决策的失败。

难不成几千年的农耕文明是白延续了么?

还真是这么认为的。

时间再久都属于旧社会的经验,像亩产只有三两百斤,属于旧观念。

现在可是新社会,一切要砸碎重来,亩产几十万斤完全可以达到。

山子说过:当一个错误大到成为笑话时,这个错误就不会被承认,要么错下去,要么扭曲事实,别无他法。

这就是今年夏收媒体上惊人高产的缘由。

四个姑娘走在田埂上,看着一片片密不透风的花生苗,小苇欲哭无泪。

好在,虽然没有人叫停过,但从明年开始,才会逐渐减少耕种种子量,和翻地深度。

可肥沃的熟土早就被埋到下面,没三年根本缓不过来。

可喜的是,红薯这种爬藤类农作物并未实行密播,严格按照老祖宗的经验在种植,要说改变,就是垄子更高,翻藤更勤。

炎炎夏热,翻藤除草捉虫不热吗?

没关系,有城里干部学生和各种闲杂人员下乡帮忙呢。

今年已经获得了亩产几万斤的巨大丰收,和科学论证的九十万多斤还有一段距离。

正全体动员全力以赴的努力中。

走到鱼塘边,叫了好几声都没看到老余,只有碧玉父母和快上高中的弟弟出来,然后老头子才听到,跑过来说:“鱼塘里只剩一点点小鱼小虾,没人稀罕了,老余已经回了小队。”

看小苇不快活,老头子建议:“你想吃可以去南边村子买,那里的鱼塘大,二三两的小鲫鱼应该还有。”

小苇问:“养的鸡鸭多大了?能吃么?”

老头子摇头:“鸡最大的才半斤多,还得过个把月。”

桂秀问:“小苇家里还有什么可以吃的?”

老头子有点难为情:“就剩队里归还的十几斤蚕豆和豌豆,油都没有了。”

离夏收才过去一个多月,粮食就已紧张如斯,这还怎么玩?

碧玉母亲叹道:“食堂里,连中午都改喝稀粥了。就算三顿稀,仓库里的粮食也撑不到秋收,还不让说。”

小苇没好气地说:“不让说,你还说。”

碧玉叫到:“妈。不要多话,早就和你们说过,集体的事不要说,不要谈。吃的亏还嫌少么!”

桂秀看这里晚饭都难凑得出,也很郁闷:“这些村干部太不上道。下次少牵扯。”

老头子忙帮儿子说话:“上面压,下面挤,村干部也难做呢。”

桂秀毫不客气:“没能力就别做。”

这口气太大,吓得老头子闭了嘴。

绿珠小心地问:“那我们回去吧。”

小苇疑惑地看看绿珠:“干嘛要回去?”

“饭都没得吃,待这里干嘛。”

大锅饭的好处就是各队为营,人员流动非常困难。尤其食物不足的情况下,自己都满足不了,普通外来人员不会得到供应,因此,大都被禁锢在村子里,难以出行。

何况到了最危急的时候,还有民兵看管,外出会丢村子的脸面,给高产抹黑。

只剩一个字:熬。熬得过,就过了。熬不过,彻底过了。

这也是后来没有形成大队流民的原因。

小苇本想来打个牙祭补充点蛋白质的,哪知道这里还不如学校。看三个女孩家都不想进,就要打退堂鼓,只得一挥手:“那就去南村。苦了谁,也不能苦了我这张樱桃小嘴。”

桂秀附和:“我完全可以肯定,你这张樱桃小嘴能立马吞下一头牛。”

听说南村离此只有二三里,背着小包的绿珠当先迈步,却被小苇喊住:“不能这么去,先去家里,上装备。”

桂秀拍手大笑:“姐们,一起上装备,炸街去。”

四个人去小苇家里,打开小包,换上清一色的葫芦装,遮阳帽,昂首挺胸,排队向南村走去。

引得田间劳作的社员纷纷站起欢叫,还有男青年吹起了口哨。

四个女孩充耳不闻,动作整齐划一,节奏感十足地穿梭乡村田野,像四只欢跃的精灵。

到了南村大队部,都出了一身汗。好在葫芦装只是将腰间收得纤细,上面短袖鼓胀,下面裤裙飘逸,出汗也会很快风干。

桂秀一马当先上前,发出正宗市里口音,问两个在树下讨论的干部:“请问,你们这还有鱼卖么?”

两个村干部抬头看看桂秀,又看看另外三个姑娘,然后互相看看,其中一个终于开口:“只剩几条小鲫鱼,你要买多少?”

“三五斤吧,多少钱一斤。”

一个干部笑道:“小塘里最多两三斤。看你是本市的,算你八毛吧。”

桂秀一愣,掏掏耳朵,话里带气地问:“多少?”

“八毛。现在都这个价。”

桂秀怒道:“以前才三毛,抢钱啊?”

干部冷哼:“爱买不买。外面都一块了,就剩一点点,我还不卖呢。”

肉类和粮油,国家有统一价格,不能增减,并且限制个人购买。鱼不一样,属于地区性食物,目前还不在限制之内,可以卖给私人。所以,价格也就随需求增减。

小苇赶紧表态:“八毛就八毛,麻烦你们叫人捞一下。对了,你们这有鸡鸭卖么?其他肉类也行。”

一个干部苦笑:“我们自己都没得吃呢,怎么可能卖给你们。实话说,要不是看在你们是小姑娘的份上,鱼都不会卖的。”

果然,到了鱼塘,养鱼人一万个不愿意。说自己队里都舍不得吃,就剩这一点,留着给村民偶尔烧锅汤喝的。

村长模样的干部只好说:“我已经答应。这几个小姑娘也挺有礼貌,绝不是普通人家的,就分点给她们吧。”

好歹捞了三斤多点,看打捞样子,就这三斤多,小池里也已经去了一半。

小苇差点气得骂娘,怎么粮食一紧张,所有吃的都跟着紧张起来了呢。

要不是四个长得漂亮,衣作勾人,恐怕还真买不到。

不过,小苇并不为这些人担心。就算农村早已断炊,城里每人每月至少也有二十斤左右的粗粮,还有几两棉籽油供应,不会饿没了。

事实上,据山子说,城镇和干部一个饿没的都没有,哪怕是最小的队长,都能熬过。

有一种群体,历来就是被淘汰的对象,开悟的小苇自然不会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