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跟着姓名学国学 > 第240章 茶圣陆羽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恒卦六爻讲述了茶圣陆羽着《茶经》,推动茶文化发展的传奇故事。

中国是茶的故乡。

《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茶在中国,发于神农而兴于唐朝,盛于宋代而普及于明清,迄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中国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文化有所谓茶道、禅茶、茶诗、茶画和茶学等等,无不折射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光辉。

早在汉朝 ,茶叶已成为佛教坐禅的饮品,到隋朝时,饮茶已普及。而将饮茶升华为茶文化,使其雅俗皆宜至“不可一日无茶”者,是茶圣陆羽。

陆羽(733年—804年),字鸿渐,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他那不知名的父母对他的期许也许很高,于是“浚恒,贞凶,无攸利。”因为生来相貌丑陋,他刚刚出生就被遗弃在竟陵西湖之滨,幸好被当地龙盖寺住持智积禅师捡到并收养在寺中。

因为从小失去父母,他最开始并没有名字。但他“悔亡”,并不感到遗憾,以《易经》占卜得渐卦: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吉。

于是自定姓为陆,名羽,字鸿渐。

陆羽在古佛青灯下长大,却不愿落发为僧。十二岁时便进入戏班学戏。因其貌不扬,略有口吃,却又幽默诙谐,竟成当地有名的丑角。

但在当时,戏子为下九流的行业,地位卑贱。竟陵太守李齐物欣赏陆羽的才华,为免他“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不愿他因演丑角而耽误前程,便推荐到隐居于天门山的邹夫子门下学习。公元752年,大诗人崔国辅被贬为竟陵司马,与陆羽相识并成为知交好友。

安史之乱爆发后,陆羽随难民离开故乡,遍历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茶事,积累了丰富的鉴水经验,着《水品》一篇。然而“田无禽”,该文今已失传。所幸同代文人张又新在《煎茶水记》中,详细地列出陆羽品评过的江河井泉及雪水共二十品水单。

品茶需好水,陆羽将适合煎茶的水分为二十等,其中以江西庐山康王谷水帘水为第一,江苏无锡惠山寺石泉水为第二,湖北蕲州兰溪石下水名列第三。

游历天下数年,陆羽来到升州(今江苏南京)寄居于栖霞寺,“恒其德,贞”,专心研究茶事。两年后,陆羽来到苕溪(今浙江湖州)隐居,闭门着述《茶经》。

《茶经》是中国最早、最全和最完整的综合型茶学着作。凡三卷十章七千余字,阐明了饮茶的源流和制茶的工具,教导人们制作高品质茶叶并设定了饮茶的器具和煮茶方式。该书十章目次依次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分别概述茶的主要产地及土壤、气候等生长环境和茶的性能、功用、加工制作茶叶的工具、茶的制作过程、煮茶饮茶器皿、煮茶的技艺、饮茶的方法及品鉴、饮茶的历史、茶产地等等。

从此以后,茶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饮品和文化意象。

陆羽之前,茶是一种可用的药草。炎帝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这个荼,就是茶,味苦涩,有解毒的作用。

传统中医学中,药茶一直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神农食经》中提到:“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意思是说,坚持喝茶能让人精神饱满,心情愉快。

神医华佗认为,浓茶有清醒大脑,提高思维力的作用。陶弘景则认为苦茶能轻身换骨,并提出可以天冬等药物代茶饮用。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列举多类茶药方。到了清朝,茶疗之风更是大盛。

陆羽却将茶从药物属性中解脱出来,赋予其绝妙饮品身份和文化内涵。

他与吴兴抒山妙喜寺僧皎然是忘年之交,两人相交四十余载,情谊深厚。僧皎然长年隐居湖州妙喜寺,与当时诸多高僧名士、权贵名流交好。陆羽曾在妙喜寺内居住多年,跟着僧皎然开拓了视野,并因此得到湖州刺史颜真卿的器重,被推荐给朝廷。

唐代宗十分欣赏陆羽的茶艺,一度任命其为太常寺太祝,专职培养宫中茶师。但陆羽深知“振恒,凶。”他不愿在当官和写书之中摇摆不定,不久辞归苕溪,专心着书。

因专研茶事,他的茶道水平达到了超凡入圣的程度。

相传有一次,湖州刺史李季卿听说扬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极佳,于是命令士兵前往取水,并邀请陆羽共饮。士兵在半路上不慎将水泼洒大半,便偷偷装入岸边的江水充数。陆羽浅尝一口,便发现“此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取水的士兵大为叹服。

陆羽不仅茶学精通,而且文学功底深厚,在世之时更多以文人身份受到推崇。他曾为怀素写下《僧怀素传》,这对研究怀素的《小草千字文》纸本真迹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陆羽之后,饮茶渐渐成为雅事,许多文人雅士一边饮茶,一边创作茶诗。仅在《全唐诗》中,就有四百余首茶诗留存至今。

如《全唐诗》中收录有陆羽的《六羡歌》:

不羡黄金磊,不羡白玉杯。

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

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

又如诗豪刘禹锡写茶名句云: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

诗人卢仝亦爱茶。他是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龄的孙子,被后世誉为茶仙。卢仝早年隐居少室山茶仙谷茶仙泉畔,以饮茶作诗度日,着有《茶谱》和《七碗茶诗》。其七碗茶诗云: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他的茶学思想,对中国茶文化和日本茶道产生了深刻影响。