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去爷爷奶奶的超市,林小米发现,家里确实是多了三只猫。
看那样子,一只是加菲猫。两只是三花猫。
林爷开始指挥叔叔给流浪猫狗在小区做窝。
前两天下雨的时候,这个加菲小猫就被浇得蔫头拉脑的。
最主要的是,还有一个三花小猫崽,不知道怎么回事,在小区内一个花坛围墙的缝隙里。
外面一只成年大猫也是围着这个围墙转。
里面“喵喵”的微弱叫着。外面也是“喵喵”的叫着。
先是在小区的一个保安听到了动静,告诉了林成。
林成看了一眼,就回超市找家伙。
林爷一听,坐不住了,端着手臂,立刻跑去了物业前台,要求物业救猫。
当时正好常玉玲在处理事情,看见是林爷,即刻派两个维修工过去。
这时候,有几位居民在那里。
大家纷纷围拢过来,试图寻找救援的方法。
有人试图用工具打破墙壁,但担心会伤害到小猫崽。
这时,一位维修工提出了一个建议:他们可以在围墙的另一侧打开一个小洞,然后用食物和水引诱小猫崽出来。
维修工立刻行动起来,找到了合适的工具,小心翼翼地在墙壁上打开了一个小洞。
然后,他们把食物和水放在洞口附近,静静地等待着小猫崽的出现。
过了一会儿,小猫崽终于小心翼翼地探出了头。它看到了食物和水,慢慢地走了出来。
大猫也到了食物那里,它并不吃,只是贴着小猫,似乎是嗓子哑了。
林小米听林爷说,当即就让保洁员找了个纸壳,带回家里这两只猫。
林成不敢说小芳怕动物,林爷林奶也有感应。
所以林奶遛狗的时候,都是自己拽着绳子才出去的。
这三只猫,都放在了林好原来住的卧室。
一只加菲猫,两只三花。
林小米觉得有必要带这些可爱的小猫们去一趟宠物医院做个全面的检查。
毕竟在家里条件有限,无法判断它们有病没有。
然后,她那个房子相对来说要方便许多,有足够的空间来安置这些小家伙们。
所以她提议把小猫们送到她那里去饲养。
林奶说;“看看吧,你爷心疼,让他养几天。”
林爷说:“丫头,我有个提议,能否在小区里建设流浪猫窝或者狗窝呢?这也是生命啊,我让你叔整,他说怕物业不同意?”
林小米思考一下:“我看看能否跟常总商量商量。”
物业办公室,林小米看到了忙碌的常玉玲。
一身得体白衬衫黑裤子的常玉玲听林小米说后,沉吟一下:“你知道咱们各个小区流浪猫狗照顾最好的是哪个小区吗?”
林小米懵。
“是上层郡,梁副总裁安排做的流浪猫狗窝。”常玉玲笑了。
林小米问:“其他小区呢?”
常玉玲摇摇头,不清楚。
这个时候,保洁主管张芳华过来汇报工作。
当林小米的目光落在张芳华身上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亲切之感。
张芳华这个人,就是直脾气!
她就像一团燃烧的火焰,热情而直接,从不拐弯抹角。
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带着一种让人无法忽视的直率和坦诚。
与这样的人相处,林小米觉得特别轻松自在,因为无需去猜测对方的心思,也不用担心会有什么隐晦的算计或者阴谋诡计。
张芳华总是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这种真性情让林小米感到格外温暖和安心。
听说流浪猫狗的事情,张芳华眼睛亮了。
“狗子小黄和它的两个孩子,让我们的保洁员收养了。”
“流浪猫居民也在喂,我们保洁的也有的喂,我交代他们了,不许伤害这些小动物。”
“盖猫舍,可以盖两层,上面是猫住的,下面是狗住的。”
林小米眼睛也亮了:“需要多少钱,我可以捐点。”
张芳华说:“那行啊,我们都捐点款,剩下钱给它们买猫粮狗粮啥的,可以不。”
常玉玲说;“那就不用汇报了,我拿500元,张主管,你来安排,别让业主有意见。”
林小米和张芳华各自也转账500元,委托张芳华办理这事。
张芳华的意思,小区大,几个点在四个大门附近的楼宇区域,这样呢,也方便喂投。
林小米想想说:“还是在小区深处,外来办事啥的惊扰了小动物。”
常玉玲让张芳华带人选址,并且在小区内部召集喂猫狗志愿者,也是告诉业主,物业小区保护流浪猫狗的决心和意愿。
林小米在自己那栋的业主群里,已经热闹得如同开网络会议。
点赞的站成排。
当然,也有的提出来:猫狗散养伤人怎么办?
张芳华让管家回复:“如果是流浪狗,会结缘好人家,尽量找收养人。”
“如果是流浪猫,有人收养也可以,没人收养的,就由小区盖猫狗一体舍来管理。”
林小米下班再次来到爷爷奶奶这里,之前她和姑姑林好通微信视频了。
能看出:姑姑状态还不错,一直按照医生嘱咐吃药。
那边的小超市也经营起来了。
妈妈米红艳和继父杨才,还有姑姑林好,在那边支撑起两个业务,菜鸟驿站和小超市。
林爷林奶是想开了,林小晨的欠款已经帮着还一半了,另一半,他们不让林小米拿。
对于女儿林好,他们也希望她能够好起来,完全好起来。虽然这是奢侈。
物业云采购这个项目,他们这个超市是获利了,老头老太太一方面守着孙女,一方面也是因为超市还算盈利,比在双阳区那个强。
世间万物,纷纷扰扰,而对于林爷和林奶来说,他们这大半生历经风雨、饱经沧桑之后,内心深处始终怀揣着一份对生活的美好期许——那便是万事皆能言和。
回首过往岁月,林爷与林奶共同经历了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
曾经,他们也有过争吵与分歧,但最终都选择了相互理解、包容与妥协。
如今,岁月已经在他们脸上刻下深深的印记,但那份对万事言和的渴望却从未改变。
无论是家庭琐事还是邻里纠纷,他们总是以宽容之心去对待,用温和的话语化解矛盾。
在他们看来,言和并非简单地停止争执,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处世态度,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己心灵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