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跟着姓名学国学 > 第257章 高楼见最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壮卦六爻也讲述了唐宪宗李纯励精图治,实现元和中兴的历史故事。

初九:壮于趾,征凶,有孚。

脚趾头强壮有力,出征凶险,要有诚信。

这个很好理解,如果只有脚趾头强壮有力,身体其他部位依然羸弱,出征打仗万万是打不赢的。

这时候怎么办?

我们要制定一个长期目标并不断强大自身,最终有策略地完成这个目标。

要对自己和制定的目标负责,这叫有诚信。

唐宪宗李纯(778年—820年)是一个奋发有为的好皇帝,他在位期间提高宰相权威,平定藩镇叛乱,实现了唐室中兴。

但他是被宦官拥立登基的,最开始根基还很薄弱,除了皇帝这个虚名,暂时还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所以,他吸取了爷爷唐德宗和父亲唐顺宗的经验教训,潜龙勿用,暂时深藏雄心壮志,先治内政。

唐宪宗在韬光养晦的同时,不动声色地做了一些小小的人事变动,比如提拔杜黄裳(738年-808年)为宰相,升迁武元衡(758年-815年)为御史中丞、户部侍郎。

这些调整,文官集团非常欢迎,宦官集团也并不在意。此时的文官和宦官们还暂时在同一条船上,要共同打压二王八司马。对此唐宪宗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因为二王八司马并非他的人。他甚至有些喜闻乐见,一旦官宦们的注意力被转移,有利于他悄悄谋篇布局。

实际上,这是两个极其重要的人事任免。杜黄裳和武元衡是两位坚定的削藩派,他们的走马上任,直接显露出了唐宪宗的治政意图:重用文官,拉拢宦官,削弱藩镇。

杜黄裳是革新派领袖之一韦执谊的岳父,年轻时深得前宰相杜鸿渐的器重,曾是唐朝肱股重臣郭子仪的下属,前途一片光明。然而,因为与宠臣裴延龄不和,整整十年没有升迁。唐顺宗继位后,因为女婿韦执谊的缘故,他才得以升任太子宾客,不久改任太常寺卿。

但他并没有因此倒向革新派,反而旗帜鲜明地反对改革。

我们很难批评说他这是顽固守旧。因为那几个书生的革新初心也许是好的,但方法过于急功近利,有些欠妥。光凭一腔热血,一身孤勇,想当然说干就干,这不是瞎胡闹吗?

武元衡的曾祖父是武则天的堂兄弟,少年时已是才华横溢,二十多岁时参加科举考试,因诗文俱佳高中状元,累迁至御史中丞,唐德宗盛赞其有宰相之才。

就在君臣三人愁着以什么理由削藩的时候,西川节度副使刘辟主动递过来了刀子。

实际上,这把刀子是唐宪宗硬塞到他手里的。

公元805年8月,西川节度使韦皋去世,刘辟作为节度副使,率成都将校上表请节度使之职,被唐宪宗拒绝了。他考虑到自己初登帝位,为宁事息人,改授刘辟为剑南西川节度副使,并代理节度使。

刘辟显然还不满足,翌年正月上表请求都统三川之地,唐宪宗不答应。

刘辟于是擅自发兵,把东川节度使李康团团围困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并在援军到来之前,破城生擒了李康。

此时的朝廷乱成了一锅粥。大部分官员认为蜀地险要,易守难攻,认为出兵征讨太过凶险,建议息事宁人。

但是,宰相杜黄裳坚决主战。并且要求不派宦官监军,将军事指挥权全权委托给神策军使高崇文。

唐宪宗经过深思熟虑后,部分采纳杜黄裳的建议,派高崇文率领神策军五千人开往西川,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共讨刘辟。同时向派遣拥立他登基的宦官俱文珍担任监军。

唐军连战连捷,迅速收复梓州,攻克成都。刘辟在逃奔吐蕃途中被擒,押解回长安后被族诛。

刘辟也写得一手好诗,全唐诗收录了他的两首登楼望月诗,其中有句云:

圆月当新霁,高楼见最明。素波流粉壁,丹桂拂飞甍……

皎洁三秋月,巍峨百丈楼。下分征客路,上有美人愁。

实际上,朝廷一直在找机会给藩镇硬塞刀子。

公元806年,夏绥银(今陕西、甘肃、内蒙古交接处)节度使韩全义入朝。杜黄裳以他毫无建树为由,勒令其致仕退休。韩全义的外甥、夏绥留后杨惠琳闻讯后立即下令备战,并上表朝廷称夏绥将士拥立他为节度使。但朝廷的征讨部队还未出发,他就被部将刺杀。

这两次针对藩镇的行动算不算成功呢?

很难说。

刘辟伏诛后,三川被重组为东西两川,由高崇文任西川节度使,严砺任东川节度使。

韩全义致仕后,唐朝宗室李演被任命为夏绥银节度使。

两镇叛乱虽很快被平定,但藩镇仍在,节度使的权力没有被削弱。只要节度使的财政自主权、募兵权和世袭制还在,换谁都是换汤不换药。

我们注意到,中后唐时期,除了河朔、范阳等个别藩镇以外,大部分藩镇实际上并不割据。而且即使是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施行朝廷的政令。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必须借助朝廷的官爵和嘉奖来安定军情。毕竟部队的那些宿将老兵,不时需要升迁和奖励来激励一下。

但藩镇不割据,不代表他们听话。

好比灌口二郎神坐镇一方,听调不听宣。玉帝请他捉拿孙悟空,得遣使客客气气带礼物上门。

结果是唐朝空有大量军队,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吐蕃一点点扩张,几乎占领了今天的青海和西藏全境,隔绝了唐朝与西域的交通往来。

而在云南地区,还有一个南诏国如鲠在喉,竟然也无力征讨收复。

对于这个问题,杜黄裳曾与唐宪宗做过探讨。他规劝唐宪宗应吸取教训,削弱藩镇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建议非常正确,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杜黄裳也没有很好的办法。

他只能劝谏皇帝修己任贤,掌握大政纲领,有功必赏,有罪必罚。

这虽然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若坚持贯彻下去,也不失为良策。

国家富裕了,百姓归心了,那些态度晦暗不明的节度使们,自然会老实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